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佛教雕塑的创作与艺术内涵
——以“罗汉”系列作品为例
2021-03-24沈兴泉
沈兴泉
(宜兴214221)
中学课本中耳熟能详的古诗云 “南朝四百八十寺”,其中道尽了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如此宏达规模。 佛教文化的思想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发展密不可分, 其文化信仰及其衍生的艺术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国人, 不仅是文化艺术上,更甚者深入百姓人家的习俗礼仪。
陶瓷艺术是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颗明珠, 中国历来以陶瓷为世界认知, 从china 为陶瓷可见一斑。紫砂生于江苏宜兴,宜兴有着陶都之誉,概因紫砂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上紫砂陶艺术的诞生与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无论是因饮茶文化与禅文化需求而生的历史地位, 还是紫砂壶艺术诞生于金沙寺与龚春的传说, 而紫砂佛教雕塑可以说是完美传承了紫砂与佛教文化的历史姻缘。 从紫砂佛教雕塑上可悟佛教文化、可见紫砂艺术、可追历史渊源,因此紫砂佛教雕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对于紫砂艺术整体而言存在着特殊的传承意义。
历经泥与火的涅槃, 紫砂泥的独特材质相较其它艺术材质而言有其特殊性。 紫砂泥料本身材质颜色较为深沉,予人古朴庄重的艺术感观,这与佛教文化厚重的艺术特点天作之合。 紫砂泥色彩丰富,历史上有五色土的美誉, 对不同颜色的紫砂泥料进行炼制配比,同时结合彩绘、绞泥等紫砂技艺手法,可以极大地丰富紫砂佛教雕饰的造型装饰, 突出佛教文化的艺术内涵,且紫砂泥作品可把玩,独特的紫砂包浆之美也可为紫砂佛教雕塑增添不一样的、 得天独厚的艺术之美,更可加深佛教文化与人的亲近感,这可视为另一深层次的佛教文化的生动人文诠释。
我国政府推行宗教信仰自由, 我们国人倡导做有信仰的人, 而佛教文化就是国人传承数千年的文化信仰之一。 国人对于佛的理解各有不同,菩萨、达摩、罗汉等等皆有,或细腻、或粗犷、或庄重而典雅,由此而来基于佛教文化的艺术作品风格迥异、 各有千秋。 不管艺术形态或造型如何差异,每一尊佛的背后都是表达同一种佛文化的传承“宽容豁达、清净己身”,殊途同归,现仅以系列作品“罗汉”为例,对紫砂佛教雕塑的艺术创作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
紫砂佛教雕塑“罗汉”系列作品的艺术创作,采用了中国传统泥塑手法中的圆塑法, 就是所谓的立体塑像,除了这种完整而独立的泥塑塑造法之外,传统中国泥塑还有高浮塑、薄肉塑、影塑等其它技艺手法, 比如宜兴图书馆的徐汉棠师徒制的紫砂高浮雕壁画就是采用的高浮塑传统泥塑技艺手法。 紫砂佛教雕塑的艺术创作一般采用圆塑手法, 同时会采用薄肉塑、影塑、雕刻等技艺手法。 紫砂泥料可塑性强,历经火的烧制后硬度强不易变形, 可借鉴传统紫砂成型技艺手法——拍打成型与镶接成型, 亦可融汇其它艺术成型手法“捏塑成型、贴塑成型、勾线彩绘、点砂泥绘”等等,多样性的艺术工艺手法的融合,让紫砂佛像雕塑艺术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佛教文化中的罗汉信仰, 追溯其历史是从五代时期开始流行的,罗汉是梵语音译“阿罗汉果”的简称, 在佛教文化中罗汉是佛陀得到弟子修证的最高果位。 佛教文化由印度传入我国,罗汉在佛教文化中寄寓着解除世人烦恼、帮人不受轮回苦的文化信仰,罗汉在佛教文化中其地位仅次于佛陀和菩萨, 罗汉本身为芸芸众生,更贴近百姓生活,其艺术塑造注重借鉴生活现实众生像。 紫砂雕塑作品“开心罗汉”(见图1)以佛教文化中十八罗汉的“开心罗汉”为原型,在塑造上融合佛教文化与民间形象, 以独特的紫砂雕塑语言塑以贴近宜兴地域熟悉的罗汉造型。
图1 开心罗汉
细观“开心罗汉”造型,其衣襟散开,呈坦胸露乳之态,仿佛佛家度世人觉知“佛在心中”,而指手呈抠鼻姿态,完全糅合民间百姓生活姿态,使得整体紫砂雕塑造型更为贴近世人,一幅祥和安乐的艺术意境,这与佛教文化中的开心罗汉形象完全符合。 佛传“开心罗汉”为中天竺国太子,其弟作乱夺位,与其弟言“心中只有佛”, 以坦胸露乳之姿遂取信于其弟,“开心罗汉”之形象由此得来,寓意不慕世俗、开心见佛。再看紫砂雕塑作品“笑狮罗汉”(见图2),以佛教文化中的“笑狮罗汉”为模板,结合民间形象,塑以佛教发祥地印度等地区古代亚洲狮形象, 幼狮不乏艺术可爱形态,艺术表现佛教文化中“笑狮罗汉”一切无争的佛家胸怀境界。
图2 笑狮罗汉
紫砂佛教雕塑从其诞生起, 完美地演绎了佛教文化与紫砂艺术的深厚渊源, 是两者融合的最好艺术表达。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认知世界的转变,陶艺也在不断进步,无论从形式还是技法,紫砂佛教雕塑的发展都展开了新的篇章, 不断从民间生活中发掘艺术灵感源泉, 是发展紫砂佛教雕塑的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