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1-03-23廖瑞怡
廖瑞怡
摘要:课后的语文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对于学生落实语文素养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往往把语文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语文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语文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小学生的作业,重新设计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作业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教师
在以往的阶段,笔者发现传统的语文作业都是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学生叫苦不迭,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看法和在小学语文中年段教学中的尝试:
一、设计层次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作业
学生虽然都是学习同样的内容,但是由于智力、习惯、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每个学生除年龄段的共性特征以外,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是不相同的,所以,同样的一份作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之间的梯度差异和需求,不利于个性发展。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的时候,教师可把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梳理和归纳,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做到层次性与全面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以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
第一个层次的作业(基本题):是结合课文内容,巩固教学知识点设计的,这一类的作业会着重于学生基础的字词句巩固和背诵等练习,落实生字词的记忆和书写,这些作业虽然简单却是巩固知识所必需的,学生做这些作业也不会感到多大困难,要求全班同学必须独立完成;(抄写本课生字词语、背诵部分段落。)
第二个层次的作业(应用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和运用,具有灵活性,需要学生在了解课文知识点的基础上,加强对语言点的训练,要求班级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与此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地指导,力求大部分学生能够初步完成。(如:如果有机会到小兴安岭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第三个层次的作业(提高题):这部分的作业需要有思考和创作的空间,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使用,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在落实课文的语言训练点之后有创造性地迁移运用,保持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不管做得对不对,只要学生动脑思考了,都应给予一定的肯定,然后逐步扩大这部分学生的队伍。如课文的仿写、课文的比较、创意改写、续编故事等。(例如:你的家乡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
給学生布置分层的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袭,还给学生们提供了相互学习和取长补短的机会,使作业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二、设计创新性与操作性的作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布置各类的特色作业,让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丰富的创作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协调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多元地培养学生的不同本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乐中学,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例如教学完《金色的草地》一课,可以布置这样的观察小作业: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下一周内植物生长的变化图;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为课文选配背景音乐,配乐朗读;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写下植物的观察日记。比如学习完第二单元的日记习作,可在班级以小组为单为推行小组漂流日记,用图画或者文字的形式轮流记录下当天在班里发生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一类富有操作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动手能力。
三、设计趣味性的作业
语文作业要摆脱单调沉闷的重复练习,就需要根据学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动力和需求,能够把“要我写”变成自觉主动的“我要写”。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关于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反复的重复强化练习,没有强化巩固就无法形成技能,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很生疏的。但是,这并不代表重复次数越多越好,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把把握好“度”,在设计重复训练内容时增加些趣味性,使学生在训练中愉快地强化和巩固了知识,那是最水到渠成的效果,增加趣味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创新题型,变化不同的方式。好奇心、喜欢新鲜事物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以新引趣,新颖的题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他们的兴趣点,使其产生强烈的完成欲望,进入最佳的练习状态。教师针对这一特点,尽可能变化训练内容出现的方式。(2)调动多种感官和形式。好动、活泼是小学生显著的学习特点,所以在设计语言训练的练习题时,不仅限于文字类的练习,还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小组合作演一演,这样可以帮助他们调动多种感官记忆和强化知识点。(3)竞赛引趣。小学生逞能好强,勇于竞争,在作业训练中适当设计蕴含竞赛意味的练习,可以最大化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根据教学内容实际,设计小组演一演、我是小导游等丰富多彩的课外作业形式,寓学于乐,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设计体验性的作业
语文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内知识的机械反复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指出要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双减”政策之后,学生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教师可以把语文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实践中三维的空间中挖掘语文学习的资源,练习生活实际,运用和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联系学校生活的作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生物园等资源,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和语文户外活动,做书签、摘抄、思维导图等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如在教学完《秋天的雨》一文后,我就带领学生到学校生物园收集有关秋天的落叶、花瓣等,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美术工具把落叶和花瓣拼凑成一幅手工作品,在班级交流和评比,同时把各组的作品图片发送到家长群,让家长一起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和无限创意,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2.联系家庭生活的作业。如在学习第三单元口语交际《名字里的故事》时,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向家中的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来源,简单地以小故事的形式写下名字背后蕴含的感人故事,语文课上尽量让每个学生上台叙述自己名字的含义和故事,很多学生谈到父母的期望时都忍不住眼眶泛红。
3.联系社会生活的作业。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随时可以学语文、用语文。每逢节假日,可以在班群发布每周的语文小活动,比如到户外寻找春天的足迹,到大街上做“汉字”啄木鸟,找出广告中的错别字,以小组为单位在小区进行小型跳蚤市场的活动,推销二手货品等等。可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传统节日,随机布置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如在传统的端午节,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和故事,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歌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亲手包粽子,做香囊。在元宵节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卡纸创作灯谜和歇后语,悬挂在教室内,进行元宵灯谜大会,让学生在生活中活用语文,乐用语文,享受语文的趣味。
总而言之,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语文学习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语文作业是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只有不断探索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在语文作业中进行探索和创作,活学活用,才能把学生从传统的过多过滥的机械作业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自主灵动地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余爱玲.优化作业设计 放飞学生心灵[J].新课程(小学版),2009(09):40-41.
[2]董宁.如何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1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