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地方音乐走进课堂—探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和传承
2021-03-24陈燕玲
陈燕玲
摘要:原生态民歌艺术特征丰富、艺术生命力顽强。随着全球互联时代的到来,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原生态民歌又当如何传承?如何发展?这一问题还需我们进行深入思考。基于此,本文以平潭地方音乐为例,进行项目式学习,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对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积极探索,以推动以平潭地方音乐为代表的原生态民歌的不断传承。
关键词:平潭地方音乐;项目式学习;原生态民歌;保护;传承
引言:原生态民歌艺术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经过日积月累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逐渐积累、沉淀、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歌唱艺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如“星光大道”等电视节目的兴起,原生态歌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演唱技法、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丰富绚丽的艺术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但是在多元文化不断交汇、融合的今天,多彩艺术的不断创新,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使得传统生态环境、民族生态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变革,更是使得包括民歌在内的原生态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面连着空前挑战。在此背景下,保护、传承原生态民歌艺术已成为当今这个追求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传承、弘扬原生态民族文化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当仁不让的任务。以福建平潭地区为例,流传着许多曲风淳朴、特色鲜明的原生态民歌,如《十劝歌》、《十打房门》、《五更苦》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平潭地区原生态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与独特魅力,促使学生在原生态民歌文化的熏陶、浸润中,不断丰富人文素养,提升自身音乐鉴赏能力,促进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一、博古览今,了解民歌
原生态民歌进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学唱热情,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民歌文化是如何产生、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拓展音乐文化知识面,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与了解,树立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平潭原生态民歌中《盘诗》这一项目的教学为例,盘诗是指有一定曲调,以男女对唱为表现形式的即兴歌曲,具有代表性的盘诗如《一枝花》、《月光光》、《卖杨桃》、《一粒橄榄》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上述民歌,引导学生去聆听、去想象,感受盘诗中朴实、纯真、缠绵的情感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浓厚的乡土气息。教师可结合平潭地区人民的生活资管、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发展等背景向学生介绍盘诗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平潭地区原生态民歌,并引导学生学唱“盘诗”,感受盘诗开场、歌词、旋律中的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激发学生对原生态民歌的学唱兴趣与热情,学生兴趣浓厚、态度积极,学唱过程中激情饱满,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二、巧妙设计,对比民歌
受各地风俗人情、地理历史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原生态民歌大多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即便是同一地区的民歌艺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口口相传、衣钵相承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与特色。在音乐课堂上,若教师只是单独地欣赏、感受、学习同一类型的民歌,学生难免会产生枯燥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平潭疍歌类型”为教学项目,汇总平潭民歌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对平潭地区原生态民歌进行评价分析。据统计,仅平潭地区的原生态民歌就可分为盘诗、贺年歌、采莲歌、渔诗调、十字歌、长年诗、风俗歌、节气歌、劝诗歌、哭嫁歌等十三种类型,其中不同类型的民歌又各具特点,如盘歌的特点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轮番对唱,歌词不固定,但有一定旋律,内容则上知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极具疍民生活气息;而十字歌则追求“十全十美”,每首歌都是十段或十二段歌词,且歌词常常用比兴手法,引经据典,发人深省;贺年歌是福建疍民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四的这几天,为了讨粿,向长居于岸上的居民所唱的吉利、喜庆的歌曲。贺年歌的曲调不仅包括疍民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同时还有源自于闽剧清唱的曲调。其他类型的平潭民间歌曲也是各具特点。教师可通过为学生播放不同類型的平潭民歌,引导学生结合平潭地区地理位置、疍民风土人情与人文历史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三、集思广益,演绎民歌
平潭民歌进课堂想要取得实效,还需要音乐教师集思广益,丰富音乐教学理念、创新音乐教学策略,如改变传统“秧田式”座位方式,师生围坐成圆圈,师生之间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在海上、在山间、在街头巷尾唱小调、打号子的同伴、朋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互动、共同演绎民歌。在具体的民歌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演绎民歌”为教学项目,让学生通过听录音自学或小组合作,改编民歌歌词,进行分角色的情境式表演,还可以在民歌演唱过程中加入节奏或者律动表演,以增强演唱效果,提升民歌教学实效。
四、结语
本文通过采取项目式教学,阐述了平潭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融入策略。将诸如平潭民歌等此类的原生态民歌引入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的责任与使命,更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更加精心、用心地去设计、去引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为平台,推动原生态民族艺术的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
[1]张扬.活态传承“声声”不息——浅谈原生态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7):25-26.
[2]杜平.侗族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以“三省坡六月六歌会”为例[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6(02):100-103.
注:本论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平潭民族民间音乐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1345)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