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花货创作的时代思考
——浅谈作品“北瓜”的创作
2021-03-24徐建光
徐建光
(宜兴214221)
紫砂壶有着十分众多的造型, 这些造型凝聚了历代紫砂创作者的思想和智慧,所以紫砂壶成为了人所青睐的饮茶用具,在这众多的茶壶造型当中,有一类被称为紫砂“花货”,是紫砂壶形体塑造中最具想象力的门类,其不单自身充满了想象,还能够让看到这些壶的人产生更多的想象。 紫砂花货多以自然形作为创作的主题, 其中塑造各种瓜果的造型被称为“瓜形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南瓜壶”就是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除此之外还有以“绞泥”工艺制作的“西瓜壶”,用表面肌理塑造著称的“木瓜壶”等等,眼前的这件作品“北瓜壶”(见图1)亦同属于这类创作。
图1 北瓜壶
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 中写道:“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这是对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弟子欧正春的评价,很显然其中的“花卉果物”就是指的紫砂壶中的花货造型, 后面四个字则高度概括了其做法,做出来的茶壶比例精准、样貌精致,甚至达到了妍艳的程度,可以说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从中我们分析得出,至少在明代,制作出来的紫砂壶花货依旧是遵循壶为正形, 装饰造型为辅的原则即在紫砂壶的壶型结构上添加装饰,以此来展现创作主题,所以造型不会如真的花卉瓜果那样随意无规律, 而是完全按着紫砂壶的式度来进行制作的, 也就是说造型虽然精工细作, 但其中可供你想象的空间并不大。 当然,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前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要知道,时大彬所处的时代,紫砂陶艺的发展正处于以“时壶”为代表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历史上, 时大彬为紫砂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他将紫砂壶从喝茶的器具升格为“文人雅玩”,1597 年许次纾就在《茶疏》中写明了时大彬结识陈继儒之前的茶文化历史状况。 茶具作为茶文化发展的重心之一,无时无刻不围绕着“茶事”展开,明代早期是“烹煮”与“冲泡”并行,到明代万历中期也就是《茶疏》问世的万历25 年前后,“冲泡法”终于压倒了传统的“烹煮法”风行天下,茶壶也就在这一时期才成为了茶人瞩目的焦点,但紫砂作为一个后来者,必然不可能以一种颠覆性的姿态让茶人所接受,且由于受限当时的制作工艺,紫砂花货天然的受限,人们接受紫砂的原因在《茶疏》中亦有介绍:“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 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
《茶疏》成书于时大彬与陈继儒相识之前,而在明代天启年间周高起写作的《阳羡茗壶系》中就开篇给予了“时壶”极高的评价“至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将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比作了黄金, 这就显然不是一般的茶具所能达到的价值,可见“时壶”的出现是充分迎合了当时的“文人”阶层才获得成功的,那么反过来,要为“文人”所认同,那么紫砂壶的造型在这一时期就不能太过出格,要在“式度”的范围内进行塑造。 相反, 当下的紫砂壶创作环境早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生活开始占据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人们聚集生活在喧嚣的城市之间,绝大部分时间都过得匆匆忙忙,这时候喝茶,尤其是用紫砂壶喝茶就成为了一种生活中的追求, 这种心情映射自对绿草和阳光的渴望, 渴望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
结合上述的时代变换,作品“北瓜壶”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想来进行制作, 这把壶并没有单纯地将紫砂壶作为装饰的主题来进行塑造, 而是让自然的还原与紫砂壶古朴圆润的传统印象同时存在, 乍一看这似乎是相当矛盾的。 紫砂壶的结构和花货主题通常会需要进行主次的处理, 但在这把壶上两者几乎各自独立塑造,壶流、壶把、壶钮以及壶上的贴塑装饰都尽可能地临摹自然, 制作出逼真的枝干镂空以及叶脉纹理,而在制作壶身和壶盖的时候,则采用紫砂光货的制作手法,摒除周围造型装饰的干扰,尽可能制作得古朴圆润。 当两种风格不同的塑造融合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发现当视线专注于壶上的枝叶装饰时, 自然而然地就能联想到一片绿树成荫的果林,金黄时节,树上自然挂满体态饱满的果实;相反将视线以壶身为主体,周围额外的塑造隐去,只需要闭上眼睛触摸着壶身, 依旧可以感受到紫砂壶经典的光滑和圆润, 这样的创作就是为当下这个时代所品味的。
时代的感悟其实就是生活的感悟, 紫砂壶本身就是属于广大民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紫砂壶的创作不单单是工艺,也不单单是传承,而是结合这两者,用心来体味人生,在创作中融入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只有这样紫砂壶才能融入这个时代,天然地带有这个时代所特有的独特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