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发展变化
——基于1998-2018年的数据分析
2021-03-23李华阳
李华阳
(福建师范大学,福州 35011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我国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人口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了我国各个区域学生拥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具有巨大的差别。
曹妍,张瑞娟从现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等方面全面阐述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利用适龄人口录取率、高考报名录取率以及招生外溢水平对2007-2015年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研究,得出了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政策实施以及高校在不同地区的招生人数不同导致了在该段时间内三大区域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出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的结论[1];利用相同的指标对2008-2015年各个省份高等教育中一流大学入学机会分析发现在省际之间高等教育同样具有差异[2]。王少义、杜育红利用当年入学率证明了各个大学层次均存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域不公平[3]。陈耐帅、许友谊专门研究了“211工程”高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发现之所以存在地区差异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招生本地化引起的[4]。除此之外,张东海,李莉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绝对优势区、相对优势区和相对劣势区来划分地区,使用高校适龄人口入学率表明了在三类地区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阶梯性差异[5]。宋争辉从教育资源的角度[6]、李景睿从经济发展的角度[7]探讨如何根据所选取的指标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
无论是从整体上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进行动态分析,还是从某一个角度切入,或是研究某一层次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都清楚地表明了当以地区这个维度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扩招也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研究的领域。本文对1998年-2018年20年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以发展的眼光,洞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发展变化。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拟采用高考报名录取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进行分析。
(一)研究指标的选取
1.高考报名录取率
使用高考报名录取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析的学者有曹妍、杨江华、乔锦忠等。其中曹妍以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作为分子,本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作为分母[8]。使用分省招生计划人数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是不同地区在享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差异,但是没有考虑到与高考实际录取人数之间的误差。而乔锦忠、杨江华均采用以各地区(全国)高考实际录取人数作为分子,以各地区(全国)高考实际报名人数作为分子计算该地区的高考报名录取率[9][10]。相较于曹妍对高考报名录取率的定义,乔锦忠、杨江华的解释贴合实际,表现出参加高考的人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概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用高考录取人数与18周岁适龄人口进行表示,体现了每一年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人数占全部适龄人口的比例。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全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发展状况。
(二)数据来源
表1 使用数据来源
三、1998-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发展变化分析
(一)1998-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发展变化描述
1.1998-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体的发展变化描述
(1)1998-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发展变化
图1表现出1998-2018年20年间高考报名录取率的趋势呈现为整体升高,稍有起伏。1998年全国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仅为33.86%,20年后的2018年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已经增长为81.13%,并且在2019年还有继续增长的可能。这说明了在高考报名的学生中,已经有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把握机会进入包括本科和专科的高等教育阶段学习。但是在2005、2006、2007、2008四年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分别是57.52%、57.48%、56.03%、57.87%,与1998-2004年从33.86%增长到61.36%的趋势来看,出现了稍微的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四年的录取人数的增长速度快于高考报名人数。
图1 1998-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
(2)1998-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展变化
图2[11][12]清晰地表明了从1998-2018年我国适龄人口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而当时世界高等教育总体毛入学率达到18.32%[13],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2倍。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在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0%,是1998年的5倍左右。这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我国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趋近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所以出现稳定增长的原因与我国实施的扩张政策不无关系。
图2 1998-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对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整体分析清晰地表明了其20年来的跨越式的发展。整体上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表明我国的适龄人口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样,20年来各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都有明显的增长。
2.1998-2018年中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展变化描述
(1)1998年-2018年中国部分省份高考报名录取率发展变化
图3为1998-2018年中国部分省市高考报名录取率。在这些省市中,位于东部的有:上海、天津、江苏、山东、黑龙江、广东、河北,位于中部的有河南、江西、安徽,位于西部的有广西、重庆、甘肃、陕西、贵州、四川。
图3 1998-2018年部分省份高考报名录取率
首先从纵向对1998年、2008年、2018年各个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进行比较,发现在20年间我国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1998-2008十年间表现的尤为明显。
其次从横向上对各省份的高考报名录取率进行比较。1998年不同省份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具有很大的差别。从图1中已经得知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为33.86%,将其与呈现出的各个省份进行比较,其中高于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的省份有上海(66.03%)、天津(55.55%)、重庆(49.75%)、江苏(46.95%)、四川(42.19%)、广东(40.65%)、广西(38.61%)、黑龙江(37.04%),这些省市全部为上述所说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而中部的省市未被包含其中。低于全国高考报名率的有贵州(32.26%)、河北(30.96%)、山东(30.58%)、安徽(28.33%)、江西(27.78%)、河南(26.32%)、陕西(24.69%)、甘肃(21.64%),将中部地区以及大部分的西部地区包含在内。由此,说明在1998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在地区上存在显著的差别,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处于次之,而中部则表现为明显劣势。2008年在各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均有一定程度提高的基础上,省市之间的差距呈现出逐渐拉大的趋势。该年全国平均高考报名录取率为57.87%,其中上述省市中,东部的黑龙江(89.11%)、上海(84.86%)、江苏(79.73%)、天津(77.64%)、山东(76.26%)、广东(70.02%)、河北(62.90%),西部的甘肃(90.72%)、重庆(65.16%)、广西(59.59%)、四川(59.29%),以及中部的江西(6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所有的东部省市、大部分的西部省市以及少数的中部省市包括在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浙江大部分的中部省市和少数的西部省市包括在内。从图3可以看出2018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差异与2008年相比,呈缩小的趋势。而且较1998年与2008年相比,均有提升,这与中国在这20年间的经济发展、颁布实施的各种政策、家庭收入提高以及对教育的逐渐重视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从其变化趋势来看,各个省份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依然具有差别。该年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为81.13%,在上述各个省份中,高于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的有陕西(93.10%)、上海(92.79%)、河北(90.85%)、江苏(90.80%)、广西(90.75%)、天津(89.09%)、重庆(89.08%)、贵州(87.48%)、安徽(86.77%)、广东(86.54%)、四川(83.84%)、江西(83.16%)、黑龙江(82.98%)、甘肃(81.87%),将所有的西部省份都包括在内;低于全国高考报名录取率的有山东(80.93%)、河南(80.04%),其中山东、河南都属于高考大省,虽然相较于1998年与2008年相比,其高考报名录取率已经接近平均水平,但是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2)1998-2018年中国部分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发展变化
图4为1998-2018年中国部分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以每十年为一阶段,对这20年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变化进行对比说明。
图4 1998-2018年部分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首先,从纵向上对各个省市1998年、2008年、201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在20年间,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都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但是仍有例外:上海市。对上海市1998-2018年间每十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比较发现,其2008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高于1998年与2018年,达到了65.73%。
其次,从横向上分别对1998年、2008年和2018年的各省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对比,发现三个节点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2008年的差异作为明显。1998年各省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整体上看,1998年上述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中仅有上海市达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其余各个省份均未达到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理论的大众化阶段,并且有多个省市是远远低于15%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经过10年的发展,2008年绝大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马丁特罗提出的15%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甚至有部分省份已经达到了50%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如上海、甘肃、天津。但是也存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尚未达到大众化水平的省市,如:贵州(13.83%)。由此可以看出在2008年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之间的差异较大。2018年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较于2008年,所有的省市均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水平,这与1998年的数据同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原来的仅有两个省市达到15%变为所列省份已全部高于15%,达到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并且有一半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达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是各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有较大的差别。上海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在稳居各省市第一,而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对中国部分省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比较,整体上各省市间的这两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会发现一定的规律。天津、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高考报名录取率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多时候处于领先水平,而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这两项指标,如新疆、贵州等地在20年间得到了显著地提高。而中部地区如河南、山东等地区的这两项指标,无论是在1998年、2008年,还是2018年,均处于中国各省市的底端。
(二)1998-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发展变化分析
1.经济的相对优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经历了1949-1978年区域均衡发展战略、1979-1999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2000-2015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及2016年以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4]。由于在1978-1999年国家在实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时表现出对东部区域的过多关注,而忽视了中部与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使得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经济的差距对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图3中,1998年中国部分省份高考报名录取率同样体现出东部区域的优势。天津、上海等东部区域以及经济并不落后的重庆等西部区域与中部区域以及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在高考报名录取率上具有较大的差距。但是2000年以后国家实行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考虑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以东部经济发展的示范性作用带领中、西部经济,使得中、西部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样使地区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吉丽、朱卫国曾在一项研究中表明,人均GDP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呈现正向线性关系,即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人均GDP越高,该地区的适龄人口越容易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15]。而曹妍、张瑞娟也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进而影响着各地区的入学机会[16]。中国20年间的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还在不断第发展,使得国家能够对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源,促进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整体上越来越多的适龄人口获得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即将迎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但是由于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影响的不止经济这一因素,还包括人口、资源等,因此上海、天津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在为其学生提供更好地资源的条件下,使得该地区的学生能够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方面保持优势;西部地区由于国家的政策倾斜与人口基数少,同样能够打破阻碍,为适龄青少年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中部地区虽有政策支持,但是人口、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与东部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差距。
2.人口的变化差异
将1998年、2008年与2018年我国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比较,不仅发现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西部的偏远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样居高不下,远远高于中部的河南等地。在第五、六次人口普查中,上海地区的人口远远小于河南的人口数。与此相关的是,上海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从高考报名录取率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来看,同样与河南形成了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从人口的角度出发,发现在中国各省市中拥有较高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与适龄人口数的比值较大,在适龄人数以及高考报名人数中均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像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在20年来无论是高考报名人数、还是适龄人口数,均居高不下,使得即使是高考报名人数每年递增,但是在适龄人口数涨幅更大时无法发挥出该有的优势,势必会对该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影响;同样地,通过对上海市2008年与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行比较发现,在适龄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高考报名人数增减导致录取人数的增减会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造成影响。从这个层面上看,各省市人口的差异会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能否让更多的适龄人口参加高考,能否让参加高考的人都如愿以偿地进入大学。
3.教育资源的分布利用
教育资源的分布是除了经济、人口,对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影响的一大因素。经济为各省市的教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适龄人口数量的控制使有限的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更大比例的适龄人口使用;而资源的分布差异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各个省市有多大的能力为省内的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资源。由于高考招生名额主要以分省配额为主体,而优质高校一般在招生时都存在属地化倾向,属地招生名额与属地外招生名额悬殊[17]。在同样大的人口基数上每个省市拥有的优质高等学校的数量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省市能够上好大学的学生比例,而且优质大学的科研产出量较大,能够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服务,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各个省份具有的双一流高校与双一流学科的数量,上海拥有14所,而河南仅拥有2所[18]。同时,对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省市来说,其教育、经济的发展速度会远远慢于拥有优质教育资源较多的省市。由此可以看出,资源的分部利用也是导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发展的未来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经过20年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整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还是各省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有所提高;但是各省市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仍然存在差异,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显而易见的是经济的发展、人口与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能够对各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产生显著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仅通过调解经济的发展、控制人口的数量以及均衡资源的来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使各省市在寻找出最佳适龄人口数量并努力达到该目标时,在经济、资源、教育三者之间进行良性循环,并着重发挥各省市的优势,才能从根本上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
(一)平衡各地经济发展
经济为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提供基础保障。有关研究表明,人均GDP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中国20年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均表明经济对其的重要程度。2017年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七大战略之一,强调打破区域阻碍,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最终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国家在为平衡各地的经济发展不懈努力,使东、中、西部的经济均能高效稳定地发展,从而为各个地区的地方政府有能力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为办更好的学校奠定基础。各省市有更大的能力为本省的学生提供更好地教育资源。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办更好的教育服务。当各个地区都能在国家的领导下办出好的教育时,不仅属地化招生引起的问题也会得到缓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资源、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二)降低各地人口影响
人口是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差异的严重阻碍。图5中显示了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均会影响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当各省市努力控制适龄人口的数量,并能在经济和教育资源供给的支持下提高人口的质量,便会显著提高各省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从而缩小在该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在1998年各省市高考报名录取率的比较中,陕西(32055人)与上海(34362人)考生的录取人数相差无几,但是由于陕西的报名人数(129826人)是上海报名人数(52041人)的2.5倍,导致上海市的高考报名录取率远高于陕西省。这说明了人口数量的差异影响了各省市拥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比例,因此,今后需要降低人口对地区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各个省份可根据需要设置专业指导课程,让每一位学生的分数都不浪费,在达到录取要求的前提下做出最优的选择,从而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有能力上大学。
(三)协调各地资源分布
资源为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提供机会保障。在1998-2018年20年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出现变化的部分原因在于各个地区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部与西部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使得中部的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与东部和西部相比仍然处于弱势。这表明仅以东、中、西部的大区域划分对高等教育的资源进行协调平衡存在一定的缺陷。教育资源的协调分布应当借鉴国家实行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弱化区域分割,实现各个区域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从而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地区方面的差异,如图5中显示:资源是形成优质高等教育必要条件。优质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好的教学、好的科研与好的管理的集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身上融合,因此资源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用师资来代替,师资成为办出优质高等教育的源头活水。经济的发展为留住人才提供资本,人才的去留决定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的健康为经济注入活力,在这个循环圈内,每一环都必不可少,需要积极运作,才能长久地保证教育的健康发展,并为各省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为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做出努力。
各地区通过发展经济需要从可控因素下手,使经济、资源、教育形成良性循环:努力发展经济——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努力办好教育——教育再次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的发展;减少人口等负面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根据各个地区的状况协调分布教育资源,从而在根本上缩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区差异,使其往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在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进行分析时,不应仅从一个视角进行解读,而是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为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之间的不公平问题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