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下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24庞晶傅雪晶
庞晶 傅雪晶
【摘要】围绕研究生教学改革,针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与高层次人才需求脱节等问题,探究协同多方力量、通力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主动参与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对于像区域经济学这样应用性强的学术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为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家重大战略;研究生;区域经济学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现代化新征程,围绕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国家重大战略是关系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对国计民生的重要规划。国家重大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入和政策倾斜,预示着人才、科研、服务等方面的较大变革和渐进转向[1],引导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呼吁着学科建设的优化,召唤着人才质量的提升。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亟需杰出的人才来支撑,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中坚力量,在服务推动国家重大战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人才培养,是落实研究生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社会所需。
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科下的一个重要分支,紧密关系着国家战略,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空间变化分布与结构协调,以及研究与此相关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很强的应用实践意义。区域经济学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研究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对接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进步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
(一)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研究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越发需要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进行现代化建设。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支撑、推动和引领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引擎。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对接高层次人才、优化规模结构、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由此可见,新的时代背景对研究生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专业素质更强、综合能力更硬的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这也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拥有独特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导作用,急需探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担当起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光荣使命。
(二)区域经济学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重大战略体现了党中央领导集体关心国家事务的主要发力点,是社会发展重点的具体体现。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经济学科,在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和社会义务,一直在主动对接、适应、服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学专家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与解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区域协调发展局面,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区域经济学的合理规划、布局和定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与推动,区域经济学在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得到了快速稳步的发展。区域经济学在揭示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也将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面临着更高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欣欣向荣快速发展,迎来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春天,对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培养方向方面,区域经济学应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国家战略需求预示着社会发展重点和努力方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高校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是高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以培养富有时代特色,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区域经济专门人才为目标,加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现实领悟力,更好地体现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前沿和理论体系的进展。实现以高质量的人才和突出的学科建设,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在培养目标方面,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术型应用人才,培养德才兼备、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能充分了解区域发展的特点规律,熟悉经济学原理,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较于其他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交叉学科特征的高层次人才。[2]培养德才兼备、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准则和培养目标。
2、区域经济学应该更注重实践性应用人才培养
在课程建设方面,区域经济学注重实践性科研,结合区域经济实践开展学术训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关注国家问题;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目标指导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问题导向与问题质疑,强化启发式、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研究生对区域经济实践探讨的兴趣,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掌握科研能力,增强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3]
3、区域经济学应该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动机,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展示,案例分析,课题讨论,文献阅读分享等多样教学环节,发挥好课堂主渠道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注重教学互动,运用有效手段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自主学习,强调参与课程讨论和创造性地完成作业,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区域经济学专业人才。[4]
4、区域经济学应该注重“产学研”融合。
在培养模式方面,协同育人理念下的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发力点和主要突破口。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应当紧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诉求,合理规划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多方联系,加强社会服务,构建产学研教学实践基地,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经济学综合性人才。
二、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家战略的实施,是各省市各区域由点及面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得到丰富后可以进一步深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但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仍存在一定问题,缺少有针对性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专业设置、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实践性和创新性不强,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难以满足社会对急需专业的高层次人才需求,难以发挥区域经济学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学科优势。
1、教学与实践脱节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开展实证研究(如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论证、区域规划与设计、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管理及其政策等)体现其在政府的或实践操作层次上的应用价值是其主要方向。[5]
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覆盖体系、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严重的忽视了实践应用。例如,在培养方案中,没有突出实践和科研的地位、作用,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区域经济实践基地,缺乏实践训练;课堂教学理论内容丰富但缺少案例研究,不能深入观察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导致研究生视野窄、学习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強、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欠缺,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与社会脱节,进而不能有效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限制了高校区域经济专业人才成长。
2、课程建设不完善
各大高校现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授课为主,没有明确的实践科研环节,没有设置与国家重大战略的相匹配的课程实践,没有建设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
3、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大多的学校授课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依托既定教材,以任课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与当下社会实际联系不紧密,课程内容没能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不足;师生交流仅限课堂,枯燥乏味;教学与研究、应用相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定输赢,缺少过程性考核,过于片面简单化。容易造成学生机械性学习,“高分低能”现象突出,难以实现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4、协同育人模式应用不强
协同育人是高校与企业、社会通力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育人模式,协同育人模式能够推动研究生培养方式改革,可以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提升研究生人才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学强调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二选择。针对区域经济学在经济管理领域所具备的强大的知识、人才和智力优势,鲜有高校在区域经济学专业发挥“政产学研用”合一的育人方式的优势,现行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与科研院所存在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一对一师徒规训的局限明显,在建设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时代诉求下较自我封闭。除此之外,导师队伍建设素质,填鸭式教学,创新激励机制等也成为影响协同育人的因素,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加强。
三、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区域经济学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定位+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赋予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针对目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协同多方力量、通力合作的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解决当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问题。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人才素质培养
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人才素质培养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素质培养应该包含思想道德、理论研究、实践创新三方面的内容,其根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1、在思想道德方面立德树人
所谓立德树人是指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培养人才。2019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区域经济学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同样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通过“三全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健全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6]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新时代高素质研究生。
2、在理论研究方面科教融合
所谓科教融合是指教学与科研结合,结合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论研究方向,综合考虑研究理论基础和学科发展优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定位区域经济学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专业方向,如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信心和热情。
结语
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所需。培养德才兼备、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准则和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专业定位+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赋予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是落实国家《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积极行动。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协同育人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新时代区域经济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培育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提供系统化的培养方案,对于贯彻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学改革精神、实现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政策实践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忠云.高校自主创新能力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Z1):10-12.
[2]张协奎,张练.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以广西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6,(01):4-7.
[3]刘俊杰,白雪冰.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05):72-78.
[4]黄永明.区域经济学硕士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05):104-107.
[5]李敏,沈正平. 我国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Z1):44-46.
[6]高迎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11):4-7.
[7]孔艳丽,杨宗霄,姚霞,陈敬云,胡鑫铭.刍议“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以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10):155-157.
作者简介:庞晶,女,1972年生,山东济南市人,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区域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新型城市化;课题来源(基金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学校思政教学,研究生项目
傅雪晶,山东烟台市人,女,区域经济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