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程拓展

2021-03-23陈晓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2期

摘要:从课程结构研究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途径。按照统编教材中的三个维度的审美因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开展了“三聚焦”的美育课程资源开发;我们通过和美术课、音乐课的联动,找到了三科内容的共同之处,整理出了一套互相配合的审美教学内容,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科资源;整合重构;开发拓展

美育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学校中所有的课程都和美育有关,任何课程都蕴含着美的因素。从语文学科的本身出发来看,语文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质兼美,含义深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趣味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只有语文学科单枪匹马地进行审美教育,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力而达不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因此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就显得尤其重要。

1.打破壁垒,聚焦整合课程资源

多元课程整合,就是将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整体。在小学的所有课程中,美术课,音乐课和语文课是最能帮助学生获得美学经验的学科。

(1)勾连音美,重建美育学习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不言而喻了。”音乐、美术和文学这三类艺术形式共享着相同的审美要素,他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与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和相互渗透。在朗诵课文的时候加入音乐背景,在音乐欣赏的时候细细品味歌词含义,在阅读古诗或者美文的时候,拿起画笔画一画,为小诗配上一幅画,也为一幅画配一首小诗……诗画本同源,而音乐也同样和文学紧密联系着。古时候的诗词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

语文课堂,应该与画笔音乐共存。我把统编版的《语文》《音乐》和《美术》教材进行了整合。它们有许多内容是相辅相成的。一二年级的古诗词教学都安排了吟唱。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多以推荐他们自己去学唱感兴趣的古诗,如《虞美人》,如《水调歌头》,课堂里不再安排学唱,而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安排了书法欣赏。

例如: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音乐美术三科联动内容如下:

(2)结合“校本”,关注美育活动阵地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特色教学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为了完成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践探索,语文教研组从统编教材的内容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美育活动。

如每学期开设了“经典伴我行”美育校本课程——“大家齐读一本书”。在老师的引领下,花一到二节课的时间,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然后组织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读完全册书,最后再用一节课的时间交流文章所蕴含的美——美的思想,美的表达。学校通过开展“我最喜爱的书”的推荐活动,罗列出各年段孩子们最喜爱的十本书,老师进行导读,对这些经典书目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引领。学生可以从这十本扩散开去,去读同一类书,或者同一个作者的书。

把“读经典,品美文”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加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欣赏文学美的途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2.着眼教材聚焦多维度挖掘课程资源

语文学科的内容都是精选的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文章,这些跳动着作者脉搏,流淌着生命血液的美丽的文字,无论从审美的意象、审美的情感还是语言的鉴赏,都有着无穷的内涵。

(1)以山水之美滋养心灵

自然之美是人类美感的源泉和艺术的表现对象。对统编教材第五册开始进行统计,语文要素中提到“美”的内容如下:

第五册开始有了语文要素的提示,从要素提示中可以看到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多以自然美为主要审美内容,感悟美景,体会表达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对于社会美,人性美和艺术美的内容,在小学高段有涉及,相对比较少。

这些展示自然美的课文,不仅仅只宣传着祖国山水的美丽,更有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用多种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藏在字里行间的美。如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影像作品,用多媒体展示山河壮丽,也可以把自己去旅游时拍的照片给学生看,把遥不可及的千里之外的风景带入教室,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还可“江山如此多娇”,作为一个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去守护这篇江山,守护这份美丽。还要学习作者特有的表达方式,美景人人都能看到,可美文不见得人人会写。在“看”景的同时要学会作者表达美的方式——丰富的词汇,多變的修辞。

(2)以传统文化之美充盈生命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将古诗文、古典名著、蒙学读物、古代寓言、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介绍古代优秀科技文化成果的文章,以及汉字文化、节日礼俗、名言警句、对联俗语、文化常识等内容,有机编排进课文、日积月累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书写提示、阅读链接等不同板块中,力求通过丰富多样的综合性编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沛的传统文化养分。其中,古诗词和文言文无疑是分量最重的、最具代表性的。统编教材在课程标准推荐的75首古诗词之外,还选入了37首,共计112首;文言文一共安排了14篇。这些篇目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教材中的古诗文,无论是题材的选择上,还是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均考虑到了作品的经典性。作品囊括了咏物、咏史、言志、抒怀、边塞、田园、山水、送别、思乡等创作类别,并且着意选取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对处于义务教育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这些作品,有利于迅速提升他们的审美品味。这些入选的经典制作还特别注意对学生渗透美的建康的价值观——有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有的引导学生向往高尚的情操,有的流露出对自然、对生命敬畏,有的作品蕴含着一定的哲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审美因子,用恰当的美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引领,者对其从小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典古诗文除了思想内容上包含着无限审美的因素,而它的表现形式也是独树一帜。古诗词都有自身的格律,尤其是律诗,讲究平仄、粘对,讲究对称、对仗。也讲究声律和音律。这就使诗词有了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朗读古诗,体会韵律这也是老师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3)以红色经典之美教化人情

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加强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它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教材编写、课文选择的重要指导思想,并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想,通过课文这个载体,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小学六年12册共有课文280多篇,而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就达到了40篇,约占小学语文教材全部课文的14%。

革命时期传统指的是什么?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是流淌在血液里、付诸于行动中的家国情怀。这些精神、情怀不是突然诞生的,而是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要立足儿童立场,聚焦故事,读出内容的精彩,读出人物的精神,读出文字的魅力。例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描写英雄人物行动的语言,铿锵有力,充满豪情,节奏感强。《少年中国说》《桥》的语言形式更加特别,前者整齐而有气势,感情饱满,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后者几乎整篇都是短句短段,渲染力紧张的气氛,表现了老汉的果断。这一类课文具有“非常化”的特点,反映的往往是“非常历史情境中”的“非常之人”和“非常之事”。它蕴含着一般课文所没有的美育因子。人物的一言一行,无不洋溢着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主义气息。这类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更能铸就他们坚韧向上,追求理想,为国献身的民族品质。

教师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文章字里行间所透入出来的信息。不管革命历史离我们有多远,一个故事,它都离不开饱满的人物形象,离不开细节化的外貌、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体会这些细节,感悟人物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人性之美和那种流淌在血液里,付诸于行动中的爱国情怀。

3.结合时势聚焦多方位开发美育资源

(1)巧用多媒体,助力审美教育有效开展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使审美的方法和渠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艺术的形式也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到各

种生活场景中,使其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到了美。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是学生感受美的捷径。

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成为改进和提高学校美育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和视觉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早已不止于静止的书本,好的影视作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极大的信息量,呈现的广度和深度,比一般的文字表达更立体,更丰富、更生动、更富有内涵,是任何一个学科单枪匹马地备课,做PPT所难以达到的。因此学校美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电影、纪录片等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开发审美教育途径。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推荐孩子们欣赏这几部纪录片:1.《跟着书本去旅游》2.《此画怎讲》3.《中国唱诗班》4.《故宫100》5.《河西走廊》6.《航拍中国》7.《如果国宝会说话》8.《典籍里的中国》9.《时间的风景》10.《生命》

(2)借势活动,延伸审美教育的领域

审美是一种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如果单单依靠课堂教学,就无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拓展审美教育的领域,为审美教育开辟广阔的天地,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和学校的艺术节结合。学校的艺术节每年举行一次。包括美术、音乐、科技、书法、经典诵读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创造美的过程,又是鉴赏美的过程。在创造鉴赏的时候,老师要提供支架,引领孩子对美的关注。

和学校劳动节活动结合。学校开辟闲散荒地,建了“菜篮子基地”、“空中花园”、“空中农场”、“一亩田”等一系列基地,学生参与农事管理,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体验、发现劳动的美,并用文字美美地记录。

和学校的节日活动相结合。中华传统节日蘊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民间传说”“古诗词”“习俗”等是最直接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孩子们沉浸在美美的语言氛围中,遨游在母语丰富美感里,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审美教育是致力于人的情感方面的教育。作为感情动物的人,其情感健康、丰富、完善了,才能使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和谐统一,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阶段,也是我们审美能力形成的敏感期,我们在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目标引力,榜样示范,把真善美展现在学生眼前,给予他们美好的人生体验,为他们的生命打上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2]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

[3]于漪教育的姿态[M]山西出版传奇集团2017.06

[4]薛猛审美教育个性化论稿——基于语文学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07

作者简介:姓名:陈晓峰(1969.08--);性别:女,籍贯:浙江省慈溪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毕业于宁波教育学院;现有职称: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