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精准资助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

2021-03-24秦永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认定

秦永丰

摘 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不断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精准度。而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开展精准资助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精准资助角度出发,结合作者多年实践经验,从七个方面阐述如何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以进一步落实好国家精准资助政策。

关键词:精准资助; 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认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41-002

2018年10月30日,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财[2018]16号),与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相比,在提高资助覆盖面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精准资助理念,明确要求提升资助精准度。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全面推进精准资助,确保资助政策有效落实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应切实采取措施,真正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做好、做实。

一、高校应结合《指导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用以指导院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

自精准资助理念提出后,高校虽然积极推进困难认定精准化,但工作仍然局限在原有规则基础上,重心也只是进一步规范认定工作,对认定工作体制本身未做较大调整,这使得精准资助效用的发挥大打折扣,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领域几乎原封不动,更是固化困难认定工作。如在认定标准方面,《指导意见》仅规定认定依据范围,但并未将认定依据与具体的困难等级挂钩。高校应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政府专业部门认定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系数高的定性因素作为衡量家庭经济困难的基石。若学生家庭还有其他影响困难认定的因素,可视困难认定依据多寡及定性因素提高其认定等级。因此,高校应结合精准资助理念,积极进行困难认定理念创新,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困难认定实施意见,给院系真正落实精准资助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也解决院系在困难认定领域不敢作为的后顾之忧,而院系则应在学校指导意见基础上,脚踏实地,认真探索,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并报学校审核备案,进而扎实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完善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进一步提升认定准确性与可靠性

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的完善有其必要性,现行档案库建设标准基本沿用2007年6月26日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规定的模式规范,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有明确的要求,若档案库中无该生的认定申请表,则该生不具备享受助学金的条件。但2018年下发的《指导意见》使档案库建档背景发生明显的变化,《指导意见》取消生源地民政部门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予以证明的职责,改由申请人书面承诺,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由高校全面负责。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原有建档体制不但不能适应当前精准资助工作开展的要求,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滞后精准资助工作推进。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收集、整理、归纳学生详细的家庭经济困难印证材料,进一步完善档案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提供精准保障。《指导意见》也明确规定,高校应把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等六方面因素作为认定依据,高校档案库建设也应主要围绕这六方面因素展开,收集学生相关印证材料。在围绕六大因素建设檔案库过程中,也应有倾斜,有重点。从实践情况来看,家庭经济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学生消费因素等三个要素属于主观判断性较强因素,而特殊群体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等三个因素属于客观判断性较强因素,档案库建设应重点围绕客观判断性较强因素展开,在认定过程中,再由班级评议小组结合主观判断性因素开展综合性认定。

三、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重视程度,根据困难认定等级评定助学金档次,使二者相符合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助学金评定时间上前后相继,突显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与助学金评定档次的关联性。认定是评定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践中高校时常出现重评定轻认定现象,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高校对困难认定不重视,导致困难认定结果与助学金评定结果脱钩。在助学金评定时,高校要求召开各类主题班会、培训会和动员会,而在困难认定时则甚少见相关安排,高校这种偏科行为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使得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不重视,甚至出现理解偏差。二是高校普遍存在混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助学金评定界限的现象。助学金评定应是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基础上评定学生应享受的助学金等级。换言之,在助学金评定时,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已基本结束,不需要再过多考虑。而现实情况是在助学金评定时,学生不断反馈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出现重新困难认定、困难认定和助学金评定同时进行的怪象,这不但加大认定成本,也对助学金评定造成阻碍。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将其作为落实国家精准资助政策的核心要素,认真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

四、严格班级民主评议制度,规范班级民主评议工作

实践证明,班级民主评议认定结果往往是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最终结果。高校应重视班级民主评议工作,严格班级民主评议制度,进一步推动班级民主评议工作规范化。一是完善班级评议小组相关规定。目前,多数高校仅规定班级评议小组的构成,但对于班级评议小组选举方式、选举标准、运转方式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掣肘班级民主评议工作。二是明确辅导员作为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一员的必要性。《指导意见》对此早有明确规定,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加入班级评议小组的岗位职责。目前,高校虽然有规定要求辅导员加入班级评议小组,但普遍没有硬性要求,致使辅导员加入评议小组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三是细化班级民主评议程序,按两上两下原则实施班级民主评议,更准确地实现困难认定。首先是实现是否有困难的“一上一下”认定,即由班级评议小组先认定学生家庭经济是否有困难,然后提交班级决议;其次实现困难等级的“一上一下”认定,即由班级评议小组先认定困难等级,然后提班级决议。四是加强班级民主评议公示制度,及时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结果。目前高校信息公示环节大多集中在院系公示和学校公示两个环节上,学生关注度低,不能及时反馈个人意见,影响民主评议的功效。

五、院系应主动作为,严格审核班级民主评议结果

院系作为班级民主评议结果的审核者,其作用发挥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级民主评议效果的好坏。院系在审议班级民主评议结果时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审核依据不明确,另一个是如何进行审议。破解这两大难题,成为院系审核的关键。一是依托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进行审核,原则上获得困难认定的学生必须包括在档案库内。同时,应结合建档立卡、最低生活保障等定性因素,重点筛查此类学生困难认定状况,实现认定的精准性与导向性。二是建立学生代表大会或代表委员会审议制度,在班级认定结果提交学院审核前,先由学生代表大会或学生代表委员会审议,审议档次是否合理、认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规,以提升学生参与度,加强监督,保证公平公正。三是召开精准资助大会,统一组织列入家庭经济档案库的学生进行业务培训,既保证公开透明,又在有限范围内的公示认定结果,保障学生的隐私。四是通过主题班会、集中学习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困难认定政策知识,提高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重视程度,主动关心关注自身的家庭经济困难认定。

六、应实现困难认定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形成常态化的动态调整机制

《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虽然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但每学期都要按照学生家庭经济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换言之,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从一开始就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常态化的变动之中。要实现精准资助,就必须实现困难认定的精准化,实现困难认定的动态调整,而现实情况是部分高校困难认定往往是一定定终身,很少做出调整,这显然不符合精准认定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着眼于精细化管理,充分认识到实现精准认定的内涵要求,主动实现对困难认定的动态调整。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鼓励学生随时申报家庭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二是形成常态化的动态调整机制。班级评议小组应每月进行一次动态研判,及时上报动态认定结果,并结合学生困难认定变化,及时调整助学金档次,增强困难认定的可信性;三是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工具,加强事后监管力度。充分利用一卡通消费数据,每月分析学生日常消费动向,及时制止处理利用助学金进行享受性消费的行为,并反馈至班级重新进行困难认定。

七、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节约困难认定成本,提高困难认定成效

实现精准资助,首先要建成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实践证明,建成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是极其耗时耗力的,困难认定成本太高。对高校而言,建设学生家庭经济档案库,意味着要在困难认定环节投入一支专业化的资助工作队伍对各种困难印证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认定、归纳,而这一环节由于全程人为操作,工作压力大,机动性弱。尤其是对在资料认定環节出现的各种疑问,由于无法及时与学生沟通、反馈,档案库建档质量受到直接影响。而对学生而言,提交各类纸质材料,本身就增加认定成本,有时甚至出现材料遗失或缺失,影响困难认定成效。因此,要想顺利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就必须解除各方后顾之忧,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困难认定大数据平台。学生在网络提交各种认证材料,资助工作者进行实时认证,既方便学生,又减少认定成本,在方便档案管理的同时,也使得资助工作者能将主要精力放到资料审核上,大大提高认定成效。最重要的是资助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和申报学生联系,反馈学生申报材料的不足,及时补交认证材料,提高认证的质量。此外,通过大数据平台,学生可以实时查到自己申报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因素的认证情况,跟踪困难认定各环节的认定结果,准确掌握自身的困难认定等级。而对在困难认定中有异议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反馈,更是加强对困难认定的监督管理。对困难认定结束后,新出现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更是可以随时提交新材料,重新申请困难认定,更是有助于实现困难认定的动态化管理,更有助于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

总而言之,实现精准资助,困难认定是关键,目前高校无成熟经验可供借鉴,需自身摸索前行,高校应鼓励动员资助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进行理念创新,为实现精准资助,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认定之路。

本文系2020年新疆工程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基于精准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研究”,项目编号:2019xgy512106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8-10-30

[2]褚礼鹏.高校贫困生认定的现实难题与对策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5(02):74-77

[3]蒋芬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问题与路径创新探析——基于精准资助的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3):158-160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认定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认定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浅析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和交通肇事罪之间的关系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