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合唱团教学探索

2021-03-24丁毅

艺术评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合唱

丁毅

摘要: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艺术普及效果显著。合唱艺术,由于其群众性强、参与度高、影响力广,在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高校艺术普及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本文以笔者工作的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学员队为案例,总结并探索合唱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美育教育  艺术普及  合唱  学员队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74-03

一、合唱艺术在普通高校艺术普及中的意义和价值

(一)合唱艺术的育人价值

合唱这门艺术,由于其群众性强、参与度高、影响力广,在高校美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合唱艺术的普及与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鉴别能力,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合唱艺术作为校园艺术普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育人价值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合唱队的历史与现状

清华大学的学生艺术社团早在建校初期就有,学生合唱队(以下简称“合唱队”)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高等科唱诗团”,新中国成立后,合唱队在原来的基础上,快速发展。1989年,“清华大学全国中学生文化艺术冬令营”的举办,以高考优惠录取的方式,吸收了一批文化与艺术双优的学生,大大推动了清华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还对全国的中小学艺术普及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合唱队经过百年的洗礼与成长,目前在编队员百余人,分属演出队与学员队两支队伍。学生均来自不同院系、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是学生艺术团重要的校级代表队。其中,演出队由大三、大四年级及少数特长生组成,学员队由大一、大二年级的零基础学生组成。多次获得北京市、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并荣获2019年世界合唱大奖赛暨第四届欧洲合唱比赛青年组两项国际金奖,这是合唱队近20年来首次参加国际顶级规格的赛事活动,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同时,也是对清华大学多年来的艺术教育的认可与肯定。

作为合唱队的指导教师、常任指挥,通过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反思,整理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与从事高校合唱教学的各位同行进行交流与分享。

二、合唱队教学目前面临的挑战

(一)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政策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艺术团的招生政策发生很大变化。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水平艺术团招生标准对高考成绩的要求是“一般不低于本校在生源省份本科第一批次最终模拟投档线下20分”,“2020年起,取消对‘极少数艺术团测试成绩特别突出的考生进一步降低文化课成绩录取要求的优惠办法”。2019年4月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高校美育要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普及艺术教育、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由少数专业精英式培养向多数普及大众层面大幅度倾斜,这也意味着在“后特长生”时代,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普及将是我们开展美育教育与艺术普及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当前形势下,清华大学在高水平艺术团的教学方面,要切实加强对零基础学生的艺术普及教学,使之成为高水平艺术团的后备力量,进而带动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普及工作,虽艰难却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零基础学员队培养中的难点

1.缺乏合唱基础训练及合唱意识

学员队每学期初在全校本科生中招收30—40名“零基础”新队员,作为演出队的重要后备补充力量。就“零基础”概念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学生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系统地声乐学习。招生选拔方面,大多数队员都是怀着对歌唱的满腔热情踊跃报名,通过学生演唱自选歌曲,着重对嗓音条件、识谱能力、音乐表現力和视唱练耳、乐理等综合能力进行考察。这些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大部分都缺乏合唱的基础训练与合唱意识。有些学生甚至完全没有合唱方面的学习经历,这与我国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美育教育资源的地域不均衡现象。

2.声乐基础与乐理基础薄弱

前面提到,通过选拔上来的这些学生虽然热爱歌唱,有基本的节奏及音准概念,但仍在识谱、视唱练耳与乐理方面基础薄弱,更别说专业科学的声乐概念了。大部分同学对于声乐学科教学中,如“呼吸”“共鸣”“腔体”等基本概念的认识,还处于非常浅显的层面。视唱练耳与乐理基础的薄弱环节更制约着教学进度,对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提出更大的挑战。

3.声乐练习与作品演唱不能有效衔接

教学初期经常出现的两个现象:一是声部游移,唱低声部的同学容易被唱高声部旋律的同学带跑;二是声乐练习与作品演唱的衔接出现断层。出现第一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初级教学作品曲目比较简单,声部织体清晰,旋律主要在高声部,低声部通常由和声、织体构成,唱低声部的同学由于缺乏固定音高概念或立体听觉意识不够强烈,造成音准不稳定,进而缺乏自信,导致声部游移。造成第二种现象是由于学生在声乐学习和练习过程中,思维或者意识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积极良好的自主用声习惯,导致在四声部综合训练中,往往更关注本声部内的音准、节奏、和声等其他要素。

三、合唱队学员队的教学探索

(一)声音训练——集体声乐课教学

依托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高平台,聘请专业声乐教师进行集体声乐课教学,从入门、初级到提高进行不同程度、循序渐进的声乐指导,配合综合训练的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将科学用声与合排作品相结合,以分声部或分组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科学用声、音准、节奏、立体听觉、层次平衡及音乐形象塑造方面,有全方位的提高,有效避免了前面提到的衔接断层现象。

(二)提升理论修养——加强乐理、视唱练耳教学

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乐理知识恰恰体现出音乐中的逻辑思维,因此学生在乐理学习过程中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视唱练耳则需要长时间积累,不仅要达到音准、节奏的基本要求,还要进行音乐表现力的指导,唱对、唱准是第一步,唱好才是最终目标。而练耳方面的听辨,更是短时间内不能速成的,有时会让一贯优秀的清华学子有一点挫败感,但结合作品的合排,有效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会让学生重拾信心,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作品的选择与解读

选作方面,要综合考虑作品的价值观、作品难度、作品风格、作品的传唱度。首先,要对作品中的价值观进行把关,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立德树人,树立民族自豪感,这是根本。其次,作品难度要符合学生能力。作品如果超出学生能力,“小马拉大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及教学目标,作品太简单又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对于学员队来说,选择难度适当、篇幅适中的作品比较合适。作品风格方面,除了中西方合唱发展进程中的经典作品以外,还要考虑到清华风格的传承,比如,赵元任先生创作、马革顺先生改编的经典合唱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深受每一届学生的喜爱。另外,结合作品的传唱度来看,传唱度高的一些作品,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体来看,要选择价值观正确、难度适当、风格经典与新颖并存、受学生喜爱的作品。

如果学生只会唱音符,却不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思想,对于合唱教学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障碍。要想让学生准确、完整地解读作品,老师要对每一首作品,讲得透彻、讲得精细,哪怕是一首非常简单的作品,启发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充分了解、感受到作曲家的思路。指挥通常被认为是作曲家的“代言人”,如何让铺满密密麻麻音符的作品谱面,一跃而成为生动灵活的音乐形象,这考验着每一位指挥的技巧功底及美学理念。指挥的“二度创作”更是会赋予作品更饱满、更立体、更丰富的音乐效果,也让作品更具思想性、哲学性及宏观性。

近些年,笔者越来越觉得,让清华学生不盲目追求技术难度,而是把作品唱好、唱出内涵、回归到作品本身,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困难的事情,但从多次重要比赛及演出活动的效果来看,这一理念得到了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相信在合唱艺术中,只有深入挖掘作品,与作曲家隔空对话,才能与同学们一起,体会到优秀合唱作品的伟大与崇高。

四、对普通高校学生合唱队梯队建设的建议

(一)教学活动课程化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对艺术团及全校本科生进行艺术类课程的教学,目前已开设了160多门次的艺术类课程,每年覆盖约2000人次,大致分为艺术理论类、艺术实践类课程。以合唱队为例,演出队与学员队每学期分别有相对应的课程,学期末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即可获得学分。

将艺术团的实践活动纳入选课体系并使之课程化、体系化,不仅加强了对艺术团教学工作的高效管理,也扩大了对非艺术团学生的艺术教育覆盖面,这对全校乃至全国的艺术普及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二)教學实践的配合

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学员队由于训练时间短,学生水平有限,往往很少参与舞台实践。部分高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剧场,制约了舞台表演,也有部分高校每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比赛上,缺乏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针对这样的情况,建议增加校园活动演出机会,选择合适的演出场所,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检验教学效果。

这方面,清华大学确实具备独家优势,既有专业剧场保障艺术团各类演出,同时丰富多样的校园演出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2019年清华大学校园戏曲节”开幕式中,学员队全队参演新编程派京剧《穆桂英挂帅》,用合唱的方式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演出队共百余人一起参演也增强了队伍集体凝聚力。大部分第一次登台的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舞台实践机会非常宝贵,演出平台极高,收获巨大……”,让他们意识到对艺术的学习领会丝毫不亚于对学术、科学的钻研难度,让他们对舞台艺术充满敬畏之心的同时,增强攻坚克难、勇攀艺术高峰的决心和信心。

(三)多元化教学

现在新兴科技手段丰富,多媒体发展迅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在今年应对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实践类课程的在线授课在转变教学思路的同时,也收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效果。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运用多元化教学思维,丰富教学模式,增强互动,将线上与线下教学贯穿结合。

五、结语

通过声乐集体课教学与综合排练的紧密配合,乐理与视唱练耳的辅助理论教学以及合唱教学内容的规范化、精细化,并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在面向学员队的教学中,逐步形成立体化的分层次教学体系,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9月10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清华大学的艺术教育正是由于深入贯彻这样的先进理念,扎实做到“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在新形势下探索出具有清华特色的艺术教学之路,引领全国的高校美育教育工作蓬勃开展。作为教师,看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充满着美妙歌声与艰巨挑战的集体里,感受艺术的熏陶、美育的滋养,收获情商的提高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相信他们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奋斗拼搏、展翅高飞的同时,一定会体现出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丰厚成果,对学校全面建设一流人才培养模式,跻身世界双一流大学,作出艺术教育、美育教育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汉城.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艺术教育,2003(Z1).

[2]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Z].2019-04-02.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合唱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
《初中合唱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开展创意、释放能量、汇聚智慧
感受魅力提升能力
“舞动”的音乐课堂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