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2021-03-22朱川东
摘 要:2020年,中國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迎来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分析研究小康概念的动态发展、科学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以及基本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国情、掌握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上,要继续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奋斗,到21世纪中叶,使中华民族以更加富强民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关键词: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2.006
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小康社会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探索。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深入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过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小康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及科学内涵
1.1 小康概念的动态发展过程
“小康”是一个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早在古代就曾有人对“小康”作出了描述,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描述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时赋予小康新的时代内涵。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之家”大概意思就是虽然算不上富裕,但是能够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邓小平不拘泥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康的局限定义,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形势,赋予小康新的时代内涵。从此,小康一词就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党的十三大,将小康社会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深化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此,“小康”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小康社会的概念不断发展丰富、与时俱进,我们现在所指的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要求,更包括精神文化、民主、生态层面的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小康社会概念的变化发展。
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全面”是前提,“建成”是关键,“小康社会”是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小康社会”。目标指引前进的方向,“小康社会”就是现阶段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底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小康社会,到那时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并且社会普遍充满公平正义、民主法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小康社会的内涵也不断发展丰富,小康社会所涉及的领域也就越来越广泛,这与我国的国情具有密切联系。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建成”。“建成”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示的是某一种预期计划取得了成功,之前的预期成了现实。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小康社会的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引来了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在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关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下,要大力发展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经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社会公民的安全感、幸福感,最终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括“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不仅包括东部发达地区,更要包括西部欠发达地区;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是平衡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小康;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少了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成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历史性的新突破、新成就,开创了新的历史局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引来崭新的历史起点,这是历史给出的最佳答案;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强有力的肯定;这是对党和人民过去艰苦奋斗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涵盖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包含各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
(1)经济领域,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2020年我国GDP将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这是具有历史性的时刻。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更加趋向于创新驱动发展。新发展理念摆脱了传统经济发展对环境破坏的传统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长期性、绿色性。我国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物质保障。
(2)政治领域,社会主义更加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实现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法制健全一直是我们党所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不断发展,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各种应尽的义务,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更加民主,各种宪法法律法规的制定,依法治国得到贯彻落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文化領域,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文化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九年义务教育得到贯彻落实,人民的素质普遍提高,基本消灭文盲。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明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中华文化具有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3 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经验
在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开拓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新时代,我们要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功经验,从而为下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宝贵经验。
(1)坚持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坚持和加强了党的统一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又迎来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实践中,要牢牢坚持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才能确保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夺取中国梦的伟大胜利。
(2)坚持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建设不可能取的今天的辉煌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能取的如此成功。改革开放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特点,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中,要牢牢坚持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不断突破各种腐朽落后体制机制的约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必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
(3)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利益能否得到有效落实、保障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头上。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能动主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的参与性、积极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创新。在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9,(10).
[2]江可佳,徐明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05).
[3]蒲实,黄文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历程、成就与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020,(08).
作者简介:朱川东(1995-),男,苗族,重庆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