一日光阴自斑斓
2021-03-24宋治洲
宋治洲
6月22日,晴 早读:7∶00
7点,像往常一样,我停好车子,穿过教学楼去签到。初一年级一间间教室内已经书声琅琅了。隔着窗子,看见大部分学生都在很认真地读着课文。一些男孩子扯着嗓子,声音特别响亮。窗外旭日临槛,竹影扶苏,鸟鸣喈喈。
每次经过他们窗下时,我都特别有感触。汉语言真妙,声口翕张间,气息流转间,语调的顿挫、文章的妙处便已植入孩童的大脑里。大声读书的感觉真好!前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文成之后,自以为辞意皆己出也,他人视之,则以为句句皆从他文脱胎也,非熟之至,能如此乎?”正所谓“文入妙来无过熟”。一个“熟”字,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学语文的诀窍。学好语文就是要大量地读,反复地读。但一些人却“熟”视无睹,偏偏要花大力气去做题、做题、做题。于是乎,校园里读书声日渐稀疏,偶有闻之,也只在读课文时才能听到,少得可怜。而且年级越高,读书声越少,及至高中近乎没有或转为默看。两眼一盯,杵在书前,脑中所思何物,唯其自知。
其实,已有很多科学研究证明,大声读书好处多多,诸如提高专注度、增强记忆力、加强语感等等。读书不仅有益于语文学习,更有利于人的性情、品格的培养。元人翁森写诗道:“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如今无时无处不在的娱乐产品如洪水猛兽般诱惑着、啃噬着年幼学生那颗稚嫩的心,使很多孩子很早就厌倦了读书。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在和这些洪水猛兽争夺孩子啊!大环境我们无法扭转,但至少可以尽可能地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读书修心的小环境。明人于谦写诗盛赞读书对人身心的修持:“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我是多么愿意看到孩子们与书相亲,晨夕乐伴啊!
外出8∶00-11∶00
我是一名国际班的班主任。此前外教主管已安排好由我陪同一名外教老师今天带学生外出搜集实验材料。地点是校外一座小公园。出发时间一到,这帮教室里的“乖乖女”“小老实”一下子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蹿下跳,人喊马嘶。一边走,学生们一边用英语跟外教聊着天。放松状态下的学生,个个都成了英语达人。
“小史,外教让你们做什么实验?”我好奇地问。
“嗯,就是一个环境调查实验。Peter让我们搜集公园里的土壤、水、昆虫之类的材料,然后回学校实验室里观察。”羞涩的小史指指前边带队的大胡子外教。
“Smith,No Chinese, please!” 突然,大胡子一脸严肃地回过头来。
小史冲我吐了吐舌头,而我却暗暗叫好。学习语言的确需要时时处处使用它,而不是只把它当作一门课程。
很快,我们到了目的地。Peter老师将他们分好小组,每组分发了铁铲、手套、塑料瓶、皮尺、温度计之类,再次强调搜集要点后,同学们便分头执行任务去了。听学生讲这位Peter先生专业是生物化学,曾有过十年野外科考的经验。我跟随着他来到一个小组。只见有的在挖土,有的在采集树叶,有的在测量,还有的在拍照。每当发现操作不当时,这位大胡子外教都会及时予以纠正,例如挖完土后要填平,废弃的手套、纸张都要收集起来。
“你们的土壤收集得不够,要严格按照我们事先定好的点位来采样!”说着Peter竟然亲自趴下,钻入一处灌木丛里去搜集土样和落叶。当看着他头发、胡子满是枯叶、泥垢时,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不要笑,我们做事就需要这种不怕吃苦、不怕脏的精神。”我也一边笑,一边朝Peter伸出大拇指。
“Mr. Song,you couldnt say that again!”Peter看着我点点头。
接着,Peter向我讲述了这次调查的意义。原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搜集活动。这次任务要涉及并运用到很多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如生物学的分类、数学的测量、化学物质的变化、地质水文的分析等等。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分析,最终构建起各小组的环境指标模型并以文字形式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这可有意思多了,也很实用啊!”我羨慕地说。“是的,我们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为以后进入大学搞研究做准备啊!” Peter很自豪地说。
这其实就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只不过它更真实。而且任务具有综合性,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内化、深化的过程。我粗粗地估计了一下,整个实验涉及到了数学、化学、生物、地理等理科知识的掌握以及沟通、写作等文科能力的运用。难怪西方学生动手能力强啊!而反观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基本还停留在陈述性知识阶段,虽然也有应用,但仍然偏重于考核知识的识记与单一运用,远远未达到程序性知识阶段。而这恰恰是应试教育不断遭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下午课:13∶25-15∶10
其中一节语文课,我又发现几名同学在偷偷地写英文作业。一问才知,本应该早完成的报告,由于“拖延症”泛滥,直到今天deadline大限来临了,才急急忙忙占用语文课赶做。“可是,为什么占用的是语文课?”我没好气地质问他们。他们一个个面露愧色、低头不语,我替他们回答:“语文课不重要,是吧?”这节课上得很沉闷。
不过气归气,课后我还是进行了反思:学生们做的能说不对吗?谁愿意一天到晚不是课文分析就是试题讲练?多听一点或少听一点真的就能决定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下?见鬼吧!你越是将文本掰开揉碎地讲、将试卷反反复复地练,其效果可能越不理想。我们老师早已习惯了围着课文、试卷转的思维模式,但却完全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心理诉求与感受。按照认知心理学观点,渐趋成年的学生不再关心母语的“语言训练”问题,反而更关注于一系列“非语文问题”,诸如生命、人生、人性、爱情、命运、自由、民主、平等、社会公正等等问题。学生有需求,而我们教师却又无法及时满足。长此以往,对语文的兴趣自然大减,转而向其他渠道寻求解释。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越不爱学语文的原因。
这一点我们教师是难辞其咎的。面对盲目追求成绩与“升学率”的偏见与短视,我们队伍中的很多人已经放弃了读书的情怀与志向,不自觉或不得已地降位到“知识搬运工”的地位。以己之“空洞无物”“格调卑下”,而想培养出志向远大、底蕴深厚的栋梁之才,无异于痴人说梦!想当年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专业课几乎没怎么正经上,但其导师沈从文却不以为意,非但不责备,反而悉心引导,允许他自由阅读。泡图书馆成了汪曾祺四年大学生涯中最大的财富。这个例子也再次证明,教育必须深入到学生内心里去。而学生的厌倦恰好是教师自省与反思的契机。于是乎,我又破除烦闷,转忧为喜,幸亏他们提醒了我!
批改作业,处理杂事:15∶30-17∶00
晚自习:18∶00-20∶30 备课,写教案
回家:21∶30
回家洗漱完后已是晚上十点了。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是我每天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我喜欢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分,读读散文或诗词,在清新隽永的文字中卸下一天疲惫的身心。今天不经意间读到三首诗:
鹅湖示同志
陆九龄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可成岑。
留情传注翻榛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鹅湖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
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鹅湖寺和陆子寿
朱熹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心中一惊,冥冥中似有天定,我这一天的感受不正好在这三首诗中得到了诠释吗?
(作者单位: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