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引领学生实现四个“无痕对接”

2021-03-23孙欢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圆明园言语文本

孙欢

文章,是作者综合素养的反映,它不只纯粹反映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反映作者特有的情感世界与情感状态及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水平,也反映作者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仅仅专注于对语言文字的“读”,而应该以“读”为载体、以“读”为媒介、以“读”为基本方式,引导学生以全部身心投入的状态去触摸、感受、认识活生生跃动在文章中的那个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整个儿“生命形象”及其整体的生命境界,去完整地感悟言语文本,整体达成阅读目标,促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断丰富生命内涵,提升生命品质。

一、读与思维训练“无痕对接”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学生不但需要形象思维的参与,而且还需要逻辑思维的参与,否则就无法实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作品思想的领悟。语文学习中的形象思维,就是运用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方式,将抽象文字符号所记叙、描写的人物、事物、事件、场景等在脑海里转换为具象画面;语文学习中的逻辑思维,就是从并无清晰提示的语段语篇文面上探索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寻觅作者话语展开的思路,发现作者思想推进的轨迹;就是从并无粘贴标签的事实材料中发现“象”与“意”的内在关联,提炼、概括、抽象、升华出深刻的本质意涵。可见,读与思维训练“无痕对接”,是完成文本理解任务的必要手段、必经途径。如笔者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一课时是这样对课文进行概括的:“天际遨游见到地球身披‘纱衣、晶莹透亮的球体,她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但她在茫茫宇宙中渺小如一叶扁舟。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任意破坏或滥用化学品会造成人类生态灾难。宇宙没有第二个如地球一样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移居火星月球那是遥遥无期的‘梦。只有这个地球,除此我们别无去处,我们要精心保护‘她,保护‘她的生态环境。”不难看出,这段慨括语贯穿着作者相当清晰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条理:地球很美丽无私,但是很容易“破碎”,所以我们要悉心呵护地球。于是,笔者在学生逐句逐段研读课文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探寻这条思维“线路”,去看清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逼近”写作意图的,从而让学生在懂得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情感,并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的写作特点。

二、读与情感陶冶“无痕对接”

“语言不是无情物,字字珠玑总关情。”意思是说,人在使用语言文字讲述事物与传递信息交流观点时,他们口中或笔端流出的每个文字总是浸润着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惟有如此,语言文字才得以感染人、感动人、感召人。确实如此,文中含情是语言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质。不能想象,一篇文章,一场演讲,假如每个字每句话都是冷冰冰、硬邦邦地冒出来,枯燥得毫无情趣,让人毫无感觉,毫无情绪冲动,那将是多么可怕!那又怎能吸引人走进文章或走进话语的场景,从而主动而正确地觅得言说者的思想、观点?同样不能想象,一个读者,一个听者,假如仅仅是以感官参与方式、从认知层面去看文章去听演讲,而不辅以情绪的伴随,那又怎能融入文章或演讲所构造出的场景,从而读出言说者的心灵世界?显然,这两种情形在客观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乡下人家》(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中的第1自然段: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如果仅仅是看这一段文字,你会发现除了段末的四个字,全段没有任何其它文字在直接抒情。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一读到这段文字就会觉得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作者的欣羡和喜爱之情。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感受且真切体验到这种感情。那该怎么做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全段后立刻找到点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可爱多了”,即作者在赞美之中表达出对乡下人家屋前独有的瓜藤景致的喜爱之情。并紧接着提问学生:能否在作者对瓜、藤的描写中感受到“可爱”以及作者的喜爱之情?借此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词句品析与揣摩中,真真切切地体味到这种情感。

三、读与文本内化“无痕对接”

所谓“文本内化”,俗称背诵,就是将所读课文中特别显得文质兼美、堪称经典的语句、语段等进行反复吟诵直至熟记在心。文本内化,其直接意义在于日后讲话或写作中可以随时直接迁移“借用”,组织到自己的言语作品中;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属于社会共有的典范语言从外部融入主体言语图式,使主体言语图式不断趋于丰富、趋于灵动,提升其社会化水平,也提升其文化气质。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经验,从古至今深得语文精髓的语文研究者和语文实践者,无不高度地肯定并推行这种经验。如《圆明园的毁灭》(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从理解课文主题看,本段是通过介绍圆明园的辉煌景观来凸显其毁灭造成损失的巨大,激发读者对毁灭者的刻骨仇恨。从学习和积累语言看,本段是极好的语言素材,因为这一段将优美的描述性词汇、整齐连贯的排比句式以及先分述铺陈再总括感受的构段方式巧妙地融为一体,成为非常有特色的的“文笔精华”。教师在教学时,当完成文本解读与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主题之后,可以引导提问:“同学们,这么辉煌的园林,竟然毁于外国强盗之手,我们再也看不到它了。此时此刻,你除了为圆明园的失去深感遗憾及对侵略者切齿痛恨外,你还有什么美好愿望呢?”当学生说到渴望圆明园复原时,教师便可以趁热打铁地说:“那让我们把圆明园的样子深深印在脑子里,有朝一日建筑师启动复原工程时,我们随时向他们描述吧!”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背诵该段文字。

四、读与语言运用“无痕对接”

潘新和教授在其语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言语人生论”命题。这个命题认为: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实现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言说”过程,其人生历程可以称为“言语人生”,即以各种“言语”方式呈现其人生内容、人生业绩、人生成果,进而彰显其独特的人生形态和生命价值,以此表现其在世界的“存在”。潘新和教授这里是在“表现”这个普遍意义上使用“言语”概念的,但他强调所有的人生表现方式都离不开符号性思维和符号性表达——即使用语言。简而言之,人生表现终究植根于言语表达。那么言語表达能力如何获得呢?自然,学习他人言语是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运用。如《猫》(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的开头段:“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去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这段话叙述猫的性格,读来特别轻松顺畅,那是因为作者纯粹用聊天的方式跟读者娓娓道来,毫无刻意雕琢之感。然而,当你细细研读时,就会惊讶地发现此段的表达思路是那样地清晰严谨:首句以“古怪”点明性格,“实在”二字既准确修饰““古怪”,又显示作者“聊”得悠然自在;接着两次巧妙运用“说它”“可是”这对“临时”关联词来讲述猫老实却贪玩、贪玩却尽责的表现,生动地凸显其“古怪”。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了这段文字在素材组织及语言表达上的绝妙技巧之后,不妨组织学生运用这种方式讲述或写一写有关人物的性格、动物的特点或植物的特点的一段话,让学生深刻体验老舍的“话风”,学习作者这种平易轻松而又井然有序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

猜你喜欢

圆明园言语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