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博览

2021-03-24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6期
关键词:植树关键技术义务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自然资源领域8个项目喜获殊荣

●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公布,自然资源领域8个项目喜获殊荣。其中,1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是由李德仁等完成的“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是由胡瑞忠等完成的“华南陆块中生代陆内成矿作用”项目。

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是由杨进等完成的“海洋深水浅层钻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是由刘世荣等完成的“南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和由范少辉等完成的“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项目、由闫利等完成的“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项目、由唐新明等完成的“自然资源卫星光学遥感测绘关键技术及立体中国应用”项目、由景宁等完成的“自主可控高性能地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

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船启程

● 11月5日,中国第38次南极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船从上海出发,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第38次南极考察将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大气成分、水文气象、生态环境等科学调查工作,执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污染物监测任务,并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进行越冬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考察队预计2022年4月中旬返回国内。

我国全民义务植树40年累计植树781亿株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3.04%

● 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12月13日,记者从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截至目前,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义务植树已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显著的群众性绿化运动。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由90.28亿立方米提高到175.6亿立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1%提高到41.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3.45平方米提高到14.8平方米,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总体上实现了由黄到绿、由绿到美的转变。随着义务植树运动的深入开展,“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理念厚植人心,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公众爱绿植绿护绿意识明显提高,全民义务植树不仅在祖国大地上栽下了片片绿色,也在全社会播撒了生态文明的种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凝聚了共识和合力。

据悉,经过40年的发展,义务植树尽责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已拓展为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八大类50多种,极大拓宽了公众的尽责渠道。特别是通过在15个省份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建立一批“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让“云端植树”“码上尽责”成为现实,全民义务植树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出台

● 12月27日,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部发布《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以下简称“科普基地”)的申报条件、评审命名、运行管理等作出规范。

《办法》明确,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分为3个类别。其中,科普场馆类科普基地,是指以展示、宣传自然资源领域科学技术知识及优秀成果、自然资源先进管理理念等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自然资源场景类科普基地,是指具有室外自然资源科普资源和条件,展现国土空间、土地整治、海洋生态、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相关的景观实体、示范区等。科学研究类科普基地,是指有条件向社会公众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与方法、展示科技成果、弘扬科学精神的自然资源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以及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科技创新平台。科普基地申报工作原则上每两年开展一次,并实行动态管理。

《办法》规定,已命名的科普基地应当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助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表率;在加强自然资源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中作出重要贡献;应不断提升科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创作科普作品,开展日常性科普活动,积极参与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科普活动等。

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是国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部命名了首批32家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此后,这些科普基地持续加大投入,创新科普手段,研发科普产品,优化科普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实现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2021年,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部组织专家对这32家科普基地进行了评估,并正式将其更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

我国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全面建成

● 据悉,自然资源部组织相关单位历时两年,全面建成我国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DEM),首次实现了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对陆地国土的全覆盖。

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是实景三维中国的核心内容,它是以规则格网点的高程值表达地面起伏的数据集,通过航空航天遥感测量、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等测绘技术获取,主要用于工程规划建设、坡向坡度分析、土方量计算、淹没分析等,是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调查分析的重要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

目前,DEM分辨率已由25米提升至10米、现势性由2010年提升至2019年,对地形表达的精确度、分辨率和现势性有了显著提高。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全部成果已接入至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作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的时空基底,累计已向30家单位提供,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为数字经济提供了战略性数据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

截至目前,新一代数字高程模型已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中,DEM通过客观检核各方报送数据,为调查提供了数据与技术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等重要工作中,DEM发挥可量可测、能推演能分析的服务功能,为规划编制与论证、方案推演与评估等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秦岭违建别墅整治等重要工作中,DEM用于土石方测算、违建范围面积量算等。

猜你喜欢

植树关键技术义务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成功育雏的关键技术
植树
植树真快乐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幸福的人,有一项独特的义务
植树鸟的来信
三十载义务普法情
跟踪导练(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