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枫儿女故里圆“吴枫梦”

2021-03-23冯创志吴悦文

源流 2021年12期
关键词:恩平老屋革命

冯创志 吴悦文

2021年仲秋,一辆小车徐徐驶进才数十户的革命老区侨乡恩平市牛江镇南岗里村,走出了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这是姐弟两人,姐姐叫吴海燕,弟弟叫吴家骥。他们俩捧着一大包东西健步走进村中一间老屋。

在屋中,吴海燕与吴家骥姐弟俩打开“锦囊”,里面有吴枫一堆数十年前的书信和照片,老干部离休荣誉证、军人转业证、珠纵粤中女战士联谊会会员通讯录,早年用过的手表和钢笔等。还有吴枫写作的文艺作品及一批遗物。

见物思情。吴海燕与吴家骥告诉笔者,他们是带着父亲的遗托回到故乡,要圆“吴枫梦”。

吳枫,1938年8月参加革命,能文能武,抗战时期,才20来岁的他曾用恩平木鱼(民歌)形式写过一本书,叫做《国难记》,署名吴锋,在恩城印发1000份,在恩平城乡广为流传,有力地配合抗战。他也一时成为抗战队伍名人。

更难得的是,刚参党的吴枫1939年受党委派到恩平县岭南乡做乡长,利用这个合法身份团结群众与日伪斗争。为阻止日军前进,他又发动群众破坏公路,令日军寸步难行。当国民党大拉壮丁时,吴枫又以各种借口拖着不办。此事受到中共县委表扬。在封建势力较雄厚岭南乡,有个“举人”横行霸道,借故扣押一位因没饭吃在别人家田摘了一根黄瓜充饥的村民进行毒打,吴枫闻悉立即前往义正辞严制止。此事成为当地轰动性新闻。1939年底吴枫兼任中共四区(沙湖)区委书记。1940年间曾任广东人民解放军政治部科长,期间吴枫写过两首抗日歌谣在成人和少年儿童中广为流传。194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五团政委、团长。1949年10月任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二副主任。1948年初至1949年11月先后担任中共恩平县委书记、新恩开中心县委副书记,恩平县五团团长兼政委,新会县委书记。后任华南农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对外文委美大司主要负责人退休。

吴海燕与吴家骥告诉笔者,他们的父亲吴枫于2006年90岁高龄在他乡生活时,郑重写了一封信给两姐弟。笔者一睹信的内容:

我家老屋,是恩平市革命老区的重要标志之一,解放前,我是中共恩平县委委员、宣传部长兼四区区委书记及南岗里村党支部书记。老屋是进行革命活动和联络群众的据点。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中区地委书记和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刘田夫和我就是住在这座老屋里指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我年已九旬,希望在有生之年办成这件事,尽最后一分力。这是我的心愿,希望战友、亲友和子女们予以大力支持。曾在南岗里老屋进行过革命活动或了解情况的战友亲友,请提供有关资料、照片、文物并撰写有关材料;请子女们也撰写知道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愿支持修屋资金。

吴枫的重托令吴海燕与吴家骥久久不能忘。把南岗里老屋修葺,建设成恩平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成了姐弟十多年的愿望。

村中长者告诉笔者,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民党反动政府把南岗里村这地方看作眼中钉,必欲拔除而后快,曾几次派兵前来包围,抓人,曾将吴枫的父亲吴理廷抓去坐牢,后来族人用两万斤稻谷赎出。南岗里村这个村作为革命老区为革命事业培育了一批中共党员,主要有吴枫、吴荣、吴利华、夏女等;战士吴添、吴柱添;还有革命烈士吴柱宽等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这个村子作为中共武工队的据点,负责接待来往的干部、战士,筹措和供应弹药、粮食、药品等后勤供应工作,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

人们知道,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央关于“赓续红色血脉”的指示及这封不寻常的信,成了姐弟圆“吴枫梦”的动力。经过几番筹措,吴海燕、吴家骥择日返乡圆“吴枫梦”。在场乡亲纷纷帮忙,装镜架,陈列摆设。

笔者翻阅一封1960年9月吴枫写给吴家骥的信。信云,希望你努力学习,加强锻炼。特别主要的是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培养英勇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无产阶级战士。这个相信你是懂得的,而且一定是有决心做到的。

吴海燕和吴家骥也情不自禁说起解放前的辛酸。1945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宁可杀错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政策,对共产党进行残酷搜捕和围剿。作为吴枫的家属,吴家骥、吴海燕那时只是五六岁,只好跟着母亲到外祖父的大江石塘村躲避,那时从自己的村到外祖父村有六七公里,当然她们也不敢走大路。即使到了外祖父的村里也经常到山上的林子里躲藏,特别是下雨的时候,身体被雨水淋湿了,又冷又饿。由于敌人频繁搜索中共党员和家属、拥护共产党的人士等等,所到之处,包围村庄,烧杀抢掠,烧屋并强迫群众砍毁“掩藏游击队”的后山林,加上敌人派出谍报队到处刺探情况,捕杀游击队员和他们的家属,斗争环境非常残酷,造成白色恐怖局面。县委只好安排她们到香港躲避。那小时候在林子里的日日夜夜,那种可怕的感觉一直在她们的脑际出现,成为最深的最难忘记的记忆。但姐弟俩对走上革命道路的父亲从不拖后腿,从不抱怨,相反视作人生楷模。吴家骥在上世纪60年代入伍,9年后转业参加军企技术工作。吴海燕也在那时起加入广州电信行业。姐弟俩遵从父亲教诲,立足本职努力为人民服务。笔者看到贴在墙上吴家骥回应父亲吴枫那篇“四代同堂”于2015年8月9日写下的诗句:吴家四代不同堂,各自奔忙在远方,为问老夫何所望,但求奋发以图强。

吴海燕与吴家骥姐弟俩一再表示,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是为了信仰,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不怕流血牺牲,东战西征。作为儿女要始终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元素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恩平老屋革命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再论珠江口盆地恩平组时代归属
恩平民歌在非遗保护视野下进入校园发展的有效发展
老屋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