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知我意,文林谙吾心
2021-03-24李改改
李改改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文言文与古诗词的学习。文言文与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隶属于重点,更是难点,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文言文与古诗词所存在的问题典型且普遍。讲策略、讲效率、讲氛围的文言文与古诗词教学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思考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文言文与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展开研究。
一、文林赏松——使文言文趣味横生
1.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
在义务教育这一阶段,兴趣尤为重要。当学生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时,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巅峰,从而有效促进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收集符合学情的经典名著供学生阅读,还可以鼓励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课外拓展学习与思考,教师在评价时写下诚挚的评语,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尽可能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鼓励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时,学生往往首选的是《西游记》。这不仅是因为《西游记》的故事具有吸引力,更是因为其中的文言文相较于其他三本名著更易于学生理解,特别是对于刚接触文言文学习的学生来说,《西游记》一书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西游记》的阅读中,教师着重强调学生阅读原著,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从中体会作者精炼的用词、用语,还能使学生学习到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以教学实际为基础,把握小学这一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规律,抓住教学开展的核心与重点——即基于现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能力,充分体验学习文言文的妙趣,生成自主学习的精彩瞬间。
以讲解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诵读本篇课文,培养其文言文的语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拓展语文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领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之后再让学生运用文言文学习的工具书对诵读中产生的不明词汇进行查阅,以自己的角度对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进行翻译,并对新知识和旧知识予以归纳整合,使得学生有效了解到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进而提高我们教学质量和效果。
把握文言文的妙趣,就是把握文言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基于现实情况,以自己的角度来体悟和思考,进而转化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辞海作乐——让古诗词焕发活力
小学阶段接触的课文主要以叙述性故事为主,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育效果。古诗词短小精悍,内涵丰富,一般从题目上难以窥其一角,我们需要细心、沉静地品读,理解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诗的含义,结合典故、背景、作者生平去想象和理解,这也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复杂、枯燥、晦涩。
对于教师来说,古诗词的教学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与课堂进度脱节。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含义,思想上存在较大压力,课堂气氛沉闷、严肃,师生互动不够。学生对古诗词难以产生兴趣,课前预习不到位,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久而久之学生厌烦学习古诗词,对古代文化產生抵触情绪……这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正确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去解决。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于课堂的内容与氛围,好的氛围营造愉悦的心情,愉悦的心情能启迪学生思维,能把晦涩难懂的古诗词变成徐徐展开的烂漫画卷。当然,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改变相应的教学模式外,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一首意蕴丰厚、耐人寻味的古诗词往往具有精炼的语句以及精悍的形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经验,对古诗词中的晦涩之处不能理解,这便需要教师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学情状况为中心,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联系生活实际对疑难点不错过、不放过、逐个击破,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础词汇的理解和认知,使得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便于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
以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为例,教师在开展此次教学时,首先要明确“词”的形式,使学生将“词”与“诗”的概念清晰掌握。接着知人论世,向学生简单介绍词人辛弃疾的生平,以及这首词的创作年代与创作背景——词人在江西饶州闲居时所作。由此奠定本首词闲适、愉悦的感情基调,随后逐词逐句分析:“吴音”是指吴地的方言,江西饶州在古代时属于吴的领地;“翁媪”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字,两个字分别代表不同含义,“老翁、老妇”;“最喜小儿亡赖”中的“亡赖”,“亡”是通假字(这里略微解释通假字的含义),当作“无”来理解,所以“亡赖”就是“无赖”,但由于古今异义,这个词在古代作“顽皮、淘气”的解释,这里需要重点理解的词汇教师一定要花时间讲解清楚。通过重点词汇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古文词汇的记忆,帮助他们充分理解诗的意蕴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丰富古诗词的词汇量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小学阶段更是意识启蒙的黄金期,学生要在与教师的相互配合、共同成长中一点点积累自己的古诗词词汇量,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使自身能够有效地理解诗人情感、提高共情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学是充满想象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想象勾勒出无限童话。古诗词的学习、欣赏和品悟,对学生的思维起着开发、拓展作用,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完善心智,培养审美情趣。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为例,在这首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如今的学生对事物的想象往往基于现实的自然环境中。对此,我们在讲述《题临安邸》时,教师通过电子课件展示临安城(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杭州市),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这首诗歌中出现的事物,如青山、高楼、西湖、歌舞、暖风、游人,有效地连接起来,连成一幅烂漫多彩的画卷,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讲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来向学生描绘游人在西湖乘船、沐浴着春风怡然自乐的心情,引领学生在细细品悟中激发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有义务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过将古诗词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和对世界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学习古诗词中优美的句子,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丰厚。
3.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美”有成人所不能比拟的敏感度与包容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单纯的“敏感度”慢慢过渡到有一定的审美感,不再是感性的认知,而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基于此,教师可以把诗歌的讲解融入到活动中,例如,鼓励学生通过古诗词的情景描写绘制出一幅画,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感。
以《稚子弄冰》这首古诗词教学为例,教师提前在微课平台中上传古诗词的动画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预习:一个孩子看到夜晚时盘中有一盘水,等到清晨再去看已经结了冰,孩子将盘中的冰块脱落而出,用彩色丝线穿好提在手中当作银钲轻轻敲打,冰塊发出的声音传到森林中,过路的人听到十分陶醉,却忽然又听到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碎裂般的声音。通过动画形象的展示,有效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与注意力,营造了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动态之美,也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了本首诗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分享,鼓励学生将心中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阅读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鼓励与指导。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工具凸显课堂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催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与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响应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要求,在原有的语言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加强语言的实际运用。在欣赏品悟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古诗词的兴趣。在引导和鼓励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古诗词与文言文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为文化底蕴的培养奠基。
作者单位 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