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
2021-03-23黎子萌
作者简介:黎子萌,(2000.11-),女,汉族,广东省佛山市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就读,金融学、国际贸易。
摘要: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这其中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促进内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从农业规模化、营销主体专业化、交易方式现代化、服务能完备化等几个方面对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农业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品牌、农产品标准化、农产品加工、新型流通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发展趋势;策略
我国经济社会开始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我国农业已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居民已经从“吃饱”向“吃好”转变,正在从数量型消费向质量型、品质型、品牌型消费转变,怎样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百姓餐桌提供更加安全、新鲜、美味的农产品,作为连接产需两端的农产品流通在这其中的作用格外凸显。农产品现代流通的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稳定和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研究了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策略,对于探索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流通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及加快构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从产业布局、流通渠道、交易方式,还是流通主体、流通技术、流通设施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新形势下,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流通组织规模化
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土地流转在加快,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有了基础,土地的规模化加上土地托管这种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农产品流通链上的生产经营主体朝着组织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如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种类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和投资合作创造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等。而且,随着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提升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成为必然趋势。
1.2 营销主体专业化
过去农产品营销主体由农产品经纪人、个体户、小规模商贩居多,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提升、流通技术的进步,对农产品营销主体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能洞悉消费者需求,开拓新的营销渠道,熟练运用现代流通方式,掌握最新技术手段,才能顺应农产品流通发展的需要。在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环节中涌现出大量的专业化公司,商户只需要在全国寻找优质农产品以及对接购买商即可,而后续的初加工、运输、配送等工作均交由专业公司进行,而批发市场则专注于服务的提升,力求将管理、协调等服务做到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专业化分工使各主体都集中精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提高了效率。
1.3 交易方式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运用,新的交易手段、交易方式不断涌现和迭代,新型电子商务、社群营销、直播到货、中央厨房、集采直配等新型交易方式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流通过程中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也成为交易方式变革的重要趋势。
1.4 服务功能完备化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对服务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满足一般的交易、询价、结算、物流、配送等功能外,对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新型营销服务、供应链安全、农业大数据服务、技术服务等有了迫切的需求,完善服务功能已成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基本要素。
1.5 物流配送效率化
农产品流通具有分散生产和集中消费、季节生产和全年消费的矛盾,尤其是鮮活农产品易腐败变质的特性,标准化程度也不高,使得农产品物流相较与日用品物流而言对物流技术要求更高,对物流配送的时间更严,必须通过现代物流设备、使用新的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1.6 零售终端多样化
农产品零售终端目前呈现许多新的变化。在我国,除了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专卖店、专营店、社区店等传统零售终端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移动化、社区化、社群化、个性化、互联网化成为常态,涌现了许多生鲜农产品零售新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营销、O2O、直供直销、直播等发展迅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零售终端多样化的局面日益显现。
2 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依然占比较大的比例。小农户的长期存在,生产规模较小,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手段落后,交易成本高,交易盲目性较大。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2.2 农产品市场功能滞后
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和载体,然而,我国大多数农批市场的交易方式落后,仍以“现货、现场、现金”交易为主,仍主要靠收取摊位费、场地费获得收入,主动创新的动力不足,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电子结算、质量追溯、金融服务等现代化服务相对匮乏,质量检测设施不足,信息发布滞后对生产和流通的指导性弱化,难以发挥出农批市场稳定供应、价格发现、指导生产、质量把控的基本功能。
2.3 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新鲜的农产品需求与日俱增。为了保证农产品的新鲜美味和营养价值不流失,农产品冷链物流越显重要,但我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农产品消费发展的需求。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仍存在局部地区、部分品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全国性总体布局规划仍需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亟待进一步提质升级。尤其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设备与技术水平较为低下,各地区冷链设施分布不均,无法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存储;此外,农产品在冷链运输过程中,因缺乏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进一步加剧了流通成本的增加。
2.4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不健全
雖然我国当前的农产品流通己经出现了多种渠道、多个主体参与的格局,但是农村流通组织主要以个体商户、运销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主,流通主体的规模仍然偏小、组织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户自身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还不够完善,很难去采用新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开展农产品流通。当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普遍小、散、弱,职业素质普遍偏低,在质量安全、助农增收等方面意识淡薄,难以承担起新时期农产品高质量安全供应的使命。另外,我国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方面的服务体系滞后,大量非标化、同质化、难溯源的农产品充斥市场。
2.5 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代流通体系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AI、大数据、5G、区块链、GPS地理位置服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在现代制造业、物流和金融行业运用较广,但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化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流通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流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使现代信息技术在采收、加工、存储、物流、交易、支付等环节的应用推广。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已逐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趋势发展。
3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3.1 以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为重点,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农产品流通市场面临自身升级及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许多市场的管理理念、增值服务等都无法满足自身发展要求,再加上外部互联网巨头以及生鲜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模式渗透,农产品流通市场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市场开始重视数字化、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智慧农贸、数字农批层出不穷。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第一,对现有市场进行规划布局。只有做好市场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流通合理化,提高流通效率,避免恶性竞争。第二,加强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建设。增加对批发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对市场的功能、公益性以及流通秩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第三,注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升级,提高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和完善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保鲜、加工、储藏、物流、质量检测、信息、结算等服务,推动批发市场向产销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远期交易和电子交易中心方向发展。
3.2 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业态变革,探索各种新型产销对接模式
适应新的消费方式的变化,对连锁超市、便利店、专卖店等流通业态进行转型升级,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展数字化赋能,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直供直销、社区农产品直销店等稳定的对接模式,通过中央厨房、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等多种方式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
3.3 建立与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
农产品冷链物流关系到基础民生保障,在保障城乡居民高质量生鲜农产品消费需求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但由于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不强,导致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冷链物流的需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还是以常温运输销售为主体,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比例仍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因此,在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能形成大流通、大市场格局的配送网络,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高效配送的物流体系,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短板。特别是在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冷链物流发展提出新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快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完善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承担政府物资储备和应急保障任务,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保障。
3.4 加大最新科技的运用,成为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的引擎
积极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数字农业建设试点示范。2019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现代科技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深度融合,能够将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融入农业产业链中,推动农业生产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倒逼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效率,有助于从流通端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端精细化管理,实现农业产业链升级和供应链的优化。
4 农产品流通的发展策略
4.1 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做大产业规模
规模是现代农业的本质,没有规模就没有现代化的生产和营销,也就没有标准化。
各地要依托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引导并组织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提倡规模化、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积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公司在连接基地和市场服务环节上的优势,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连接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流通体系。
4.2 加强农产品品牌塑造,提升价值链
产品是工厂所生产的东西,品牌是顾客所寻求的承诺,产品会过时落伍,成功的品牌却深深地打动人心持久不衰。品牌是质量和信誉的象征,具有品牌的农产品有很大的社会需求和市场竞争力。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产品,因其规模小、缺乏包装等原因,多数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因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占优势。因此,流通企业要做的就是通过产业化、标准化,主动开展品牌运作,让农产品品牌化,赢得消费者青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实施农产品流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规范化发展
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就是在农产品采摘、收获或屠宰、捕捞后按照标准对其进行处理,使之适合商场销售、储藏和消费。如今,超市、连锁店、便利店、电商、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型零售业态大批涌现,遍布城乡,成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多样化场所,农产品在其中的占比也在不断增加,标准化成为确定市场准入政策制定依据,也成为引导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产品流通产业逐步规范化,并形成一定的标准,使农产品商流与物流得以分开,适应农产品销售的变化,有力促进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发展。
4.4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有效地扩大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开拓农业发展新领域,扩大农民就业与增加农民收入。
4.5 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
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监管力度,质检部门要加大抽查农产品的频率,并根据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分销、零售环节信息和消费者反馈信息对生产商、物流商等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奖惩,促使各流通主体遵守国家有关部门法规,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地理标示等农产品的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和运用农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标识运用层面要保证农产品相关信息的统一,积极推广农产品追溯体系的运用,维护好农产品流通秩序,防止假冒伪劣流入市场,保证安全放心、高质量的农产品走入千家万户,规范市场行为、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健康。
5 结语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仅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对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峰, 赵晓飞.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1(9): 47-49.
[2] 宋瑛.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演进回顾及思考[J]. 商业时代, 2014(07).
[3] 樊立惠, 王鹏飞.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时空演化与商品化效应[J]. 经济地理, 2019(7).
[4] 姚斯琴, 郭玉冰, 许冰. 典型发达国家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比较与借鉴[J]. 河北农业科学,2021(02).
[5] 徐涛. 走进直销店—探访日本农产品流通新路[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5).
[6] 李俊峰. 农产品流通標准体系框架构建初探[J]. 大众标准化,2020(9).
[7] 杨敏, 周耀烈. 物联网视角下农产品流通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 2011(4): 11-14.
[8] 赵晓飞, 田野. 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