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在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1-03-23王海燕
王海燕
(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公共卫生科,山东枣庄 277300)
盆腔炎是临床常见妇科病之一,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阴道瘙痒、分泌物增多、月经异常等,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造成不孕不育,对女性生活、家庭均造成不良影响[1]。近年来,我国盆腔炎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 目前临床多通过抗菌、消炎等药物治疗盆腔炎,能够消除病原菌,取得一定疗效。但盆腔炎治疗后有极高的复发率,因此除治疗外,还应重视康复护理工作。中医将盆腔炎归入“腹痛”“带下症”等范围,认为该病与气血失衡、外感寒邪等因素有关,通过中医护理可理气调血,纠正阴阳失衡,促进疾病康复[2]。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该院收治的89 例盆腔炎患者为对象, 探讨中医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盆腔炎患者89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结果分为两组。对照组44 例,年龄21~45 岁,平均年龄(34.7±1.5)岁;病程6 个月~3 年,平均病程(1.9±0.6)年。 观察组45 例,年龄20~46 岁,平均年龄(34.9±1.4)岁;病程范围6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0±0.5)年。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 患者均符合盆腔炎诊断的相关标准[3];(2)均同意参与并配合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1)恶性肿瘤患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抵触参与研究者。 该次研究通过该院医疗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 采用康妇消炎栓[葵花药业集团(伊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2143,规格:2 g/粒],直肠给药,每次1 粒,每日1~2 次。同时配合盆腔炎治疗仪 (徐州市信达医疗电子设备有限公司,XD-3000C 便携式盆腔炎治疗仪, 苏械注准20152090213),治疗前清洁患者阴道,嘱其取平卧位,以无菌纱布浸透氯化钠注射液覆盖患者腹脐耻间,在纱布上放置腹部电极板,对腔内电极进行消毒后经阴道口置入,抵达后穹窿位置,接通电源,设定温度为36~40℃,振动频率为4~6 级,电压为5~7 级,持续治疗30 min,每日1 次。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 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盆腔炎疾病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等;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并提醒其按时进行治疗;对症处理突发情况。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具体如下:(1)情志护理。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密切沟通,在巡房时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详细了解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为其普及相关健康常识,和家属共同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和护理。嘱家属在陪伴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同时加强日常沟通,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护理人员还需定期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情志抑郁、悲观者需加强日常引导,说明临床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必要时可引荐临床效果突出的病友现身说法; 针对情志暴躁、焦虑者需加强日常安抚,多鼓励家属进行配合,从多个角度抚平躁动的情绪;针对存在抵触情绪者,可通过日常互动、播放音乐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以使其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2)耳穴埋籽。如患者存在下腹疼痛、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可采用耳穴埋籽方式进行护理。 选择神门、交感等穴,使用75%的医用酒精对穴位处皮肤进行擦拭消毒,充分拭干后将王不留行药籽放于皮肤表面,再以专用胶布按压固定,之后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压,直至患者主观感觉酸、胀、麻等,或耳穴发热时停下。 埋籽后每日按压2~3 次,每隔3 d更换1 次药籽,双侧耳穴交替埋籽。 (3)膳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为其制定针对性食谱,指导其调整膳食结构。湿热郁结证宜食清热、除湿的食物,包括苦瓜、黄瓜、冬瓜等,可选择冬瓜红小豆汤,且禁止食用任何味厚、油腻、燥热的食材;寒湿凝滞证宜食散寒除湿的食物,包括桃仁、荔枝、山药等,可选择山药泥、桃仁粥等,严禁食用生冷、辛辣等食物;肾虚血瘀证宜食补肾气、通血瘀的食物,包括黑豆、猪肚、紫米、乌鸡等,可选择乌鸡汤、紫米饭等,禁止食用生冷、辛辣等味道的食物。(4)中药汤剂灌肠。根据患者辨证分型为其提供相应的中药汤剂进行灌肠, 药剂温度控制在38~40℃即可,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引发肠道痉挛。湿热郁结证选择清热利湿汤,寒湿凝滞证使用温中散寒汤,气虚血瘀证使用补气活血汤,肾虚血瘀证使用补肾化瘀汤,气滞血瘀证则需使用行气活血汤。 一次灌肠液150~200 mL, 每次灌肠保留1 h 以上, 每日1次,睡前进行。 注意经期患者不得采用任何形式的中药灌肠护理。 (5)中药外敷。 询问患者疼痛的主要部位,并在非经期开展中药外敷护理。 取大黄100 g、芒硝200 g,打成碎块,使用纱布包裹后放入40~50℃水中加热, 将纱布包裹的药材外敷在疼痛部位的皮肤上, 采用轮换温湿敷的方式护理6 h, 每周2~3 次。(6)中药熏蒸。 组方:败酱草20 g,蒲公英20 g,丹参20 g,红藤20 g,黄连15 g,黄柏15 g,虎杖15 g,莪术12 g,广木香10 g。 将上述药物放入中药熏蒸仪,加入2 500 mL 水,加热至适当温度后,熏蒸患者下腹部。每次熏蒸30 min,每日1 次。
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痊愈:腹痛等症状彻底消失,心态健康,炎症水平正常;显效:腹痛等症状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良好,炎症水平基本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腹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患者心理状态相比入院时明显改善,炎症水平有所下降;无效:腹痛等症状未出现改变,患者心理状态不佳,炎症水平无变化甚至加重。 总护理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症候评分。 采用院内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腹痛、带下异常、外阴瘙痒、腰酸等症状,满分10 分,分数与症候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 进行检测,项目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4)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6 个月期间的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n(%)]、(±s)表示,分别行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护理效果对比[n(%)]
2.2 护理前后症候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症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护理前后症候评分对比[(±s),分]
表2 护理前后症候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4)t 值P 值腹痛护理前 护理后8.34±0.54 8.35±0.52 0.089 0.929 2.11±0.39 4.09±0.38 24.252 0.000带下异常护理前 护理后8.51±0.33 8.53±0.34 0.282 0.779 2.15±0.28 4.11±0.27 33.605 0.000外阴瘙痒护理前 护理后8.82±0.38 8.83±0.39 0.123 0.903 2.33±0.31 4.46±0.32 31.896 0.000腰酸护理前 护理后8.71±0.29 8.73±0.28 0.331 0.742 2.23±0.35 4.51±0.36 30.295 0.000
2.3 护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护理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n=45)对照组(n=44)t值P 值CRP(mg/L)护理前 护理后IL-6(pg/mL)护理前 护理后10.25±0.33 10.28±0.31 0.442 0.660 2.69±0.15 5.66±0.14 96.515 0.000 161.37±12.88 161.38±12.89 0.004 0.997 61.04±3.35 120.95±3.37 84.103 0.000 IL-8(pg/mL)护理前 护理后285.59±11.14 285.60±11.15 0.004 0.997 158.89±6.68 210.94±6.67 36.779 0.000
2.4 并发症、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疾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并发症、复发率对比
3 讨 论
盆腔炎指的是女性盆腔内感染性炎性病变,通常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等病原体由外界侵入体内引发,感染范围包括生殖器、附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等,是妇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3]。导致盆腔炎的病原体多为需氧性细菌, 少部分为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这可能与生殖器官属于半封闭型有关,很多细菌最初附着或感染阴道黏膜,继而发生上行感染,导致盆腔内综合型感染, 并可能累及周围其他组织或器官。 盆腔炎的发生与女性经期不良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习惯、免疫缺陷等均有着密切关联,还可能出现医源性感染,即在进行经阴道检查或治疗后出现院内感染[4]。
中医并无盆腔炎这一病名,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特征,可将其归入“带下病”“癥瘕”范畴。 该病的发生和热毒、血瘀、湿寒等有关,核心在于血瘀阻滞。 女性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外界湿、热、寒邪乘虚而入,与经血相搏而致气瘀血瘀,瘀血阻滞于经络,血流不畅,日久而病发。 盆腔炎患者的辨证分型多为湿热郁结、寒湿凝滞、气虚血瘀等。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下应以清热、利湿、解毒等治疗为主[5]。
中医护理是现代临床护理理论和中医辨证理论相结的新型护理模式,其具有中医理论特色,具有辨证性、针对性等诸多优点。 该次研究中采用的中医护理,以情志护理为基础,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志状态,对其进行相应的情绪纠正,以降低不良情绪对护理依从性和病情的影响[6]。 采用耳穴埋籽、膳食调整、中药灌肠、中药外敷、中药熏蒸等多种护理方式进行协同干预,耳穴埋籽主要针对因疼痛或不适感而产生失眠的患者,可放松心神、助眠放松,加之操作简便,患者临床依从性相对较高; 膳食调整则需从患者证型出发,根据不同证型的病理特点,选择相应的食材,再以适当方式烹调,从食源角度缓解患者病情;中药灌肠亦需根据患者证型选择不同的汤剂,药物可直接由肠道黏膜吸收,刺激性小而疗效明显;中药外敷和熏蒸均是通过热效应促进人体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起到缓解疼痛、改善病情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药灌肠治疗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不适感,因此需根据患者实际耐受程度灵活进行[7];此外,还需严格控制外敷、熏蒸时药液的温度,切不可出现皮肤烫伤,以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程翠红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症候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盆腔炎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病情,调节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患者恢复,同时减少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