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读书吧”教学策略之我见

2021-03-23钱友芬

新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读书

钱友芬

【编者按】统编教材在课程层面进行了全面重构,其中就设置了“快乐读书吧”,首次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克服了课外阅读边缘化问题。那么,对于“快乐读书吧”,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对“快乐读书吧”的教学都进行了探索,有自已的特色,可供参考。

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教材新增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每册读书吧都有一个主题,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参与阅读、分享阅读,力求实现课外阅读系统化、课程化。

一、整体把握,准确定位

整体性强是统编教材鲜明的特点,124个语文要素,各种言语实践能力的训练点一以贯之,逻辑推进。整个教材所构成的体系就像一棵蓬勃生长的大树,而每一册、每一单元、每篇课文所要达成的目标就是树上有序生长的枝叶,向着同一方向生长。

1.从教材体系来看。笔者梳理了一至六年级“快乐读书吧”的主题及目标。

从上表中可以发现,不同学段所要达成的阅读目标非常明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第一学段指向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受阅读分享的快乐。第二学段指向阅读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习并尝试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第三学段侧重于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能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深入阅读。从习惯的培养到学习运用策略,再到策略的娴熟运用,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前后勾连,形成了有梯度的阅读指导体系。

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为“从前有座山”,指向了民间故事的阅读。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读懂民间故事的主题和内容是没有太大难度的,难点在于要在一个学期之内,用合适的速度完成多个长篇的阅读,并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明确目标,精准定位,避免“越位”或“拔高”。

2.从言语训练点来看。重视语用是统编教材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来促进儿童言语能力的发展,“讲故事”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将教材三、四、五年级对“讲故事”的要求梳理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详细复述到简要复述、创编故事再到创造性复述,“讲故事”要求由扶到放,科学渐进,逐步提升。

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口耳相传是它传承的主要途径,这种故事传承方式要求传承人语言组织能力强,能进行原样复述或创造性復述。因此,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时,应引导学生创造性复述故事、分享故事,感受阅读民间故事的快乐,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传承下去。

3.从语文要素来看。五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是第三单元的内容,围绕“民间故事”这一主题,这一单元共编排了三篇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以及“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从前有座山”。所有内容的编排都指向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猎人海力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能通过合理想象,以第一人称进行创造性复述;《牛郎织女》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把课文中写得简略的地方讲具体;“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想象细节,并配上相应的肢体语言,将故事讲生动的能力;“习作”则侧重于学生缩写故事能力的训练;“语文园地”概括了本单元所学的“创编故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快乐读书吧”时,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外民间故事,感受民间故事的特点及魅力,“创造性复述故事”“缩写故事”的能力训练也应成为实践目标之一,让语文要素有效落地。

二、立足民间故事,实践阅读指导

本次“快乐读书吧”的设计匠心独具。导读部分是一个大家熟知而又亲切的小故事“从前有座山”,类似“讲不完的故事”的语言游戏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是“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得更多”这两部分内容。“你读过吗”板块中呈现的是《田螺姑娘》的故事片段,神奇的想象、奇妙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无不吸引着学生。《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及机智的徐文长、聪慧的巧姑等精彩的人物形象,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足以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还有两个点明本次阅读要素的小贴士。这两个小贴士提示的都是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情节内容的反复、固定的故事类型,以及相似的主人公和结局。“相信你可以读更多”板块则提醒学生民间故事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该板块还通过一些著名故事及故事人物的列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紧扣“民间故事”这一文学体裁,观照教材特点,关注语文要素,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1.导读启动,兴趣为先。一切学习从兴趣开始,事半功倍。在执教“从前有座山”的导读启动课时,笔者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民间故事,再请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知道这些民间故事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特点。随即,笔者一脸神秘地说起自己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也传下来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在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后,笔者开始“一本正经”地讲起了故事。当说到“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时,学生恍然大悟,都哈哈大笑起来,附和着笔者一起讲了起来,教室里开启了“无限循环”模式。就这样,师生一起快乐地走进了“快乐读书吧”。可见,阅读期待值拉满,有助于阅读活动开启。

2.比较阅读,发现异同。很多民间故事都被改编成影视、诗歌、乐曲等不同样式,而这些不同样式的文学表达,汇聚了创作者的智慧。如果将它们拿来进行对比欣赏,让学生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的比较中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1)在相同故事中找不同点。“你读过吗”板块中除了《田螺姑娘》的故事外,还推荐了很多其他的民间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八仙过海》《沉香救母》等。从这些故事中,笔者选择了《沉香救母》进行对比阅读。因为学生对电影《宝莲灯》特别感兴趣,而且影视剧《宝莲灯》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设计都可圈可点。在学生自主观看电影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沉香救母》的民间故事,比较电影和故事的异同。通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者故事内容相同,讲的都是沉香救母。不同之处在于:在人物刻画方面,电影更细腻,省略了三圣母和刘彦昌相识相恋的过程,增加了二郎神欺压百姓的情节,突出了沉香学艺的艰辛。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知道了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对原故事中的很多情节进行了增删调改。同样的,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也是可以根据需要,对故事进行适当的创编,让故事更具吸引力。

(2)在不同故事中找相同点。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一般有固定的类型和重复的段落,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怎样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这些特点呢?笔者引导学生读一组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田螺姑娘》,在对比阅读中寻找共同点。学生先组内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相同点:第一,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心地善良且正直的人。第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着不幸的遭遇,最后都有着“神奇”的际遇去战胜困难。第三,这些故事都有着重复的段落、类似的情节——欲扬先抑,惩恶扬善,结局圆满。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学生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特点自然而然就了解了。

3.丰富形式,分享所获。曹文轩先生和陈先云老师共同编著的民间故事读本《田螺姑娘》共收录了37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是训练学生创编故事能力的极好素材,也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笔者在组织学生通读《田螺姑娘》整本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活动。

(1)连连看。37个故事,涉及众多人物形象。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整本书,同时也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成就感,笔者设计了类似“连连看”这样的小游戏,即将书中的人物与其相对应的性格及故事结局打乱,让学生进行连线。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再读此书的意愿非常强烈。

(2)创编故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进行创编,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增删调改;发挥想象,使故事更生动。缩写故事,使剧本更简练。学生可以一个人自主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课本剧、故事会、诗歌创作等形式不限。

(3)分享故事。结合学校“读书节”活动,上好民间故事分享课。学生以读后感、读书卡、海报、给书中人物写信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感受,同一本书,读者不同,收获也不同。通过多种方式“秀”出读书成果,阅读活动“活”了起来,学生的表达也“活”了起来。

(4)拓展提升,推荐阅读。民间故事与个人创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口口相傳的特质,那些五彩斑斓的故事,在漫长岁月的打磨中,融入了无数讲述者的智慧,充溢着古往今来的情感、想象、观念和理想。好故事是不分国籍的,《一寸法师》《捧着空盆的孩子》《农夫和魔鬼》《金手指》等外国优秀民间故事富有神奇的想象,情节生动迷人,主题深邃有哲理。教师应深入到巨大的民间故事宝库中,将有趣且有益的故事甄选出来,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优秀民间故事的浸润中,厚植阅读素养。

总之,教师只有立足学情,观照整体,精准定位,细化读书指导内容,开发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从“一本”走向“一类”,才能实现“快乐读书吧”编排的目的,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猜你喜欢

快乐读书吧民间故事读书
我画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漫话民间故事
“快乐读书吧”童话导读教学设计
《读读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基于“快乐读书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