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
2021-03-24胡淑文郭鹏飞莫大明闫军伟沈晓霜
胡淑文,郭鹏飞,李 欣,刘 帅,莫大明,闫军伟,沈晓霜,钟 慧*
(1.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心理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通信作者:钟 慧,E-mail:313956777@qq.com)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是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并与高入住ICU率和高死亡率相关[1]。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2]。既往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个体的认知、情绪与行为等可能出现失衡状态。高文斌等[3]对SARS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心态变化趋势的研究显示,在疫情的不同阶段,社会公众的情绪问题始终占第一位。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而言,其在学习、社会生活、家庭教育、性生理心理等方面都面临着困惑压力,这一阶段既是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冲突、情绪及行为问题的高发期[4]。作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之一,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挫折或压力时所采用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是个体稳定因素与情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及青少年更易受到应激事件的影响[5]。王丽卿等[6]研究显示,应对方式是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目前对COVID-19疫情期间个体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医务人员、普通人群、新冠肺炎患者[7-9],而关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鲜见。本研究旨在探讨COVID-19疫情期间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焦虑情绪的关系,从而为疫情结束后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20年2月13日-19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安徽省中学生为调查对象,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填写“疫情下儿童青少年心理状况评估及调查”网络调查问卷。纳入标准:13~18岁的安徽省中学生;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休学期学生。共回收问卷1 040份,其中有效问卷97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56%。本次调查研究已获得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HSY-IRB-DCYJZH002)。
1.2 评定工具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身边是否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等资料。
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oping Styl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CSSMSS)评定中学生的应对方式情况。该量表由陈树林等[10]基于Folkman等[11]提出的应付量表改编而成,共36个条目,由2个分量表组成:指向问题的应对分量表包括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的解释3个维度;指向情绪的应对分量表包括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维度。采用1~4分4级评分:1=不采用,2=偶尔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评分越高表明采用某种应对方式的频率越高。该量表在中学生中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评定中学生焦虑情绪。该量表由Birmaher等[12]编制,适用于9~18岁的儿童青少年,共41个条目,由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共5个分量表组成。该问卷使用时提醒被调查者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个人的情绪状况进行作答。采用0~2分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评分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严重,总评分≥23分提示存在焦虑情绪。该量表在国内外使用信效度良好[13]。
1.3 评定方法
使用问卷星发放网络问卷,通过安徽省初、高中教师微信工作群及研究者朋友圈发送问卷链接,邀请学生参加调查。问卷设置统一指导语,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参与者同意后,即开始问卷作答。调查以匿名回答的形式进行,所有必填项回答完毕后才可提交。剔除作答时间小于200 s及受教育程度与年龄不匹配的答卷,以确保问卷作答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测评平均耗时约8 min。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安徽省中学生CSSMSS评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中学生CSSMSS和SCARED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回收有效问卷973份,其中男生508人(52.2%),女生 465人(47.8%);初中生 740人(76.1%),高中生233人(23.9%);身边有人感染COVID-19共6人(0.6%),身边没有人感染COVID-19共967人(99.4%)。
2.2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中学生CSSMSS评分比较
女生CSSMSS的发泄情绪维度评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生问题解决维度评分低于初中生,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这4个维度评分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中学生CSSMS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中学生CSSMSS评分比较(±s,分)
注:t1、P1,男生组与女生组比较;t2、P2,初中生与高中生比较
指向问题的应对指向情绪的应对幻想/否认9.26±3.42 9.52±3.57 9.26±3.47 9.79±3.56-1.180 0.238-2.054 0.040组 别问题解决20.20±4.62 19.99±4.24 20.33±4.54 19.38±4.07 0.712 0.477 2.852 0.004寻求社会支持17.23±4.62 17.53±4.41 17.51±4.48 16.94±4.64-1.044 0.297 1.703 0.089性别年级男生(n=508)女生(n=465)初中生(n=740)高中生(n=233)t1 P1 t2 P2积极的合理化的解释14.21±3.47 13.90±3.10 14.13±3.32 13.87±3.25 1.450 0.148 1.053 0.292忍耐9.20±2.63 9.32±2.65 9.11±2.60 9.74±2.73-0.754 0.451-3.196 0.001逃避7.35±2.58 7.43±2.49 7.26±2.44 7.82±2.79-0.492 0.623-2.988 0.003发泄情绪7.84±2.91 8.27±2.98 7.91±2.93 8.48±2.97-2.248<0.010-2.556 0.011
2.3 中学生SCARED评分与CSSMSS评分的相关性
中学生SCARED总评分与指向情绪的应对(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8、0.287、0.390、0.501,P均<0.01);与指向问题的应对(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的解释、寻求社会支持)无显著相关。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COVID-19疫情期间,不同性别的安徽省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女生发泄情绪维度评分高于男生,这与孙经等[14]对河南省中学生的调查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在社会化过程中女性个体情感较男性更细腻、敏感,更易表达焦虑或心理痛苦且易于被大众接受[15]。而宋丹等[16]的研究显示,在中学生群体中,男生更多选择问题解决的应付方式,而女生选择寻求社会支持的方式,同样支持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这一结果。
年级差异方面,高中生在CSSMSS中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4个指向情绪的应对维度评分高于初中生,提示初中生和高中生在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李梦然等[17]研究亦显示高中生指向情绪的应对评分高于初中生。在指向问题的应对方式上,高中生问题解决维度评分低于初中生,这与黄希庭等[18]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青春后期的青少年比青春前期的青少年较多采用情绪取向和回避应对。Al-Bahrani等[19]研究同样也支持积极的问题解决应对方式在青少年早期表现更突出,而强调对情境的评估及认知-反思过程在青少年晚期表现更高。因此,在学习环境改变和学业压力等诱因刺激下[20-21],高中生更倾向于选择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和回避问题行为。这种差异可能与生物学因素有关,年龄效应反映了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变化,以便使用更复杂的认知策略来应对压力[19]。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焦虑程度与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相对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的解释等应对方式无显著相关。这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个体在面对应激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方式越消极,其焦虑程度越高,反之其焦虑程度就越低[22]。焦虑程度高的中学生较多采取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而既往研究显示,应对方式作为一种中介机制,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23]。这可能的解释是:人-环境主观意义的改变是通过认知评价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包括否定策略、幻想、逃避以及强调情况的积极方面[24],通过认知重评转化产生有益的情绪。但在本研究中,焦虑情绪与寻求社会支持未见明显相关性,与以往研究结果[23]不一致,原因可能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采取积极有效的居家隔离措施,中学生有家人陪伴,社会支持更易获得,无需额外寻求社会支持。
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应对方式存在差异,且部分应对方式与焦虑程度相关。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首先,采用方便抽样法代替随机抽样,可能造成抽样误差;其次,本研究仅为横断面调查,未更进一步调查随访。以上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此次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局限性。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完善研究设计,扩大样本量、保证安徽省中学生各地区样本均匀性及进行跟踪随访等,进一步探讨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