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平民歌在非遗保护视野下进入校园发展的有效发展

2019-12-17冯瑞萍

黄河之声 2019年15期
关键词:恩平进校园民歌

冯瑞萍

(广东省恩平市文化馆,广东 恩平 529400)

恩平民歌拥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恩平文化的重要代表。但是在恩平民歌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断层荒,年轻群体逐渐脱离恩平民歌传承层,老年群体成为恩平民歌主要创作者、演唱者,严重影响了恩平民歌传承发展。基于此,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入手,对恩平民歌进校园的发展策略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非遗保护视野下恩平民歌发展回顾

恩平民歌主要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地区民间传承的音乐形式,其将诗、歌进行了有效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恩平是民歌的海洋[1]。人们在山头、田间边劳作边唱歌,恩平每一个自然村落均具有独立的恩平民歌演唱队伍,每支恩平民歌演唱队伍均具有近30个队员,恩平民歌演唱队伍日益壮大。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冲击,社会文艺形式逐步增加,流行歌曲成为恩平青年群体演唱的主要形式,促使恩平民歌逐渐失去了发展空间。再加上现阶段恩平农村老年群体多、青年群体少,多数青年群体进入外地打工或出国谋生,导致恩平民歌后继无人。

二、非遗保护视野下恩平民歌进校园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是社会构成的起点。在我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切为了人民”这一伟大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国务院重大国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在非物质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目标。据此,在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相关教育人员应遵循学生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思维发展规律,逐步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依据分学段、循序渐进的推广原则,将恩平民歌全方位融入学生文化知识教育及艺术教育中。

(二)坚持传统兼顾流行的教育方向

恩平民歌进校园应契合国家传统文化发展规划,坚持恩平民歌发展方向,在融合流行文化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坚守自身独特文化内涵。在保证原有民歌演唱形式、创作体制不变的情绪,快速融入国家层面的艺术发展平台,推动恩平特色文化走出地域,面向世界[2]。

(三)坚持文化第一的教育目标

在恩平民歌进校园的各个过程环节,需要内化文化的标准,坚持文化第一的指导思想。恩平民歌是恩平特有的文化符号,不仅是恩平群众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而且是我国博大文化思想及理论体系的重要代表。因此,在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坚持文化第一的指导理念,逐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

三、非遗保护视野下恩平民歌进校园的实践路径

(一)政府支持科研创新,编写特色教材

民歌进校园是一项教育工程,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是该项工程开展的保障。因此,为保证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首先恩平市政府教育部门应协同宣传部门,成立恩平民歌文化研究中心,调研关于恩平民歌传承的相关事宜。同时汇集多方优势资源,协调互补,逐步启动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在这个基础上,恩平区域政府可成立以市委宣传部门为主导,以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为成员的工作领导机构,以文化馆及青少年文化宫为执行单位的各级管理单位,为恩平民歌进校园试点学校审批、教材研发、人员培训、歌曲竞赛及校际交流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支撑。如2010年恩平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恩平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恩平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将恩平民歌纳入了保护与发展体系,收集了恩平区域内流传的登记、录音及乐谱。并将恩平民歌列入了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落实了具体的保护单位。

在政府教育部门的支持下,依托恩平民歌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可充分发挥恩平地区政府文化、教育部门管理职能,汇聚恩平本地民歌社团组织及恩平民歌传承者资源优势,借鉴吴荣光所著的《恩平民歌编写与唱腔基本板式》等地方文化文艺辅导丛书的相关内容,充实恩平民歌特色教材编制体系,为恩平民歌进校园进程顺利开展提供充足支撑。恩平民歌是恩平文化的主要代表,其内部混合夹杂了牧歌、夹房歌、花笺歌等多种形式。其主要包括《牧歌》、《收旧歌》等劳动民歌,《摇钱树歌》、《花笺歌》、《夹房歌》、《莲花歌》、《喊三国》等礼仪民歌等。为恩平民歌特色教材编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需要注意的是,在恩平民歌教材编制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应结合恩平地域方言特色,综合设计独唱、清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民歌小品、快板、民歌剧等形式,将恩平民歌特色融入教材材料中。以花笺歌为例,在花笺歌演唱过程中,其每一句开头均为“花之花呀拉拉笺呀”旋律结构具有自由、紧密的特色。因此,在教材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注意结合恩平地方方言语调平仄音、音符对应原则,以原生态唱法为主旋律,根据场合的变化进行旋律的适当调整,以保证恩平地方民歌自然、幽默、优美特色的有效展现。

(二)集中培训,外聘民歌教育团队

民歌师资是恩平民歌进校园的主要瓶颈,也是恩平民歌校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保证恩平民歌进校园计划的充分贯彻落实,恩平地区政府可协同教育部门,以校内指派培训、校外聘请教师两种方式,全面解决培训师资问题。同时依据就近训练、资源外聘为原则,集中聘请民歌教师开展民歌进校园的教学工作,为恩平民歌特色学校的构建提供充足的师资资源支撑[3]。

在民歌教育团队聘请的基础上,恩平市政府可进一步规范民歌社团组织模式,为恩平民歌进校园挖掘潜在学校民歌教育职员。现阶段恩平市“学民歌”之风盛行,具有丰富的社会民歌教育资源。同时还有中山公园、飞马广场、小岛文化广场等不同类型的民歌特色活动基地,为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展提供了充足人才支撑。基于此,为集成区域民歌传承人才,可坚持“走出去”战略,选派恩平地方优秀民歌团体参加歌曲赛事交流及培训活动。同时外聘民歌专业研究学者进入恩平进行授课,逐步提高恩平民歌社会传承者的文化素养及专业技能。

(三)保护遗存,创新民歌展现形式

首先,搭建校园民歌赛事交流平台是推动恩平民歌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民歌进校园效果及活跃民歌校园文化氛围的主要方式[4]。因此,在江门市恩平民歌民间传统竞赛的基础上,恩平地区政府可组织大、中、小学校学生参加恩平民比赛项目。通过比赛检验各学校民歌推广情况,为校园民歌赛事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借鉴。如在2018年11月,恩平市宣传部协同文广新局、教育局、文联举办了恩平民歌新唱展演晚会,其采用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重新填词作曲,在恩平民歌中融入了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青年群体认识、了解恩平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在上述晚会中,各个学校教师及学生均参与了表演,采用电子合成器、贝斯、爵士鼓、吉他等现代乐器,拓展了恩平民歌表演空间,提高了恩平民歌流行感及现代感,为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其次,挖掘民歌历史信息,是恩平民歌进校园文化基础夯实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挖掘恩平民歌发展历史信息的基础上,恩平区域政府可利用区域内现有恩平民歌文化遗址、传承阵地,协同宣传文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保护修缮具有价值的民歌文化遗存。恩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民歌数字博物馆的形式,利用电子信息渠道,整合区域内民歌文化遗存信息。

最后,依据现阶段恩平民歌发展情况,相关部门及文艺工作者可利用网络技术,录制恩平民歌视频及公开课,免费传播、培训及进校园巡演,为学校学生演唱、学习恩平民歌提供充足的支持。

四、总结

综上所述,恩平民歌简单易唱,具有突出的乡土特色,涵盖了恩平地区人民独特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不仅是研究恩平民俗的重要材料,也是恩平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验证。因此,为抵抗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对恩平民歌传承的冲击,恩平地区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恩平民歌进校园活动,外聘民歌教育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同时不断创新恩平民歌展现方式,提高青年群体对恩平民歌学习兴趣,为恩平民歌传承发展提供充足支撑。

猜你喜欢

恩平进校园民歌
天琴叮咚
走进红色恩平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优秀剧目进校园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对联文化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