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阅读课堂小练笔的指导策略
2021-03-23黄清兴黄书平
黄清兴 黄书平
语文校心素养是与文相关的最本质的素养言建构与运用”乃是语文素养最基础的素养。阅读与习作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不可缺少的途径,在阅读课堂中进行小练笔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效。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写,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将文本的理解与小练笔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四个策略去指导。
一、充分利用“留白”,丰富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小学阶段的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有好多课文有些地方叙述得非常简单,省略了一些情节,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进行想象和联想,把它具体化、形象化,来丰富文本。给文本“留白处”进行补充,让学生多进行想象练笔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
如三年级上册《掌声》的第二自然段中写道“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却没描写当时英子的心理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空白,问学生们说:“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当时会想些什么?”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教师就引导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终于明白了“腿脚落下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教师就追问:“教师让她上讲台讲故事,她会怎么想?请大家把小英子想的话写在句子旁边。”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学生感受到了当时英子自卑、担心被耻笑的心理,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受人物心理的机会。经过想象,学生们纷纷以富有细腻情感的语句,写出了英子的心理活动,既能充分表达对英子的同情,又能使文章的情感更为丰满,学生的练笔成了“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
二、进行合理假设,深化理解
课文的某些内容如果改动了,故事结局也就随之发生改变。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的前因后果,可以进行大胆假设,来训练学生读写,促进他们在对比中深入感悟文本,进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发现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年级上册的《掌声》,主要写了同学们的鼓励使英子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同学们看见英子上台的走路姿势后,笑得前俯后仰,到讲台后英子就会怎样?同学们再嘲笑她时,她的命运又会是怎样呢?她还有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吗?”通过这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合理假设,并进行小练笔。不一会儿,学生展示了练笔作品:“英子上台时,同学们看见她一摇一摆的,都笑了起来。英子难堪得满脸通红,到台上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同学们笑得更欢了,叫她下来,英子恨不得地上有条缝钻进去。从此,英子不想见到同学了,再也不敢到校读书了。”…经过这样的假设练笔,文中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鼓励的力量更让学生难以忘怀了。
三、培养发散思维,创造解读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切忌为传授知识而简单地教教材,要学会创新性地使用文本。在引导理解感悟文本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小练笔大胆创编教材,向作者挑战。
三年级下册《荷花》的第四自然段中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学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引导体会这里省略号的含义:“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省略号还可以写哪些内容呢?”经过片段练笔,学生作品跃然纸上:“青蛙跳过来,告诉我昨天中午在朗诵会上得了奖。”“露珠滴下来,告诉我清晨滚动的快乐。”“风吹过来,告诉我在欣赏荷叶的轻盈的舞姿。”……在创造性地感悟课文中,学生通过趣味的练笔深深地感受到荷花之美。
四、重视读中悟法,写法迁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仿写就是模仿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练笔,是读写迁移的一种有效训练手段,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也能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仿写训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感悟作者表达方法的重要形式。文章体裁不同,结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各异,教师要相机引导训练。
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第二、三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描写漓江的美景后,就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漓江美景。于是,学生的练笔成果呈现了:“漓江的水真甜呀,甜得像糖水一样。”“漓江的水真凉呀,凉得像雪水一般。”“漓江的水真透明呀,透明得像一块大玻璃。”……他们从文本中的句式引出一连串的新句,因为有了课文引路,在写之前又有品读,因此学生很快就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语段。这样,结合文本找到精彩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练笔的热情,水到渠成地把他们的感悟和文学积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又如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以林中、溪边、江上三个场景,描绘出一组儿童生活画面,它以写意的手法抒写童年,展现了儿童欢乐的生活情景。在指导学习《溪边》后,教师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溪边哪些景物?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溪水很绿,倒映在溪水里的垂柳影子很美”;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个可爱的孩子在溪边钓到了一条大鱼,非常高兴”;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一只漂亮的蜻蜓停在孩子的钓鱼竿上,好想去捉来”。于是,教师引导对比《溪边》自学《江上》。自学过后,教师让学生带着情感反复读,问:“读了《江上》这首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几个孩子在小溪里玩水,泼来泼去的,全身湿淋淋的,还在嘻嘻地笑着、闹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钻进水里,探出头来做个鬼脸,好快活呀”。教师可以趁机引导学生描写指定的生活场景。学生的练笔兴趣得到激发,十五分钟时间,就能写出几行稍显幼稚的诗歌,记录自己真實的生活画面,抒发热爱童年生活的情感,仿写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以提高核心素养为导向,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文本中的练笔资源,将课堂小练笔与文本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课文后进行练笔,在练笔中提升情感,学生既能和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又能提高写作能力,将语言文字不断地内化、运用与创造,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林彦刘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