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不断推进教育公平的思考与实践
2021-03-23郑伊君
郑伊君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与全体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它具有多层意义,是民生改善的基础性制度,为每一个个体创造了相同的起点。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对我们来说依然任重而道远,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仍然十分紧迫,教育公平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教育标准化建设、均衡设置教学条件、共享优质师资等方面实現探讨与实践,推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还需出硬招。
关键词:教育公平;路径;思考;实践
当今社会,“公平”和“质量”是贯穿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公平”是人类恒久不变的追求,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而同样的,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也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当下,教育公平正成为受到全国上下人人高度关注的重要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目标。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公平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国家以最根本的教育事业为起点,在改善办学条件、完善资助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施策,努力完善教育公平。国内各类院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国民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克服了短视而又功利的理念,治理了各种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等乱象,抵制了超前教育、过度教育、低效教育等怪圈,回归了“育人为本、学生中心”的正常轨道。
一、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和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教育公平是一个民生话题,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所谓社会公平,它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各方面,它代表着广大公民的基本利益,它的发展历程总是相互呼应、相互对应的,教育的公平和效率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教育公平这一理论最早提出的是孔子,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深刻体现,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贵贱愚贤、男女老少等的界限,让每个人都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公平,让每个孩子都得到成长,都学有所得,要多元化办学,这才是公平。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孔子提出这种教育公平的理念,是奴隶主贵族时代的一大进步。普及全民义务教育就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起点的公平,保证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权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保障每一个小孩都有学上。二是过程的公平,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就是说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均衡的。如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表现的机会;还要让教育资源更多地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三是结果的公平,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我们应该让农村地区的孩子上的起学,保证他们有同等的升学机会。
(二)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在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表现。建设和谐、公平的社会,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是最不可或缺的公平,它办学条件优质、发展均衡、普及率高,是一种很适合且优质的教育体系。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长远意义。进入习近平新时代,发展公平、高质的教育,已经列入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是国家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强国建设,有利于“教育脱贫”。教育公平,就是要求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从客观方面来说,如我国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的全面发展上都深刻诠释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的最高境界,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相对应,更与我国法律及宪法所体现的理念遥相呼应。从学校管理层面看,推进教育公平是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公平发展的首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意义上享受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三)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二、在推行教育公平实践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受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教育公平的实现上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共享、农村和城市的差异、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教育公平。
(一)优质的教育资源缺乏共享。在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教育不公平的城乡差异尤为突出,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以及基础设施差距很大,农村地区没有必要的资源作为依托,必然会导致农村地区教育滞后,进而对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造成损害,严重了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建设水平和硬件设施落后的差距,偏远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学校教师水平落后问题,如在农村还存在运动场地是土操场现象,没有实现全塑胶化。
(二)农村和城市的差异。近几年来,义务教育逐渐普及,虽然一些乡村地区的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乡村教育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如农村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存在老龄化现象和师资短缺问题,与城区优质学校存在很大差距。优秀教师资源主要集中在优质学校,一些地方的学校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公平。
(三)东西部地区的差异。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东西部差异,在高等教育方面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向来说,东部地区汇集了大量且优质的教育资源,比如,每年的高校招生主要是向本省生源倾斜,招生数量主要面向本地学校:反向来说,因为用于更多的被教育主题,又吸引更多的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一现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
(一)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及薄弱乡村学校建设,尽快使教师资源、学校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条件基本达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除了在校舍等硬件设施上缩小差距外,还要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树立教育新基建理念,深入应用5G、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的推动作用,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序推进。
(二)着力解决“择校热”问题。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建设,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学校;均衡师资队伍配备,招聘教师优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实行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在教师待遇和职称等方面优先向农村倾斜,让优秀教师留在农村;探索民办教育向公办学校转型,坚决治理民办学校“掐尖招生”和跨地区招生现象;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轮岗,为推进教育公平引来“源头活水”,逐步实现教育机会、教育质量、教育条件等均衡化的自然优化;推进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的乡镇寄宿学校,提高乡村教育水平,努力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差距。
(三)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把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作为根本措施。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如办好贫困地区幼儿园、村小学和教学点,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尽量减少学生辍学、流失,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入学就读,特别是贫困家庭;加强乡村学校幼儿园建设,加大投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各级政府投入等方式建设一批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加强设施配备,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打造乡村教育品牌;对于已经建档立卡但是还没有入学的适龄残疾人群,因人而异,采用适合各自的方式为他们安排义务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和人生公平的起点。推进教育公平重点要在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上下功夫。首先,适当倾斜义务教育,完善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机制,对义务教育教师薪酬待遇进行关键保护,加强乡村地区教师宿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教师基本的生活环境;其次,适当倾斜学前教育,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吸引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对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调查,因地制宜地进行完善,改变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再次,适当倾斜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改善,多举措全力建设以产业和教育相互融合的国家级试点;最后,适当倾斜重点领域,支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的实践探索,最大限度地推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