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3-23刘乐坤周方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脑性肌电生物反馈

刘乐坤,周方舟

(1.泰安市中心医院分院儿科,山东泰安 271000;2.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儿内科,山东泰安 271000)

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指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导致的非进行性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1]。该病的发病原因较多,主要发生于胎儿期至婴儿期, 其患病人数约占脑瘫总患病人数的55%[2]。在临床中,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改变患儿肢体麻木、肌张力异常和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逐渐恢复其部分肢体运动功能[3]。临床通常予以该病患儿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如物理疗法、各种运动训练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症状,但是由于康复训练对患儿的依从性要求较高,且所需恢复时间较长,导致治疗效果有局限,故需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属于生物反馈疗法的一种,其是借助肌电生物反馈仪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对肌肉进行电刺激,将获取的肌电信息进行处理,转化成声、光等患者能够认知的信号反馈给患者,从而训练患者,使其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 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防病治病的目的,目前已被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4-6]。 基于此,该文将2018 年1 月—2020 年10月就诊于该院的100 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纳为研究对象,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0 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 例。对照组中男性23 例, 女性27 例, 年龄3~12 岁, 年龄均值为(5.24±3.58)岁。试验组中男性24 例,女性26 例,年龄2~13 岁,年龄均值为(5.31±3.20)岁。 将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意义。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符合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7];(2)依从性好;(3)患儿及其家属知晓该研究的流程和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既往采用手术方式治疗痉挛;(2)合并其他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3)不能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3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1)运动训练:由专业康复医师指导患儿进行患侧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患儿痉挛肌,协助其做重心转移训练;按摩患儿的痉挛肌;协助患儿进行平衡和步行能力训练;以上训练40 min/次,1 次/d, 每周训练5 d,4 周作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2)物理疗法:使用痉挛肌低频治疗仪(北京耀洋康达医疗仪器有限公司, 型号:KX-3A,京械注准20182260110)对患儿偏瘫下肢肌肉进行治疗,分别将两条通道放在痉挛的肌肉及其拮抗肌上,利用波宽和频率相同、先后出现的两组方波分别刺激痉挛肌及其拮抗肌,使二者交替收缩,根据患儿具体的痉挛肌群选择,在确定痉挛肌后,选择电刺激参数T 为1.5 s,T1 为1 s,TA 和TB 均为0.3 ms。将A 路的两个电极置于痉挛肌的肌腹,B 路的两个电极置于拮抗肌的肌腹,缓慢调节IA 和IB,使肌肉明显收缩且患儿能耐受为度。 30 min/次,1 次/d,20 d 作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之后间隔10 d 重复治疗,连续治疗3 个疗程。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需要将患儿接触肌电生物反馈仪[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型号:MyoNet-AOW,沪食药监械(准)字2014 第2211200 号]的皮肤进行脱脂处理,取电极分别放置于患儿肱四头肌、 腘绳肌以及胫骨前肌最丰满的地方,之后对电极进行调整,让患儿肌肉长轴和电极处于平行的状态,间隔20 mm 最为适宜,确定好电极位置,使用医用胶布将电极两端进行固定,使用医用绷带让患儿皮肤和电极线接触,电刺激信号设定频率为50 Hz、强度为30 mA、时间为12 s、脉冲宽度为200 μs,间歇时间为4 s,刺激方式为自动触发。 将10 个动作作为1 组,完成之后间隔1 min 再重复以上训练,每次共治疗20 min,每天治疗1 次。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保证患儿的休息和放松,尽量使患儿的训练可以从被动转为主动,4 周作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主要评价患儿站立项(D 项)和走、跑、跳项(E 项),每项分值为0、1、2、3 分;D 项有13 小项,总分值为0~39 分;E 项有24 小项,总分值为0~72分;测量3 次,取平均值。

(2)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儿的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患儿采取仰卧位,屈膝屈髋90°,采用量角器测量患儿小腿与足背间的夹角, 重复测量3 次,取平均值。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GMFM 评分、 踝关节活动度等计量资料用 (±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GMFM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GMFM 中的D 项和E 项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GMFM 中的D 项和E 项评分均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GMFM 中的D 项和E 项评分均明显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GMFM 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GMFM 评分比较[(±s),分]

组别D 项E 项治疗前 治疗前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试验组(n=50)t 值P 值21.45±13.16 22.39±11.43 0.381 0.704 30.57±1.25 34.62±2.74 2.620 0.010 34.41±17.53 34.25±18.11 0.045 0.964 50.72±9.16 61.55±7.83 4.934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踝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踝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别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50)试验组(n=50)t 值P 值45.20±4.13 45.25±4.19 0.060 0.952 49.43±4.53 56.07±4.90 7.036 0.000

3 讨 论

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发病率较高,痉挛状态是指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 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由于正常的肌肉牵张反射加强而引起,在增强的牵张反射中,肌肉突然被动活动时能够感到阻力,随后到某一程度时肌肉松弛[8-9]。 当牵伸肌肉时,痉挛状态的增加会引起肌肉的过度收缩。患有该疾病的儿童往往会出现异常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体现在患儿在站立以及行走时足跟落地困难,行走姿势异常,使患儿的下肢运动能力减弱[10-11]。 针对该现象,要给予患儿积极的治疗,最大程度上改善患儿的预后。 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运动和站立功能,但是患儿属于被动训练,加上该病患儿大多记忆力差、精神不集中,缺少主动训练性,导致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解决脑瘫患儿训练被动性的问题,其主要是借助肌电接收设备,收集人体肌肉运动产生的肌电信号,肌电信号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方便患者观察。在该研究中,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调控患儿的屈肌和伸肌能力,改善患儿的协调能力, 使患儿的踝关节活动度得到稳定增加,纠正患儿的站立行走姿势,改善其运动能力[12]。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GMFM 中的D 项和E 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杨晓雷[13]的研究结果与该文研究结果一致。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帮助患儿更好地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训练,增加了治疗的趣味性,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相比,其更具灵活性,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不会对患儿产生刺激和疼痛,可以更好地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儿的主动性,训练患儿对肌肉的收缩控制能力,长时间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其肌肉协调性。

综上所述,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应用在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 可以增强患儿的运动功能,扩大踝关节活动度,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脑性肌电生物反馈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产后早期联合应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电刺激、针对性护理对盆底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经皮神经肌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
60例阈下抑郁人群在脑电生物反馈干预后的转归及P3b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