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内蒙古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1-03-22李树榕

北方经济 2021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李树榕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2035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既包括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推进内蒙古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尽快建设文化强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7月下旬,通过对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响沙湾、阿尔寨石窟、城川和桃利民红色革命基地、黄河大峡谷、萨拉乌苏、苏泊罕草原等20多个内蒙古文化旅游景区的调研不难发现,相关部门决策层不仅具有文化与旅游密切融合的意识,而且通过“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积极推介本地区的文旅产业。但在解决了文化与旅游“有没有”融合的问题后,却对文旅融合得“好不好”“优不优”等问题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的计划与措施。而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就是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的高度升华。

摘 要: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价值观的灵魂是引导人们构建衡量是非的标准。在文化旅游中看到了几个景点、听到了几个故事、增长了几个知识、受到了几次感动,最终都应该落足在“得到了几个启发”的价值观层面。为此,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奠定好把内蒙古建设成文化强区基础不可忽略的举措。把文化旅游当成“产业”对待,出台相应的政策、跟进相应的基础建设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 高质量发展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可见其灵魂是价值观,而价值观的灵魂则是确立判断是非的标准。为此,相对于自然景观而言,凡以历史建筑和人类历史遗存为主的旅游景区,如元上都、美岱召、大明塔、昭君博物院等,大多游客的好奇心都会聚焦到“这里与什么人、什么事有关系”,期待着“我能看到什么?”和“我能听到什么?”继而引申到“我会联想到什么?”以及“从中领悟到了什么?”等等。如果没有这样的心理推进,旅游中的文化附加值就会被削弱,强调文旅融合的现实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就文化与旅游如何高质量融合发展而言,目前亟需正视的问题如下:

一是游客对景区文化含量的满意度偏低。文旅高质量融合的首要标准,就是游客在旅游中的满意度。就内蒙古推进了十多年的文化旅游而言,游客仅仅能够满足的是“看了几个景点”和“听到几个故事”,很难有“产生了几次感动”“增长了几个知识”,尤其是“受到了几个启发”等满足游客高质量精神层次的效果,致使大部分人糊里糊涂地进景区又糊里糊涂地出景点,很难完成知识结构的自洽以及价值观层面的思考和感悟。

二是景区负责人对本区域文化资源的特色及背景知之甚少抑或毫无所知,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重要内容,致使景区出现了一些同质化现象,例如鄂尔多斯很多旅游景区都有《鄂尔多斯婚礼》的驻场演出,使游客产生了“去一处,就等于去多处”的感觉。也有的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如鄂尔多斯的“蒙古源流”旅游景区,虽然占有地理位置优势,却因没有特色鲜明的实质性内容,缺乏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吸引力,使游客即使路过都不会驻足。包头的美岱召是一处亦城亦庙的历史建筑群,虽然解说员可以讲述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由于不能对三娘子其人其事有一个历史坐标向度上的透彻研究,就很难说清遗留文物不多历史贡献却不少的过往史实,以致对三娘子在北元时期为了國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所做出的贡献难以有充分而通透的说明。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融合,首先要有重视文化资源、正确认识文化资源的思想意识。现实中,物质资源越用越少,文化资源却具有“可资利用的无限性”,仅一部小说《西游记》就被改编成电影故事片、动画片、电视剧、连环画、地方戏曲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即为例证。同样道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重在彰显特色,这是景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个景区拥有哪些特色鲜明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以及具有哪些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曾推进了历史进程,其现实意义是什么,景区管理者往往缺乏了解、缺乏感情。原因是,仅仅把景区作为盈利的资产,很难重视文化层面吸引人、感染人、甚至影响人是非观念的文化价值。

三是各个景区导游(讲解员)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均偏低。观众在旅游中能够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首先取决于导游(讲解员)的文化水平和对所讲解对象的熟悉和研究程度。目前,年轻化和待遇偏低,使之缺乏对讲解对象悉心钻研的干劲和精神,是许多文旅景区导游的通病。例如介绍五当召藏经阁时,只知《甘珠尔经》是什么,却不知《丹珠尔经》是什么,让人遗憾;介绍鄂尔多斯桃利民这个红色文化旅游景区时,只会讲出与什么人有关,却很难把每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讲清楚。总而言之,景区导游或解说员研读讲解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不够,只能讲历史人物“做了什么”,却讲不明白他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成为了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中的一大缺憾。为此,游客想深入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愿望往往得不到满足,景区用文化内涵引导游客价值取向的力量得不到发挥。

四是促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专家队伍不够强大。原因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对自治区、盟市及旗县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研究,从而削弱文旅高质量融合进展。仅以包头市五当召的壁画、阿拉善盟南寺的历史建筑、赤峰辽代大量文化遗存来看,就存在缺乏稳定高层次研究人才队伍的问题。

五是有利、有节、有效运用创新思维为“学习强国”“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摄制内蒙古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系列节目准备和储备都不足。网络平台具有短、平、快的文化快餐特点,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大多对宣介的对象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致使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工作中不够得力。

客观的讲,内蒙古是具有特色鲜明、基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当代红色文化资源的,如何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发展,是能否抓住“十四五”开局之年即新发展机遇之年的关键一步,为此我建议:

一是必须把“文化产业”当成“产业”来对待。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是资本加技术,通过审美实现的经济事实。要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到实处,就要把文化旅游这一文化产业当成与钢铁产业、粮食产业一样对待的“产业”,这样相关政策就会应运出台,利于文化旅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就会加紧完善。例如,到赤峰旅游的客人再到阿尔山旅游,交通就很不方便。要推出“黄金旅游线路”,首先要把交通问题解决好。当然,文化产业的经济收益速度,除影视业之外,是相对缓慢的,但却实实在在有利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一基本国策。

二是用项目组织、带动、稳定人才队伍。目前,各个文化旅游景区只有管理人员而无研究人员是一个普遍现象。要吸引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人员认真持久为文旅高质量融合工作,就要定期定向推出针对性强的科研项目,以此组合队伍招揽人才。包括:各个景区相关文化资源的研究人才,能够撰写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说词的人才,非常熟悉景区且对景區具有情感和责任心的解说人才,能够有效对景区在网络上推介的宣介人才,以及将几个方面有机融会贯通的管理人才。

三是五年内分期分批加大对成长空间较大的文化旅游景区的扶持力度。助力4A向5A、3A向4A的建设进程,尤其要重视那些在世界上具有“第一”和“唯一”性质的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历史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都是决定景区品级的关键因素。例如,被誉为“草原敦煌”的阿尔寨石窟,不仅拥有世界上唯一的回鹘文与藏文为壁画撰写的榜提,拥有记载蒙古族黄金家族丧葬仪式的壁画,拥有“成吉思汗家族夜宴图”的壁画,而且拥有与敦煌石窟同时期且风格相同的壁画,这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脉很有说服力,然而它的知名度却非常低。这就急需开展保护、修缮、研究、大力宣传工作。

四是建议文旅管理部门组织科研队伍尽快加大对各盟市、旗县拥有的优质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当代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通盘摸底。例如,某一旗县拥有哪些历史建筑或遗存,这些建筑和遗存是否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绝”的独特性,是否具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性,是否能够让本地区人民群众提升幸福感,是否具有打动人心的审美性等。在此基础上,对所有的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文字与图片记载的文化资源、现实行为传承性的文化资源(如节庆方式、社交方式、生产与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研究者和管理者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呼之即出,合理布局,有效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这样才能有力显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借鉴。

五是在全区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意识。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绿色发展,重在资源;而文化资源即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资源;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就是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阿尔山一年四季都很美”“越冷越向北”均为推进内蒙古全域旅游非常成功的宣传词。要做到“时时都是旅游时间,事事都是旅游焦点,人人都是旅游对象,处处都是旅游景观”,还有很大差距。建议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辟“走进身边的历史”“我爱内蒙古”“北疆四季都很美”等专栏,首先让区内居民成为本地区热心游客,讲好内蒙古故事,加大外向度和内向度宣介,文化与旅游才能高质量融合。

六是运用创新思维推进文旅融合。打破常规是一切创新思维的前提,如聚合思维、逆向思维、借力打力、顺势开拓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例如长城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但“修长城”却是在国家尚未统一、民族并不团结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行为。目前,呼和浩特境内就有八个时代的长城,包括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宋长城、西夏长城、金界壕、明长城,只有终止修建长城,才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据史料记载,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就开始修建长城,一直修了200多年,直到明嘉靖皇帝时才终止了修长城。为什么?到呼和浩特旅游的游客大多都会看到“阿拉坦汗广场”上威坐着的阿拉坦汗塑像。只要把这一篇文章做好,讲清楚,逆向思维、聚合思维、追根寻源、顺势开拓等创新思维就会起到关键性作用。因为,结束了北元与明对立的政治格局之后,蒙古高原就是华夏的有机组成部分,边境的战乱便终止了,而“不再修长城”的历史贡献则得益于阿拉坦汗。仅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推进内蒙古文旅高质量融合,对证实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都是难能可贵的,亟需加大宣传力度。

据相关报道,2020年国庆与中秋双节的8天时间,我国游客人数达到了6.37亿人,收入4665亿元。但内蒙古在其中占多大比重呢?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不仅可以宣介正向的价值观,还能大幅增加地区经济收入,所以下大功夫推进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忽略的。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