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随访联合功能锻炼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1-03-23杨慧文梁小娟彭小龙
杨慧文,梁小娟,彭小龙
(萍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江西萍乡 337000)
膝关节作为承重关节, 是人体重要的关节之一,但由于长期过度使用、退化、创伤等因素,对关节软骨、韧带等组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进而演变为膝骨性关节炎[1-2]。 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矫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畸形,延缓关节软骨退化,疗效确切,是目前重建膝关节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院外康复期间受术后关节疼痛、 下肢水肿、活动受限、胃肠功能紊乱等因素影响,易出现一系列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康复进程[3]。 目前,常规电话随访或回院复诊指导康复,难以及时全面发现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4]。上门随访可直观掌握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并根据患者患肢功能情况,面对面予以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促进患肢尽早恢复。 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 年9 月—2020 年6 月该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 例为对象, 探讨上门随访联合康复功能锻炼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 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1 例,女19 例;年龄56~79 岁,平均年龄(63.78±4.21)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2 例,高中及以上8 例;患侧:左16 例,右14 例;膝关节活动度(75.68±3.28)°。 观察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4.25±4.37)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3 例,高中及以上7 例;患侧:左17 例,右13 例;膝关节活动度(74.95±3.35)°。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侧副韧带完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者; 既往健康状况佳,不影响关节功能锻炼者; 对该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不配合、抗拒功能锻炼者;术后关节严重感染、神经损伤者;心脑血管疾病者;内分泌系统功能严重异常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随访联合功能锻炼。 (1)常规随访。 在患者出院第1 个月:每周电话随访1 次,在第2个月:每2 周电话随访1 次,第3 个月:电话随访1次。 (2)功能锻炼。 了解患者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解答患者疑虑,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采用上门随访联合功能锻炼。 (1)上门随访。 成立康复指导组,由该科康复指导组负责上门随访,于出院后第1 个月每周各随访1 次,第2 个月随访2 次,第3 个月随访1 次,随访时间为30~40 min,随访内容包括营养概况、康复锻炼、活动能力、人际交往、疼痛、情绪及切口愈合情况,以此为据针对性指导患者开展功能康复锻炼, 告知患者如何观察术后切口、预防并发症、合理使用止痛药物及心理疏导。 (2)功能锻炼。由康复指导组以上门随访形式面对面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尽力伸直膝关节,在踝关节下放置软垫,膝关节上压3~4 kg 沙袋,协助练习伸直。指导患者在无痛范围内行最大强度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保持5 s,30 次/d,根据自身耐受情况每日增加关节活动度10~20°, 活动次数逐渐递增至150 次/d,分时间段完成,出院后7 d 活动度可达90°。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抬高患肢,双臂抱于大腿中下段,弯曲髋关节90°,利用重力使小腿垂下并用力屈曲膝关节,3~4 次/d,5~10 min/次,并逐渐加大屈曲角度,每日增加5~10°。 指导患者行弓步练习,尝试下蹲练习,30 次/组,3 组/d。 指导患者每日行走2 次,15~20 min/次。
两组均随访3 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的膝关节活动度、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1)膝关节活动度:采用膝关节量角器,以股骨外髁为轴心,股骨纵轴为固定臂,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移动臂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设定膝关节伸直时活动度为0°。 (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用标有0~10 分的刻度尺量化疼痛度,0 分为无痛,评分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重。(3)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①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膝关节评分量表,从疼痛、功能、活动度等方面评估,共100 分,分数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 ②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量表,从稳定性、行走能力等方面评估,共100 分,分数越高则膝关节恢复越佳。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膝关节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均大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1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组别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t 值 P 值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75.68±3.24 74.95±3.35 0.858 0.395 102.41±4.52 123.26±4.48 17.945 0.000 26.326 47.302 0.000 0.000
2.2 VAS、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的VAS、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VAS、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VAS、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VAS、HSS 膝关节及KS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30)观察组(n=30)t 值P 值VAS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HSS 膝关节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5.77±1.42 5.84±1.46 0.188 0.851 2.76±0.71 1.62±0.53 7.047 0.000 65.72±3.38 64.78±3.25 1.098 0.277 88.57±1.45 92.16±1.51 9.393 0.000 KSS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71.23±6.56 70.84±6.43 0.233 0.817 82.15±5.67 93.74±5.81 7.820 0.000
3 讨 论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一种治疗膝关节疾病的新技术,能非常有效地根除晚期膝关节病痛,提高预后生存质量[5-6]。 但全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破坏性的治疗手段,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不够理想,若不加以干预,其膝关节功能难以恢复至正常水平。 常规电话随访及单纯门诊复诊并不能满足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需求[7]。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HSS 膝关节评分及KS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说明上门随访联合功能锻炼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对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康复期易受行动不便等因素影响,产生较多不良情绪,影响康复进程和身心健康[8-9]。 上门随访充分满足患者出院后所需的康复指导,及时了解和解决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帮助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合理应用止痛药镇痛,为康复锻炼奠定基础。 上门随访可直观准确评估患者病情,利用患者家中的设备为其制定标准化康复锻炼方案,保证患者完全掌握康复锻炼内容,可促进患肢恢复,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支持不足的困扰。 同时,长期上门随访能够加深医患感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温暖,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锻炼。 出院后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患肢的康复至关重要,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行走,加快康复进程[10]。 功能锻炼通过刺激膝关节周围血液循环,消除患肢肿胀,有利于肌力恢复,且能够预防肌肉萎缩,以免形成深静脉血栓,在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功能锻炼在患者耐受情况下,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使关节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 可有效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增加关节稳定性,从而改善膝关节功能。 坚持运动能够促进肢体静脉与淋巴回流,加快伤口愈合,缓解疼痛,预防伤口水肿,从而进一步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上门随访联合功能锻炼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效果良好,能够减轻疼痛,最大限度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