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21-03-24麦志亮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例平行四边形线段

麦志亮

学习迁移,其实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我们可以理解成是同一范畴不同教学内容的互相影响,也可以理解成是之前的学习经验对现在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运用学习迁移理论,渗透基本的数学思想,掌握基本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教学的效率,生成精彩的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下面以《认识三角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运用学习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运用迁移,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不少学习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如果把每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每个教学内容在這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就更清晰,引导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内容上继续深化和转化,就能将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迁移到新知上来。以前学习的知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后续知识是之前知识的发展和补充,这就组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整体,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结构,才便于迁移,从而才能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这就要求,在运用迁移方法时要善于创新自主学习的情境。

《认识三角形》课例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教材例题是“画一个三角形”,说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然后给出了三角形的定义,再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底和高等。如果单单从教材的例题出发,教给学生三角形的定义与特征,并不是困难的事,甚至有的学生早就学会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对于前后知识的编排不了解,导致不够重视,特别是习惯于小循环教学的教师,对高低年级的目标异同不够清晰,往往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进行教学,又要从头到尾讲一次,还生怕学生都不知道。如此重复学习,不但让学习低效,而且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在四年级以前学习几何图形的情况。一年级,学生就认得一些平面图形,包括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和圆,而且对三角形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能够在图形中辨认出三角形。三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学习图形的方法与方式,就是研究点、边、角的关系。学生除了学习知识,也获得了相应的技能,为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此,《认识三角形》课例中,教师在课始先带着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利用课件把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所学过的图形都展示出来。出示一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教师提问:“认得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认得,并说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图形名称。接着课件继续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师追问:“这些图形都有什么部分?”问题一出,学生很自然就说到“顶点、边和角”。教师运用知识的迁移创设情境,表面上在回顾旧知,真正目的是明确本课学习内容,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二、运用迁移,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的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会用联系、比较等观点分析前后知识的关联,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知识结构有效转化为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运用迁移搭建学习平台,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这样有利于完善旧知,自觉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认识三角形》课例通过创设“三画”三角形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一画”三角形:教师以“你会画三角形吗”引入,学生很自然说“会”。教师随势说:“好,马上画一个。”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把最直观的三角形画出来,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哪怕是知道了定义,也不知道其中的意义。在这里引出“线段”,教师引导学生想:“怎么能让人家一眼就看出你画的是线段呢?”这一画,将“线段”知识迁移到三角形教学上来,搭建学生自主思考的平台。

“二画”三角形:有了之前的提醒,学生要把线段的知识迁移到画三角形的方法上,无论是画点连线,还是先画线再画端点,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画三角形的共同点都是画三条线段。教师接着马上追问:“三条线段应该有6个点,怎么这里只看到3个呢?”通过讨论,最终回到“围成”这一关键点上,在充分地理解了“点、线段、连接”等关键词后,学生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这二画,在“线段”特点的迁移中搭建学生对“围成”一词感悟的平台,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画”三角形:学生在理解“三条线段”和“围成”等关键字眼后,再画一个三角形,呈现线段和围成等所形成三角形的必要元素,加深对三角形的整体认识。

这三画,为学生判断三角形搭建了扎实的平台,达到自主判断、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教师不厌其烦,连续画了三次三角形,而每一次画三角形的目的定位都不同,在三次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顶点、边和角。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积累了一些学习、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与方法,这里通过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储备,适当地引导迁移,便事半功倍。

在《认识三角形》课例的第三环节中,教学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教材的编排是分两个层次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一是从图形的形状来看,二是从应用的角度看。因此,教师有意设计了从四边形入手,试图把图形形状和应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三角形中:“我们从图形的形状来看,给定四条线段,四边形形状多变,那么三角形会不会也是这样呢?”教师设计悬念,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引发生生互辩。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太成熟,有部分学生认为同样是三根小棒,摆出来的三角形是形状不同的,最后让学生再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三角形的形状是唯一的、不变的。教师还通过对比研究,引导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这一课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知识迁移,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领悟、探究,达到了思维碰撞的效果。

猜你喜欢

课例平行四边形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