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03-24彭枚芳

职业·下旬 2021年2期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

彭枚芳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本文基于校企命运共同体来探究创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以期为国内同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与行业领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文化传承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因此,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高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商务英语高水平专业群、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对接现代服务业、促进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一)共同体的内涵

要真正理解命运共同体的内涵,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共同体。“共同体(community)”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共同体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共同的记忆之上”。潘红建认为,“共同体属于自然社会,它基于血缘、地缘、精神等因素” 。

(二)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共同体的概念及其内涵不断丰富并扩展,常被用于拥有共同的利益并致力于实现共同目标的群体,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如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教育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朱布博等人在研究中提出了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明确了其动力机制模型,他们认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在政府的引导、监督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双方共同组织管理,积极提供各类资源,分享合作成果,形成互利共赢的创新型实体”。在其动力机制模型中,企业和学校是动力源和主要参与者,即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它们在政府的指导下与行业一起形成服务于区域经济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

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重视招生规模,却忽略了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步发展,商务英语专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商务+英语”模式,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未能紧跟行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特色不鲜明

许多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教师下企业锻炼和调研较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套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经贸英语等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中注重语言和商务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商务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商务操作技能和新媒体技术技能的训练,造成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对专业培养目标把握不准,不懂得在新时代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本专业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什么培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带有商务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痕迹,而且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同质性,即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单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大部分就是语言课程与商务课程的简单组合,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其一,课程体系不完善,没有进行平台课、方向课、拓展课和特色课等模块的设定,还是停留在原有公共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别的体系上。其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安排不足,语言和商务理论课程占比过大,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占比太小,没有做到真正的工学结合。这两种因素导致学生不能系统掌握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无法提高商务沟通与谈判、国际贸易实操的能力,造成商务英语专业无法与企业岗位对接。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师大多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很少,这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只懂得英语语言知识,缺乏系统的商务知识和外经贸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具有商务实践能力和语言基本功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力度,但是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依然不高,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商务英语师资依然紧缺。

(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

首先,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基地规模小、数量少,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热情度不高。其次,实习实训基地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涉外经贸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商务翻译、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商务助理、商务秘书等岗位范围内,有一定的局限性。再次,外贸企业的工作性质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企业的生产计划会随着市场波动而变化,两者之间难以衔接。最后,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学生实训项目的开发、组织与管理相对松散,加上部分实习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达不到生产型实训基地项目指导与管理的要求,校內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效果不明显。

(五)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

在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标准中,所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化背景下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现有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实践,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传授与岗位实训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基础,具备商务沟通、商务翻译、商务写作、商务谈判、涉外文秘等专业能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已经逐渐向现代互联网贸易模式转变,这就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例如学生必须具有新媒体运营、网页美工设计、跨境电商英语客服等全新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途径

(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彰显专业特色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丁金昌曾经强调:“职业院校要始终秉承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升级,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行业协会及企业,与制造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需要学校、企业、行业、地方政府、协会等多方参与,共同搭建合作育人平台,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才会走向深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该根据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紧紧依托行业、企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等,在现代服务业中求发展。同时,商务英语专业应搭建校企合作下的协同育人平台,让专业教师主动融入企业,学生主动对接岗位、主动服务生产第一线,打造专业优势和一流专业品牌,不断促进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此外,商务英语专业还应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着力建设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拓展服务行业领域,为新时代外经贸行业企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与保障。

(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各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应立足于区域地方经济,主动对接现代服务业,由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 “2.5+0.5” “2+1” “现代学徒制” “订单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商务英语专业还要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模块、课程类别、课程学时、课程评价上,应与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企业岗位需求相协调。如在课程模块的设计方面,要体现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提前到兄弟院校和核心企业实地调研,根据现实需要打破工科与文科之间的学科壁垒,构建由通识课、专业技术平台课、专业技术方向课和创新创业特色课四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评价方面,建立由学校领导、校内督导、教师同行、企业管理人员、家长和学生本人等构成的校内外多维评价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强化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际商务应用能力。

(三)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建立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团队的组成与优化,需要校企命运共同体发挥作用。有学者曾提出在校企命运共同体中构建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即在高职院校设立“双师教学岗”,在企业设立“双师生产岗”,从而落实教师下企业挂职的制度。通过探索岗位互通互派,高职院校教师可以到合作企业锻炼学习,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工程师等管理人才可以到合作高职院校兼职指导。通过有针对性、分批次地组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专业教师进一步熟悉国际商贸一线岗位技能,并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带入校园;与此同时,邀请外经贸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一线的技能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充实和优化 “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充分发挥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作用,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企业共谋共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及时做好实训室设备与平台的更新,按照“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先后规律,共同设计好学生各个不同学习阶段的实习实训项目,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商务英语专业师生校内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组织地派学生去校外合作企业参加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强化实践能力。此外,商务英语专业还可以充分发挥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与企业一起开设订单班,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双向挂职,共建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科研项目,共同举行技能大赛和双创大赛,共同开展职业资格考证等。这样既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弥补人才短板,又能为高职院校师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杠杆的价值。

(五)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带来了国际贸易的新模式,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及评价体系,因此,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新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校企共同开发资源、共同研发产品、共同培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要培养熟悉互联网新时代国际贸易模式的专业人才,必须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充分利用企业行业的资源,将企业的文化、运营管理、工作流程、岗位实践操作融入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搭建校企共同培养的新平台,将学生提前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尽早运用于实践,认真思考并规划自己的前途。结合企业和高职院校各自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团队,共同搭建平台,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代外贸行业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張志昱,赵世奎,任之光,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共同体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0).

[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4]朱布博,蔺宏良,孙少杰.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5]徐晓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生态圈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2).

(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商务英语专业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
探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现状及提升途径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