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温饱到小康: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21-03-22贾恩雁贺文索婷婷

北方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种植结构粮食生产内蒙古

贾恩雁 贺文 索婷婷

关键词:内蒙古 粮食生产 种植结构 粮食消费 粮食价格

一、总体情况

内蒙古土地总面积为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三。人均粮食播种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和8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常年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4位,是公认的优质小麦、大米、玉米、土豆、杂粮和油料黄金生产带。截至2020年,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全年粮食总产量达732.8亿斤,稳居全国第8位,为稳定国家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土地资源东西分异显著,东部区是主要的粮食产区,各盟市间的粮食自给率差异显著。而内蒙古是旱地农牧业区,一些粮食产区农业生态环境差,自然灾害频繁。因此,对全区粮食生产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全区农业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

(一)粮食播种面积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粮食播种面积

201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8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2.8万公顷,增长0.6%。

从近些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波谷”值出现在2003年,一方面效益较低的粮食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全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之后粮食播种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到2020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亿亩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内蒙古的粮播指标。

2017年之后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出现下降,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主要原因是全区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再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2.粮食播种面积结构变化

全区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小麦、大豆、薯类五大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5种主要粮食作物所占份额由2000年的78%上升到2019年的87%。具体分品种来看:

玉米。2000年以来玉米在全區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的份额上升的幅度最大,到2019年增幅达190%。这种变化表明,高产出、高效益的高投入粮食作物与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低投入杂粮作物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

大豆。2000年全区大豆种植面积为79万公顷,之后随着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大豆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2019年种植面积增长至119万公顷,为近20年来的历史最高值。

小麦。2000-2019年全区小麦种植面积整体有所下降, 2019年小麦种植面积为53.8万公顷,与2000年相比下降12.8%。

稻谷。与其他三种农作物相比,稻谷种植面积变化相对最小,2000-2019年稻谷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0万公顷左右。

不难看出,全区的粮食生产逐步向具有区域优势、效益优势和品质优势的粮食作物倾斜,其中以玉米种植面积增长最为突出,大豆紧随其后。

(二)粮食产量

1.粮食产量与粮食单产量

2000-2019年全区粮食产量实现了“五连跳”,年均增长在6.0%左右。近些年在粮食播种面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也逐步提升。全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由2003年的3359公斤/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5350公斤/公顷,增幅为59.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稳定提升,不仅解决了全区人民的口粮问题,而且确保饭碗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分品种粮食作物产量

近几年,在保持粮食总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最终结果是高产作物比重不断上升,低产作物比重不断下降。根据2000-2019年内蒙古主要农产品产量数据,全区玉米产量由2000年的629.2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722.3万吨,增幅为332.7%;大豆产量由2000年的85.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226.0万吨,增幅为163.4%。虽然,全区粮食产量增加主要体现在玉米、大豆等品种上,作为主要口粮的水稻和小麦产量却增长不明显,薯类产量近些年出现下滑的趋势。

三、粮食消费

(一)粮食消费量

1.人均粮食消费量

粮食直接消费量包含城镇居民粮食消费量和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粮食消费量,粮食供求能否保持基本稳定核心就在于能否保障直接消费量。根据全区统计年鉴指标测算,2019年全区城镇居民粮食年人均消费量为91.53千克,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粮食年人均消费量为217.92千克,农村牧区的人均消费量为城镇的2.38倍。

2.粮食消费总量

根据全区年人均消费量和人口数量测算,近些年全区粮食年直接消费总量在300万吨左右,其中农村牧区常住居民粮食年消费总量下降较城镇居民粮食年消费总量下降明显。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随着农村牧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蛋、奶摄入量逐步增加,部分替代了粮食消费;另一方面农村牧区人口自2005年逐年下降,城镇人口逐年增加,造成了粮食消费总量的相对变化。据内蒙古统计年鉴数据,农村牧区人口由2005年的1269万人下降至2019年的930万人,而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1134万人增加至2019年的1609万人。

(二)粮食自给率

要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粮食自给率(粮食总产量/粮食消费总量,其中,粮食消费总量=人均粮食消费量*总人口)就要保持在安全线以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全区粮食现状,将通过粮食自给率对全区粮食状况进行说明。

1.全区情况

(1)总产量与总消费比

通过对2006-201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消费总量数据测算,2006年以来全区粮食自给率均在200%以上,远在国家安全线以上[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保障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现阶段粮食供求的基本特征依然是总量有余,完全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2)扣除玉米因素

以上是综合考虑粮食总产量与居民粮食消费总量的对比关系,其中的突出特点是玉米所占粮食比重较大,而实际上在居民习惯饮食结构中主要以小麦和稻谷为主,因此剔除玉米因素,仅从居民主要口粮品种——小麦和稻谷进行测算,口粮自给率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剔除玉米因素后,全区小麦和稻谷供给率除2018年外均低于95%,到2019年全区小麦和稻谷供给率为91.11%。因此,全区主要口粮供给率与国家有关要求还略有差距。

2.各盟市情况

全区粮食安全虽然总体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但是从各盟市具体情况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盟市粮食安全情况,对2019年各盟市粮食自给率进行测算。

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乌海市的粮食自给率低于95%,不能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市和阿拉善盟粮食自给率为200%—1000%,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粮食自给率在1000%以上,完全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目标。

四、粮食价格

粮食价格与粮食生产息息相关,粮价是百价之基,是稳物价、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因此,稳定粮食价格,畅通粮食流通体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粮食既要生产的“足”,也要让老百姓消费得“起”。

(一)粮食价格情况

1.收购环节

2013年之后全区原粮收购价格出现下跌迹象,尤其进入2016年,由于国家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在市场和政策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玉米市场价格大幅下降。进入2020年,受生猪生产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小麦价格波动上涨,大豆、玉米消费增加,价格涨幅较大。

2.零售环节

2012年以来全区成品粮零售价格总体呈现稳中小幅上涨走势。进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下,全区成品粮零售价格稳中小幅波动。

(二)后期粮价走势预测

粮食市场预期整体看稳。除大豆因进口量较大易受国际市场影响较明显外,其它主粮品种的价格运行,主要受到国内粮食供需影响以及宏观调控的引导。2021年国家继续在稻谷、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将支撑小麦、稻谷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全区继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玉米稳产将为玉米价格稳定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加上近些年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增长幅度较大,以及生猪产能稳步提升,玉米饲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会对玉米行情有一定拉动。

疫情形势对粮食价格冲击有限。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一些国家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未来包括粮食贸易在内的商品流通可能会受到阶段性影响。但对于国内来说,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已经真正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生产是有保障的,粮食价格也呈相对稳定态势。

五、相关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内蒙古完全可以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为了满足全区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需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要继续深入优化农产品种植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稳定全区水稻、小麦生产,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质大豆、莜麦等杂粮和红小豆、绿豆等杂豆种植面积,保障粮食稳定生产。进一步突出农产品质量地位,大力增加优良品种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

(二)加快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引进一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延长粮食产业链,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加快实现由粮食生产区向食品输出区的转变。同时,为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实施,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加快发展精深加工业,培育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

(三)建立区域地标公用品牌,打造地域知名度

努力推进区域地标品牌建设,各地依据本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和传统优质粮食品种,打造本地区公用的知名品牌,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同时,各盟市要积极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公用品牌,打造地域知名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利用“互联网+”串起农业现代化链条

利用“互联网+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存储、消费等环节互联网化。利用“互联网+ ”推行线上销售等方式,补齐粮食流通渠道方面的“短板”,降低交易成本。例如,2020年年初我国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多地优势农产品滞销,一些地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利用电商平台“带货”,实现跨区域产销对接,帮助滞销农户打开销路。

(五)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来自不同阶层的能人来农村创业,尤其吸引农民工和大学生、转业军人返乡创业,有效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带动的新型農民队伍。

猜你喜欢

种植结构粮食生产内蒙古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湖北省发展蔬菜千亿产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