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体系建立的初探
2021-03-23刘智远吕梅
刘智远 吕梅
摘要:在很多偏远农村,科技的运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在大力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必要性。科学素养划分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以及科学行为习惯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得出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而建立起科学素养体系。而科学素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科学教育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体系建立
一、培养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其中“科学精神”成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早在2009年,上海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的科学素养就居于世界第三。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少部分城市的科学素养的突出,并不能代表全国科学素养水平较高,尤其是农村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可见我国长久以来就把科普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重视。而为实现《科学素养纲要》中2020年的目标,还制定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将“落实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的任务和要求,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科普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水平”为工作目标。
青少年是科普的重点,农村是科普的难点。农村学生家庭多数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繁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城务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科学教育意识的匮乏,导致很多农村家长不重视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很多偏远农村,科技的运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在大力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必要性。
二、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组成及体系的建立
2000年11月16日,我国制定了《2001-2006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和《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内容与目标》。将科学素养划分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以及科学行为习惯四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得出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在科学态度、科學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从而建立起科学素养体系。
(一)科学素养在科学态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美国先进科学协会颁布的《2061计划》中,提出通过科学教育儿童应该具有的科学态度主要有五项:好奇心、尊重实证、批判地思考、灵活性、对变化世界敏感。而在以上五个方面的科学态度中,好奇心主要体现在善于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地去寻求答案。尊重实证主要体现在思路开阔,积极主动地去考虑不同的、有冲突的实证。批判地思考主要体现在权衡、观察和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评价。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
对变化世界敏感主要体现在有尊重生命和环境的觉悟。
(二)科学素养在科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具体体现
从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方面来看,农村中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技能的获取也主要来自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学科课程所规定的实验,从实验中获取相应实验的操作技能。
从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来看,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中考成绩来分析其掌握程度。而科学知识包括识记层面、浅层次理解,深层次应用。而从考试题型的构成上来看,选择和填空题更多的对应识记层面、浅层次理解。而简答题即用科学知识来解答一些问题,综合应用、计算题的部分,则多属于深层次应用部分。对科学技能的掌握程度则对应在实验题部分。课堂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获取科学知识与技能。
(三)科学素养在科学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它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和必要条件,可分为单学科方法、多学科方法、全学科方法三个层次。中学阶段各个科学课科目常用的科学方法有等效法、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转换法、类比法六种。
(四)科学素养在科学行为习惯方面的具体体现
关于科学行为习惯的界定,因其习惯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和能力。所以本文把科学行为习惯引申为科学素养所具备的相关能力。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表明,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理解实验、推理还有一些基本科学事实与其意义;探问、发现与选取有关生活中遭遇到的困惑的答案;描述、解释、预测自然现象;阅读、理解一般出版的科学文章,并就其结论的有效性参与社会对话;区辨国家与地区性决策的科学议题,并表达其科学与技术上讯息通达的立场;借由资讯的来源与方法评估科学资讯的品质;建立与评价有证据基础的论证,并恰当地运用结论。
从以上七个能力可以看出,科学行为习惯应该是在具备端正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在熟练的运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科学解答、解释、解决、评价现实问题的这样一种相对稳定的能力。所以如果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三个部分的现状不佳的情况下,是很难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的。
以上是对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体系建立的初探,而科学素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科学教育的现状,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
刘智远(1987.02-),女,汉族,讷河,哈尔滨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讲师,齐齐哈尔市第七中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研究。
吕梅(1978.10-),女,蒙古族,黑龙江,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第二中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数学。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JJB13190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