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建国村
2021-03-24朱晓东张景福
朱晓东 张景福
是“建国村”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促使我走近它,一窥堂奥。
2020年国庆节前夕,驱车驶出长春市区,沿长清公路向南,行约25公里,便到了位于长春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玉潭镇下辖的建国村。
刚到村口,一眼望见前来迎接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树全,虽年近耳顺,却精神矍铄,声音宏亮。他自我介绍说:“我农民出身、农村长大、农事一生。”真是明心见性,其行事作派一看就是干净利落的那种类型。
跟随杨书记走进建国村,映入眼帘的是,水泥浇注的村路干净整洁,伸向远方;白色路灯一字排开,绿化带花繁草茂;绿色掩映下的农舍院落,生机盎然;一处处特色旅游山庄,人来客往……
赏乡村美景,听乡村巨变。改革开放前的建国村,用贫穷、落后、封闭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虽然地缘占优,资源禀赋亦好,且与长春遥遥相望,但“老街边子”模式的阴影一直困扰着这座小山村,村民抱着“金娃娃”,年复一年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
改革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建国村。40多年来,在几届村班子的带领下,特别是近30年,在杨树全的努力下,建国村今非昔比,村集体经济实力已位居净月区各村前列,旅游经济之旺盛亦位居各村前列。
当今中国,脱贫与发展是“三农”工作的两大关键。杨树全深谙其道。1998年,上任村民委员会主任伊始,他便解决了村民发展生产的资金难题。某种子公司拖欠村民种子款100多万元,村民为此不满,每天到村部索款,几乎酿成群体事件。杨树全一边主动接待上访群众,积极配合村党总支书记催要欠款,一边四处筹措资金,几年间共为群众借款几十万元,解了村民生产和生活的燃眉之急,也消除了矛盾。
建国村地处国家风景区,政策不允许在耕地上扣棚和栽植多年生植物,村民只能种植玉米。杨树全开动脑筋,将养殖和特色种植确定为本村的主导产业。他大力推广爆玉米种植,每垧地比种植普通玉米增收1.5万元,每年为村里增收600万元。此外,村里还利用毗邻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和自身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目前,全村拥有规模以上特色山庄12家,年营业额上千万元,仅此一项即解决村民就业150人,年增收300多万元。
建国村富了,杨树全也于2013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之后,他将目光锁定在村容村貌上。在全区率先启动亮化工程,累计为建国村安装路灯405盏;在村部室外安装了LED大屏幕,社情民意得到及时地上传下达;积极推进农村饮水改造,免费为村民供应深井自来水;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全村已有600户村民用上了室内厕所;努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村内定点放置8个大垃圾箱,家家门前摆放小垃圾桶。此外,还为村里购置了消防车、清雪车……
村中漫步,一边参观村容村貌,一边与杨树全攀谈。他说:“富起来的农村未来向何处去?新时代的农民应该是什么样子?提高农民素质,让他们变得更加职业化,是一条重要途径。”
杨树全的话,令人想到一个名词——新型职业农民。这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如今这一新概念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正在付诸实践。至于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7年“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得很清楚: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爱”“懂”“善”三个字,言简意赅,概括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全部含义。在建国村的所见所闻,让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这里所发生的一切,皆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国家战略相吻合。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杨树全和建国村的党员干部们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前些年,建国村经济高速发展,村民富裕了,每当农闲时,村民没事干,便将赌博作为主要的休闲娱乐手段,最“火”时村里仅麻将馆就有15家。这引起了杨树全的高度警觉。他敏锐地认识到:村民们“口袋”满了,“脑袋”却空了。如果农村因精神饥渴而变成文化荒漠,就不是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使富起来的农民魂有所寄、心有所安,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这块阵地,必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新型职业农民滋养头脑、净化心灵。
于是,建国村党总支开始在文化建设上用功发力。很快,建国村“两项集会”诞生了。一个是“农民趣味运动会”。2015年至今,村里成功举办了4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垃圾分类”“踩砖赛跑”“抗旱集水”“徒手玉米脱粒”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活动,都成了运动会的比赛项目。這项活动已成为建国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另一个则是“好人故事会”,每年村委会组织村民评选出“好人”代表,召开故事会,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弘扬正气。目前,“好人故事会”已举办了7届,共选出“建国好人”44人,全村争当好人的风气愈发浓厚。
除了“两项集会”,建国村还不定期编印内部刊物《小村“好人”故事多》,宣传介绍村里的好人好事,定期举办无人机和航模表演,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今,村里的麻将馆全部停业,村民们更愿意走进“农家书屋”,跳广场舞也成了新时尚。
在文化铸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面前,以杨树全为带头人的村干部们人人尽职尽责、个个奋勇当先,他们成了传播特色理论的“播音员”、脱贫攻坚的“指挥员”、村民文化生活的“宣传员”、改善村屯环境的“服务员”、美丽乡村建设的“督导员”、发展乡村经济的“领航员”、人民满意的“勤务员”、保护一方生态安全的“协管员”、处理群众信访的“调解员”、廉洁干事的“好党员”。
文化的润物无声,使建国村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新风尚已代替旧习惯,村民的整体素质普遍提高,集体意识不断增强,大家建设乡村、共同富裕的干劲更足了。这里的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其角色正向着“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告别建国村,印象由最初的朦胧,变得清晰、深刻。由此,我们似可望见美丽乡村的未来。(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赵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