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照耀前行的蜡烛
2021-03-23鲁先圣
鲁先圣
“無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鲁迅的清醒之烛;“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意之烛。我们只要点亮一根蜡烛,夜晚就不会全部是黑暗。不论身处多么漆黑的夜晚,我从不诅咒黑暗,而是点燃照耀前行的蜡烛。
俄国诗人巴尔蒙特自称是“太阳的歌手”,他有一句诗:“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他对阳光的挚爱和迷恋,使我们无法把目光从他的诗行移开。他的每一句诗都像一道炽烈的阳光,照耀在我们的心上。我想,如果我们也有诗人的心境,在自己的心田中洒满阳光,我们怎么会没有一个美好的生活呢?
非常喜欢一个观点:创造幸运。二战时期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鼓励将士说:“发牌的是我们自己。”意思是,幸运和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创造的。幸运从来不会垂青懒惰的懦夫,只青睐有进取之心的人。所以,点燃奋斗之烛的人,幸运就会主动向他扑来。
你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在过去那些焦虑彷徨的转折处,你是选择手持烛火,不惧风雨迎风奔跑,还是熄灭了自信和勇气,最终畏惧懦弱落荒而逃。多少年后,当我们蓦然回首,会发现,那些紧要关头守着微光而踌躇满志、咬紧牙关的自己,是多么令人心生敬意。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化气质。”读书就是为自己点亮烛光。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在旧书铺廉价购得一部《韩昌黎文集》,但读起来才发现有多页破损,文字也有多处误植。于是他从图书馆借来一部善本《韩昌黎文集》,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逐一修补校勘。当他修补完成时,《韩昌黎文集》已经烂熟于心。这种读书做学问的态度,为毛泽东形成诗文俱佳的气质奠定了基础。
钱锺书只有清华大学学士学位,从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时,他没有申请学位证书,而是直接前往巴黎求学。杨绛后来提起这件事说:“他觉得为一个学位赔掉许多时间,白费工夫读些不必要的功课,很不值当。”之后,普林斯顿大学邀请他讲学,半年报酬高达16万美元,他也拒绝了。哈佛大学直接寄给他3000美元,作为读博的路费,他也是直接退还。钱锺书之所以能忠于诗书,潜心在内心世界里,修篱种菊,读书写作,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烛光,这让他终于成为一代文化巨匠。
在人的一生中,知识所占的分量很重:一方面,一个人拥有的知识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另一方面,知识就像黑夜中的书,是需要烛照的。所以一个人大脑中除了知识,还需要智慧的烛光,这样才不至于被知识压垮了思想,羁绊了前进的脚步。智慧如烛,也如日月当空,普照不息。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