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径研究

2021-03-22江琦潘和平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校史育人特色

江琦 潘和平

摘 要:高校历来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文化育人更是其不变的旋律。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本文梳理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着力从管理机制、研究机构、育人团队、育人载体及宣传渠道等方面来探寻解决对策,拓宽育人路径,旨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7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强调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文化自信的培养。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重要承载者,必须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文化育人更是其不变的旋律。校史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历史轨迹中凝结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集中展现,是数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

地方特色型高校,一般指由地方行业办学发展而来的高校,具有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行业背景,办学坚持立足行业发展,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注重培养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人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地方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虽然办学历程相对较短,无法与历史悠久的名校媲美,但其校史文化一般是地方行业精神和文化传统汇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域特点,是特色人才培养汲取养分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独特大学气质的形成。如安徽建筑大学坚持“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走好应用路”的特色育人之路,孕育出“徽匠”精神气质的校史文化;安徽农业大学则秉承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的“大別山道路”大学精神,致力于安徽农林牧业发展;而安徽中医药大学则是继承和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的医学传统与特色,以中医药学科优势来服务于安徽医药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深入探索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全面剖析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进一步寻求校史文化育人新路径,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 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解析

从文化的类型来说,高校校史文化包括历年来形成的以人文景观和建筑为主的物质文化和以各类规章制度、大学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两大类型,他们长期浸濡身处其中的广大学生,在育人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具体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1.1 规范行为,塑造人格

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会凝练形成有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物质标识和个性化精神传统,如校徽、校训等,它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经产生就影响着师生的言行,逐渐形成规范行为的约束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塑造高尚品格。安徽建筑大学“进德、弘毅、博学、善建”的校训,敦促学生注重内外兼修,努力将其塑造成拥有高尚品德、坚强意志、广博学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筑业高级应用人才。而“至精至诚 惟是惟新”则体现着安徽中医药大学的育人理念,培养学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品德高尚,医者仁心,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医药学。

1.2 凝心聚力,榜样示范

高校校史文化是在学校独有的人物和事件集成的基础上凝结而成,表现形式多样,本身直观、生动而贴近生活,以耳熟能详的身边故事吸引广大师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较强的凝心聚力作用。在学校发展壮大的各个阶段,涌现出大批为了学校事业发展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先进典型事迹,教育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通过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砥砺前行,影响深厚而久远。安徽师范大学沈家仕主编的《安徽师大英才录》一书,收录了1928年省立安徽大学以来至1994年培育人才的成果,不仅彰显了学校办学历史成果,更为后来的学子树立榜样,指明成长方向。

1.3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高校校史文化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任何时期高校的发展状态都与当时国家、地方和行业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学校的一栋建筑、一条准则、一张图片、一句口号,都烙上了时代的历史印记,所承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客观存在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师生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品德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安徽农业大学南大门,是一组民国时代建造的石质构筑物,由单排三间四柱三门组成,柱体上部是四角攒尖的宝顶,下由柱础支撑,古朴典雅。谦逊内秀的外形,与学校踏实质朴的校风相得益彰,学生来往于此时刻感受着学校发展的厚重历史。

1.4 以史为鉴,提高口碑

高校校史文化是办学经验的积淀,记录着每一阶段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史实甚或经验教训,都对当下和未来办学起到传承借鉴、科学引领的作用。校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传统、精神信念、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等,对培养优秀人才、提高学校口碑、提升社会影响力具有显著作用。安徽建筑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立足安徽、服务安徽”的初衷,到当下形成“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办学定位过程中,时刻遵循初心,将文化自觉、行业特色与地域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徽州建筑特色文化融入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特色文化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度逐年提升。

2 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中存在主要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显著,狠挖高校校史文化资源,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推动高校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地方特色型高校一般存在同行竞争激烈、办学经费不足、人才力量匮乏、办学条件薄弱、社会认同度低等压力,其浸润地方行业精神和地域文化传统的校史文化决定必须走特色校史文化育人之路。当前地方特色型高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虽然强调学校精神特色,也能意识到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但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2.1 育人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意识不够,相关部门与院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与协调,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史文化育人的管理机制,导致校史文化建设和运行不畅。有的高校尚未意识到校史文化育人的重要性,将校史资源等同档案资料进行管理,以收集、整理、立卷、保管、归档和借阅使用等基础档案工作为主,主动引导和自主教育意识薄弱,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足。有的高校虽已开始重视挖掘校史资源,但面对年鉴、人物传记编写等相关校史工作,各部门、院系各自为政,联系松散,加之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低,难以用心投入。

2.2 资源挖掘不够,编研机构缺失

部分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资源挖掘不够,地方性或行业特色体现不充分,甚至流于形式。有的高校校史基础档案收集不全,存在重要实物缺失、文字记载错误等现象。有的高校缺少独立的编研机构,缺少专门的校史编研队伍,不能对校史资源进行深度加工提炼以形成专项的育人素材,编写内容和形式单一,大多以大事记、历史沿革等形式简单记录为主,对校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关注较少,挖掘不够,学校精神特色利用不充分,无法提升校史资源整合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无法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2.3 校史认知较弱,育人团队尚待组建

多数地方特色型高校尚未形成健全的校史文化教育执行团队,引导学校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和挖掘校史文化资源中的育人元素不够,甚至教师本人对本校校史的了解和关注度都很薄弱,更谈不上发挥他们的宣传教育功能。有的高校仅仅依靠校史管理人员开展校史文化育人工作,受自身专业水平所限,不能对校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梳理,融入思政课堂,学生对校史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入校学校简介环节,认识浅显,认同感缺失,自主教育无从谈起。有的高校聘请部分专职辅导员或学生志愿者,对其进行简单培训后成为校史固定讲解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其作为固定教育科目,但讲解内容简单,讲解形式单一,不能充分挖掘老教师、老校友群体资源,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丰富教育团队成员组成。

2.4 育人载体单一,传播渠道有限

部分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载体单一,传播渠道有限。有的高校主要以校史馆为平台,以线性的单向度讲解传播为主,加上馆藏资料少,展示形式单一,师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机会,参与度不高。有的高校虽设立网上展厅,但网上资源仅有简单展示历史沿革、校徽校训内涵等内容,或者对少量重大事件进行条目式罗列,详情缺失,只能达到碎片化教育目的。有的高校没有从教育规律出发,发挥平台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教育、环境教育等载体作用,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传播渠道,甚至没有开展校史专项教育。

3 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针对地方特色型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和育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特色校史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史文化育人功能,通过校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 构建校史文化育人工作管理机制

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的校史文化育人领导工作组,成员由宣传部、档案馆、组织部、财务处、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学院领导组成,负责校史文化育人各环节指导落实工作,通过统筹规划实现各单位的有机联合,协同育人。加强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依托档案馆和校史文化研究办公室,建立校史编研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对校史资料和育人平台的管理,落实人员、岗位和职责,更好发挥教育功能。

3.2 建立校史文化研究机构

在档案馆下设校史文化研究办公室(中心),具体负责校史日常编研工作,由专职工作人员和专业的历史学者组成。深度挖掘校史档案中的育人资源,通过对文字、实物、影像、“口述历史”收集补充一手校史资料,并将校史文化研究以正式科研项目来进行,纳入学术研究范畴,提高校史编研成果质量。还可以将相关研究成果,汇编成校史宣传册、读物甚至教材,提升研究转化度和教育推广度。

3.3 组建校史文化育人团队

组建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校史文化及思政课堂宣讲队、兰台拾贝等团队,形成多层次、专业化的校史文化育人团队。这些团队可以由校领导、管理干部、专任教师、学生志愿者等组成。加强教育团队的常态化专业素养培育工作,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主题丰富的校史文化培训,同时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传帮带作用,实现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及时培训模式,使他们具备必要的校史文化专业素养。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校史文化教育方式,针对不同群体、不同课程推行服务、激励、开发育人新模式,调动教育队伍的主动性,使得教育行为遍布在校园各个场合。吸纳多学科专业教师参与编研,构建校史研究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合作互动机制,以研带学、以学带研,提升校史文化育人团队专业素养。

3.4 丰富校史文化育人载体,拓展宣传渠道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结合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办学优势,不断丰富校史文化育人载体、拓展宣传渠道,打造文化品牌、塑造优质形象,实现校史文化的传承和育人价值。

3.4.1 创新实物类载体运营模式

校史馆是高校校史呈现的最重要的载体,将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成果和发展成就,通过文字与图片展板、实物展台、影像展播等形式,以时间为脉络集中在场馆中展示,吸引广大师生和社会来访者参观。在传统展示的基础上,利用声光电等综合手段采用场景模拟、故事演示等丰富展示形式,增强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开辟专题展厅,比如专项展示优秀校友的光辉事迹和他们对学校、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励志后人。围绕学校服务行业成果进行专题展示,注重加强对地方特色型高校品牌宣传。开辟临时展厅,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主题展示,丰富校史馆展示内容。在保证日常运营的基础上,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进教师教育时段集中参观管理工作,引导师生通过校史的熟识尽早融入学校,增强归属感。拓展校史馆之外的校园文化景观的育人功能,保护校园原有的历史文化遗存——建筑、构筑物、景观小品等,進行保护性改造,赋予新功能,延续育人价值;发掘老校区的历史印记元素、片段,融合到新校区的景观建设中,一座雕塑、一段景墙甚至一条路都能感受到老校区深深的文化底蕴。

3.4.2 搭建新媒体宣传模式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搭建校史文化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辟校史专栏,利用互联网传播快、影响面广等特点,以多种形式推介给在校师生、校友和社会人士,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建立“掌上校史馆”APP,实现师生手机碎片化阅读,对传统的线下校史馆进行扩展和延伸,更易于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参与互动性强,提高校史文化教育普及度。

3.4.3 优化校史课程培养模式

开设校史类校本课程,特别是对新入校学生,是最直接的校史文化育人途径。选聘资历较深、通晓校史、学识渊博的老学者、老教师、老校友来担任授课教师,开设通识教育课或公共选修课,梳理学校的机构演变、师资力量、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等资源,围绕学校机构史、学科史、名师录、人物传记编写通识类校史读本、教材,供全校学生修读。授课地点不应局限在教室,可以选择在校史馆、档案馆甚至校园中,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法、竞赛法等教学方式,结合自身经历来讲述课程,增加体验性课程,提升学生对校史文化课程的兴趣。

3.4.4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模式

开辟校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以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实施教育,是最为有效的育人途径。依托校庆日、国家传统节日、档案日等特定节日,利用校史馆临时展厅或选择校园中展示橱窗,开展与之相关校史主题展览活动,也可以在校园宣传大屏内常态化设置学校“历史上的今天”条目,以特定时间来加强校史对师生的传播和记忆。发挥地方特色型高校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开展校园景观改造提升方案评比活动或者踏测记录校园活动,在现场勘测、资料收集、构思方案等一步步实践中接受校史文化的教育,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影响深刻。开办校史专题讲座、校友分享会,内容可信度、亲和度和鲜活度高,易于满足学生需求,通过互动分享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中真正感知过往,获得启迪和激励。开展兰台拾贝系列活动,设置征文、演讲、校史故事表演、校史知识问答等比赛环节,以形式多样的竞技比赛激发学生主动接受校史文化教育,主动传承发扬校史文化精神。

4 结语

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独特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丰富的教育功能,对于当前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拓宽路径和丰富教育方法论体系作用。直面“三全育人”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地方特色型高校必须坚持走特色校史文化育人之路,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有效利用校史文化资源,将地方行业精神和地域文化传统融入校史育人各环节,才能真正形成独有的大学精神,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特色校本人才。

参考文献

[1]牛春雨,刘亮.新形势下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摭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8):48-51.

[2]轩兴荣,李柏林.地方特色型高校学科国际评估指标构建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5,(7):30-32.

[3]滕菲.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8.

[4]都辉,陈九如.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探析——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0):97-100.

[5]王玲.在文化传承中提升大学校史的育人功能[J].兰台内外,2020,(7):45-46.

[6]杨舒丹,尹艺璇.高校师生校史认知行为现状调查分析——基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的调查[J].兰台世界,2018,(6):97-102.

[7]方潜生,孙道胜.安徽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6):2-4.

[8]钱小林.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20.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校党宣函〔2020〕6号-4);安徽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委托项目“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研究(2018jyxm1463)。

作者简介:江琦(1981-),女,安徽黟县人,硕士,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政教育领域研究;潘和平(1974-),男,安徽桐城人,碩士,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与企业管理领域研究。

猜你喜欢

校史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特色种植促增收
校史故事演出
川美80年,一场展览讲述一部校史
读校史 , 走进辽科的前世今生(一)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