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1-03-24谢荣芳

成功营销 2021年7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通过研究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发展的现实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实验队伍的“选聘、培养、用好、留住”的管理环节,强调了实验队伍建设发展的对策措施,提供了实验队伍建设发展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高校实验队伍作为实验室建设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承担着现代实验教学体系的主体任务,全程负责实验教学、实验开发、仪器维护、实验管理、人才培养等工作,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建设和发展高素质、高水平的实验队伍与高校教师科研队伍同等重要。

1 高校实验队伍目前现状

近年来,高校由教师发展工作部引领,理论教学队伍得到了加强和发展,相对而言,实验队伍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滞后,成为影响整体师资队伍的“短板”部分。这两年,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国家对科研教育投入经费的不断提高,高精尖端仪器设备大量成批进入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要求实验队伍数量增长的同时,质量上对其专业素养和创新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1]

2 高校实验队伍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比较“重理论,轻实践”,实验教学向来被当作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验人员也被认定为理论教学的辅助人员,相对处在边缘化被忽视地位,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实验队伍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洼地”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实验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岗位设置不清晰

高校实验岗位采用通用系列单一类型设置,尚未建立科学统一的岗位划分标准,实验教学岗、实验科研岗、实验技术岗、实验管理岗承担着不同的岗位职责,工作侧重点也完全不同,但在岗位设置上不能体现差异化要求,岗位职责也不够具体明确,存在多干少干都一样问题。

2.2 组成结构不合理

高校实验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素质结构不高、专业性不强,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不相适应,部分高校甚至成为阻碍教学科研的“薄弱环节”,实验队伍不稳定,长远发展性不足。

2.3 培训机制不规范

高校师资队伍培养计划时往往倾向于教学科研带头人,从国家、地方到高校,针对实验队伍的培训一直处于模糊状态,缺乏长远深层次考虑,未形成培训的规范机制,实验人员受培训经费限制,很少拥有深造进修机会。

2.4 职称晋升难发展

高校实验队伍的晋升渠道相对狭窄,职称评审、项目申请方面根本无法与理论教师相提并论。科研项目设置受客观条件限制,只有教学科研教师才能申请,且适合实验系列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制约着实验队伍能力提升。实验论文普遍比教学科研论文的影响力低很多,实验教学奖项也不如科研教学奖项的分量重,严重影响着实验队伍的荣誉感和认同感。由于实验人员的工作岗位性质不同,在上述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获奖方面存在着现实困难,反过来又进一步压缩了其晋升空间,晋升渠道也进一步被挤压,实验队伍活力难以被激发出来。

2.5 考核评价不健全

由于高校实验工作涉及面广,业务繁琐零碎,当前对实验人员业绩考核缺乏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实验岗位考核脱离工作实际,没有科学公认的考核办法,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实验人员的工作量。

3 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基于人力资源全面管理背景,高校各学院协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实验队伍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量化管理,设置实验队伍的岗位与结构,探讨实验队伍引进与培训体系,采用量化绩效考核办法,革新职称晋升通道,多管齐下对实验队伍进行创造性改革,从而有效发挥实验队伍的应有作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核心竞争优势。[2]具体的对策措施如下:

3.1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岗位设置

由分管实验室的高校领导牵头组织,负责顶层设计和重大事项决策,充分认识到高校实验队伍的重要性及其在高校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重视实验队伍的建设与发展。由负责实驗队伍建设的职能处室与学院合作实施,完成实验队伍定编定岗与岗位设置工作。实验队伍根据教学、科研、管理事务情况可以划分为实验教学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实验科研和实验管理人员四类岗位。四类岗位职责侧重点不同:实验教学人员以实验教学、实验指导为主要职责;实验技术人员以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维护为主要职责;实验科研人员以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建设为主要职责[3];实验管理人员以实验室日常管理为主要职责。高校应合理规划实验岗位比例,完善岗位聘任与配置,明确不岗位工作职责,特别是对开发研制仪器设备和科研成果的人才设置关键实验岗位进行特别聘用,鼓励实验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创造。

3.2 量化队伍规模,均衡队伍结构

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师生比,确定高校专任教师的规模,参照高校专任教师和实验人员的比例,得出高校实验队伍总量,量化高校实验队伍规模。在保证高校实验队伍数量的基础上,注重高校实验队伍质量建设,积极培养热爱实验工作、教育理念先进、实验经验丰富、实验技能娴熟、适合高校实验需要的实验人才梯队,建设一支实验与教学相通,教学科研与管理技术兼容,实验骨干与人员结构相对稳定的专业化实验队伍。

3.3 构建培训体系,提升综合素质

针对专业化实验队伍,高校要制定长远培养目标和计划,探寻并形成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全方位的实验队伍培训体系。完善岗前培训制度,建立实验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在岗培训教育机制,不仅注重实验人员业务培训,拓展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实验人员思想道德观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实验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1 多层次培训实验队伍

根据实验队伍不同岗位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通过相对的专业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支持优秀实验技术、科研人员继续进修学习深造,提升实验队伍综合能力。

3.3.2 多途径培训实验队伍

高校建立专业化的实验队伍培训基地,由基地完成实验人员的持证上岗资格培训。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基金,鼓励实验人员探索实验新设备,研究实验新方法。建立实验优质资源共享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采取经验介绍或组织参观形式,多途径提升实验队伍的行业影响力。

3.3.3 多渠道培训实验队伍

保证实验人员能够定期接受国内培养和出国进修,参加国内外会议讲座,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扩大国际视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接受实验前沿理论,使实验队伍在学习中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将最新实验模式方法、经验理念应用到高校实验工作之中,不断提升实验效果,保持实验专业领先地位,支持取得实验领域标志性成果。

3.3.4 全方位培养实验队伍

每月开展实验教研学习活动,内容包括专业问题探讨、师德师风建设、党员学习教育、学习强国平台正能量知识等全方位培训教育,对于实验队伍提高学识水平,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情操具有良好作用。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促进实验人员热爱实验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工作中,将内在的职业素养、师德师风外化为爱岗敬业、钻研创新的自觉行动,从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实验队伍。[4]

4 优化职称评审,畅通晋升通道

高校应严格把控实验岗位进入机制,要求进入实验岗后至少干满5年,同时对实验队伍政策上给予关怀,支持每一位实验人员能够在实验岗位上得到职业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留住实验系列优秀人才。

4.1 优化实验职称评审机制

高校应该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本校实验队伍职称评审方案,优化系统公平的评审机制。根据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实验岗位,采用项目聘用和流动编制形式,激发实验队伍工作动力。根据实验岗位工作内容的不同,将职称评审条件与实际工作内容挂钩,以指导学生参赛获奖情况取代部分教学科研论文要求,使实验人员努力工作同时,都能参评高校实验职称,保持实验队伍稳定平衡。

4.2 畅通实验职称晋升通道

鼓励实验人员积极主动承担实验任务,对于新增的实验项目在启动资金上予以支持,促进实验人员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开发研制,设置与实验研制、实验技术、实验管理相关的奖项,如实验仪器研制奖、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管理先进奖等,并将评定的优秀结果作为晋升职称的参考依据,拓宽实验系列晋升通道,向有突出贡献实验人员开通绿色发展通道,确保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

5 完善评价标准,加强绩效考核

5.1 完善实验队伍评价标准

实验队伍评价标准与目标任务、岗位职责、工作标准相关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指标设置应突出实验工作量完成效果,设定关键绩效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完成实验绩效评价。

5.2 加強实验队伍绩效考核

依据实验岗位设置不同,实验工作量绩效考核分为实验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室开发、实验室管理四大部分,采用综合积分制考核。[5]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5.2.1 实验教学工作量

即实验准备工作、实验指导工作及实践教学工作的累加。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工作,根据不同的计算公式、学时人次,积分相应变化。

5.2.2 实验科研成果

包括科研项目、论文发表、著作专利等成果,按高校对实验科研要求进行积分细节评定。

5.2.3 实验室开发工作量

即实验室设备保养、设施构建、仪器维护、改造装修、实验项目开发工作量的累加,根据建设项目申请奖励积分。

5.2.4 实验室管理工作量

即实验室开放、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安全管理及日常管理工作量的累加,根据实际情况对积分进行增减。

通过上述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绩效导向激励措施,落实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薪酬福利和奖惩措施,激发实验队伍创造活力,调动实验队伍积极性。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实验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提升,实验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实验教学培养人才的关键。通过实施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推行实验队伍的岗位设置、组成结构、培训教育、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一系列举措,建设和发展结构层次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实验队伍,将对高校实验室的高效运行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挥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尚义.关于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9-11

[2] 曲欣,付瑶瑶,李霞.高校实验队伍职称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5) :261-265

[3] 王春霞,李静,杨凤.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改革研究.实验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版.[2020](4) :157-160

[4] 韦素玲,周巧劲,吴泽行.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广西教育.管理宝典.[2014](1) : 82-83

[5] 陈小鸿,赵玉茹,娄军.高校实验队伍若干问题的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4):238-241

作者简介:谢荣芳,女,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
浅析省级人才市场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珠三角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毕业生就业方向浅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