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预防对策

2021-03-24山东省莱州市应急管理孙伟锋

现代职业安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救援应急事故

山东省莱州市应急管理 孙伟锋|文、图

有限空间作业属于高风险作业,在作业过程中一旦防护不当或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群死群伤安全事故,历来是事故防范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整治工作虽然整体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工作推进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防范重视不够,仍然存在风险辨识不到位、作业审批制度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力等问题,导致有限空间作业相关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下面,笔者结合基层工作实践,探讨分析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和事故规律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预防提出对策建议,以供读者参考借鉴。

主要安全风险

目前常见的有限空间作业主要有清除、清理作业,设备安装、更换、维修作业,涂装、防腐、防水、焊接作业,巡查、检修作业等。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情况复杂,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有毒有害气体容易积聚,特别是照明、通信不畅,往往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造成困难。

另外,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涉及中毒、窒息、火灾爆炸以及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等多种类型,其中中毒、窒息和爆炸事故较为常见。在某些环境下,上述风险可能共存,并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且危险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

事故规律

有限空间多为封闭或半封闭自然通风不良的作业环境,极易产生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或其他危险源,进而导致人员伤亡。笔者梳理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规律:

第一,从事故发生季节看,有限空间事故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每年4 月至10 月为事故易发期,尤其进入夏季后的6 月至8 月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多发期。原因主要是夏季气温高,有限空间内温度升高,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易积聚、挥发,致使作业时发生中毒窒息事故的风险明显增高。作业人员如果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下,贸然进入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极易发生事故,轻则昏迷、重则危及生命。

第二,从事故发生场所和类型看,主要在污水池、垃圾池、抽水井、地下场所等有限空间发生的安全事故居多。这些有限空间小而散,看似风险不高,但极易产生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人员中毒、窒息。特别是进入夏季后,有限空间作业尤其是污水处理设施设备维修、污水池清理等也进入频繁作业时段,极易引发事故。

第三,从事故人员伤亡情况看,有限空间作为一类特殊的非固定工作场所,受其内部环境和自身结构特点影响,常导致事故救援难度大,而盲目施救、救援措施不当是导致伤亡扩大的主要原因。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案例分析发现,一旦发生紧急状况,盲目施救导致事故伤亡扩大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例如,2021 年1 月14 日,某市化工企业一名员工在水解保护罐内作业过程中感觉不适,施救过程中先后有7 人中毒窒息,共造成事故企业副总经理在内的4 人死亡。

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以及目前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在实践中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问题:

第一,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方面,很多企业没有将有限空间作业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纳入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存在教育培训、现场作业管理、风险辨识管控、承发包管理、应急处置等制度措施不健全、不完善,空气呼吸器、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器等防护器材和应急装备配备不全等问题。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缺乏针对性,应急处置程序、救援人员及其职责、救援设备器材保障等内容不够明确,未按规定组织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演练,导致应急救援能力不足。

第二,安全教育培训质量不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组织过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或培训质量不高,致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严重不足、对作业程序不清楚,监护人员缺乏监护救援知识和能力。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有限空间培训教育计划,但培训内容空洞、流于形式,尤其是危险有害因素、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缺乏安全技能和应急救援方法,对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危险认知程度低,对中毒与窒息、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等事故风险认知不足,不清楚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和应急处置措施。

第三,安全风险辨识不到位。很多企业对有限空间的概念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缺乏对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辨识评估,对作业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认识不足,致使有限空间作业防护措施形同虚设。

第四,审批制度执行不严格。部分企业未将有限空间作业纳入危险作业审批,没有建立审批制度或审批制度落实不严格,在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没有按规定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风险告知牌,也没有按规定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方案,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未对作业过程全程监督,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莱州市组织专家开展的有限空间安全检查

第五,安全监管执法不精准。部分地方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不够重视,辖区内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台账底数不清,对有限空间作业制度规定和安全知识技能宣传培训不到位,日常监督检查和执法处罚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执法检查多、行政处罚少,监督执法未形成震慑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限空间作业相关规定和要求在企业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对策措施

强化有限空间作业源头管理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深入排查整治。有限空间作业广泛存在于矿山、化工、工贸、建筑施工、特种设备等诸多行业领域,存在多种危险有害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事故易发多发环节。各地方应树立“有限空间、无限风险”的安全防范意识,高度关注和深入分析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准确把握事故规律和风险特点,认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事故防范措施。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原则,进一步明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监管范围和职责分工,组织力量全面排查各行业领域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隐患,摸清有限空间作业底数,建立安全监管台账,并纳入分级分类监管,持续推进有限空间作业整治,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规定,深入查找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改进安全设备设施,细化岗位操作规范,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控能力。

第二,加强教育培训。一是针对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要求,各地方应分级分层次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如采取专题培训讲座、观看事故警示教育片等多种方式,全面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知识。二是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安全培训情况的检查督导,督促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特点,着力抓好职工安全培训,有针对性地强化岗位职责、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技能、应急措施、作业场所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严禁盲目施救教育,使从业人员全面掌握危险作业风险和作业要求,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作业安全。三是各地方应按照“谁用工、谁负责”原则,督促企业做好外包队伍、临时雇佣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在进行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安全交底,严防发生安全事故。四是各地方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加强典型事故案例宣传教育,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能和科学施救常识,营造关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社会氛围。

第三,严格执法检查。各地方应将有限空间作业纳入年度执法检查计划,采取专项执法、联合执法、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加强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通过重点检查企业有限空间基础台账、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安全警示标志、安全防护设备及应急救援装备、发包管理、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和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等执行情况,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倒逼企业落实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进而有效管控有限空间作业风险。尤其是要强化执法惩戒和震慑作用,一旦发现企业存在“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未对有限空间作业场所进行辨识,并设置明显安全警示标志”等重大隐患,必须依法实施行政处罚,并通过挂牌督办、媒体公开曝光等措施,提高涉事企业违法违规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警示和推动其他企业规范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强化有限空间作业日常管理 提升事故预防能力

作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责任主体,企业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控工作,做到“五个到位”:

第一,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作业现场负责人、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作业方案审批人员等安全生产职责。同时,根据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建立健全与本单位有限空间作业实际相适应的风险辨识管控、承发包管理、现场作业管理、教育培训、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纳入本单位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第二,安全教育培训到位。企业必须定期组织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应包括本单位有限空间的类别、数量、分布、危险因素及管控措施,有限空间安全管理、作业程序和操作规程,相关设备、检测仪器、劳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等,让员工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基本规范、风险管控、作业程序等基本要求和应急处置措施。培训结束后,作业人员必须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同时,还应重视加强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投入,为一线作业人员配备合格的检测、通风、呼吸器、安全绳等防护设备,提升一线作业队伍安全生产条件。

第三,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到位。安全风险辨识存在重大缺陷是引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的重要原因,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对本企业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进行辨识,确定有限空间数量、位置以及危险有害因素等基本情况,评估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并建立完善基础管理台账。台账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名称或编号、区域位置、主要危险有害因素、防护要求、作业形式、审批责任人、现场责任人等。同时,还应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安全风险,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在每个有限空间作业场所或设备附近设置清晰、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标明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操作重点事项和报警救援电话,且严禁擅自进入和盲目施救。

第四,作业审批制度落实到位。企业必须建立并严格实行作业审批、现场监护等制度。有限空间作业前,作业队伍必须对现场危害因素辨识、氧浓度和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通风置换、防护设施和应急装备配备、人员监护、警示标识等条件进行确认,制定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经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作业。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企业,应聘请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进行审查。在有限空间内进行动火作业的,必须同时办理有限空间作业和动火作业审批。企业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应当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管理制度,严格审查承包单位的安全条件,并与承包方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在作业过程中,发包单位必须严格审批管理,强化作业现场管理,确保承包单位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某涉及有限空间业企业专题培训

第五,作业过程安全管理到位。企业必须全面规范有限空间作业行为。作业前,作业现场负责人应根据审批后的作业方案对监护、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进一步明确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和应急处置措施,且必须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原则,未经通风和检测合格,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作业时,作业现场负责人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时或连续检测,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系救生绳等安全防护设备,监护人员必须全过程持续监护,并与作业人员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不能擅离职守,一旦发现通风设备故障、氧气浓度低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标时,应立即停止作业。作业完成后,作业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应对作业现场进行清理,将全部作业人员、作业设备和工具撤离有限空间,确认无误后方可撤离作业现场。

强化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 提升救援处置能力

第一,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企业应紧密结合有限空间作业特点和安全风险,组织编制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并做好与本单位综合应急预案的衔接。应急预案应包括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救援人员及其职责,确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落实救援装备和相关内外部应急资源等内容。同时,应急预案应与行业主管部门应急预案衔接,并按照有关法规标准要求进行评审或论证,确保各项防范措施充分有效。

第二,配备应急救援装备。一是针对本单位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及作业风险,企业应配备符合国家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要求的应急救援装备,如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通信设备、安全带、安全绳和医疗急救等应急救援器材,提高从业人员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发生意外时能够确保科学施救、安全施救,避免因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损失进一步扩大。二是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设施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应急装备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应急救援装备处于完好可靠状态。三是企业应加强应急预案、应急知识和避险逃生技能的宣传教育培训,保证一线作业人员熟练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熟练使用应急救援设施设备。

第三,加强应急救援演练。企业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风险特点,将应急演练纳入年度应急演练计划,通过开展桌面推演、现场实操等形式,提高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快速反应、科学施救。应急演练结束后,企业必须及时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对具有季节性特点或特殊规律的有限空间作业,企业应当在实施作业前一个月内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建立更加有效地应急保障机制。另外,在处置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时,救援人员必须在做好自身防护后实施救援,现场监护人员应当立即报警,尤其要严禁不具备条件的盲目施救。安

猜你喜欢

救援应急事故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紧急救援
学中文
3D打印大救援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