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识思辨践行

2021-03-23彭有姬

新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南昌起义辨析教学法

彭有姬

教电细闪以中查款阴资区牛的鞋有华文就“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谈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的提出

纵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图片、故事的形式是学生喜欢的,各项活动是他们乐于参加的。这些元素的设计,营造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活动圈,使学生可以读书、读图、读物、读人,倾听、观察、调查、操作;可以思维、想象、记忆、提取、体验、感悟、反思;可以表达、表现、实践。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是透彻地了解(明识)的过程,是儿童反思、建构自己生活的过程,是通过行动、行为去表达其对生活的情感与认识的过程。“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正是基于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的,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导向,有助于学生把事情看清楚,把问题想透彻,把道理讲明白。同时,它指向的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动力。在现行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应用,积极建构明识、思辨、践行的学习框架,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与发展。

二、“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的实践策略

统编教材低年级的主要栏目分为三个方面: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其中,在活动栏中有不同层次的活动,还有游戏表演、猜谜等活动。在辨析栏中往往出现“这样做对吗?这样做好不好”这样的辨析问题,还有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在讨论栏中,经常出现的是小组讨论,或者通过插图进行讨论。中高年级的主要栏目有阅读角、绘本故事、相关链接、知识窗、小贴士、活动园、美文欣赏、名言、故事屋、交流园,等等。

以活动园为例。五年级下册的《中国有了共产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呈现了两幅图片,一幅是油画《南昌起义》,另一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仅就这两幅图,学生还无法了解南昌起义的故事和“八一”建军节的由来,因为不了解,课堂势必由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被动地吸收,甚至有可能上成只讲历史的知识课。有鉴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放手让学生去搜集、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对南昌起义事件的初步了解。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的成果,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度学习: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石破天惊的“第一枪”?经过讨论、思辨、表达,学生明白了南昌起义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军旗背后的象征意义。学生学习这段历史,不只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这样,“明识、思辨、践行”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园提出的学习任务。

针对栏目特点,我们可以将这一教学法的范式归纳如下:

1.以明识为导向的教学。

统编教材中历史类的题材,教学时教师可跟当今时政结合起来,不能拿着教材宣讲。如在学校布置的“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的阅读角,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简要内容,学生通过第一次自由读,了解文字传递的信息,如大会召开是什么时间,地点在哪里,参会人员都有谁,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商讨什么事等。第二次讨论读,“结合参会人员和会议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进一步明白,这些参会的代表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是由人民选举出来的,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特征。第三次探究读,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小组内交流,了解国旗、国歌、国徽的设计意图和象征意义,深刻体会通过征集的方式体现民意。通过背后的故事,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2.以思辨为导向的教学。

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周末巧安排”有一个这样的话题:“这样可以吗?”周末到了,是再睡一会儿,还是早点起床和爸妈一起去看爷爷呢?这扣问的是低年级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考验的是学生对周末休息时间安排的理解与认知。同样,周末到了,作业是先玩再做,还是做好了再去玩?这也是考量低年级小朋友作业管理的能力。对周末时间和周末作业安排建议,要以儿童自己思考的方式进行呈现,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没有一刀切的做法。儿童在思辨中,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在对话与选择中,儿童开始对事件有了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3.以践行为导向的教学。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更需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通过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表达和他们形成交流和互动。以践行为导向的教学,可以是课堂实践,如讲一讲、演一演、评一评;也可以是课外实践,如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等:还可以是虚拟的实践,如虚拟实验、在线课堂等。这样的践行强调“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实现生活的持续建构”。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一课的教学,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回到家里、社区、公共场所去查找,哪些地方出现浪费水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学生设计“如何节约”的方案,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无痕的铺垫。真正让践行成为来源于生活,又不断地回到生活的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地架设起课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桥梁。

三、“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明识、思辨、践行”教学法倡导的课堂,强调的是明识、悟理,始终强调自主性,即学生充分自学,以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为主,共同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探求新知、共享成果的一种动态课堂。课前,学生通过查阅采访,搜集、拍摄资料的方式,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课中,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讨论探究,辨析感悟;課后,带着学习收获进行分享实践,再学习、再提升。

总之,“明识、思辨、践行”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含、相对独立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明识、思辨、践行”这三者之间要保持一种内在的平衡,不可偏颇。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余庆小学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南昌起义辨析教学法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