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与师德应对行为策略
2021-03-22
摘 要
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贫困文化受洗礼者”“人力资本低下者”“心理与行为的问题者”的角色特質。为此,师德建设需从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出发,重识并践行代际贫困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点亮生命;建立与贫困家庭的绿色沟通渠道,引领生命;创造关键教育事件,改造生命;放眼未来,优化生命。
关 键 词
代际贫困;角色特质;师德应对;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04
当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脱贫攻坚后续工作重要内容,也是推动脱贫致富持续向好发展的核心议题。教育作为社会均衡发展的有效调节器,必将继续承担重要角色。
一、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
代际贫困是指处于贫困状态下的父母将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不利因素传递给子女,导致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贫困的境遇,并由子女继续传给其后代的恶性循环。[1]代际贫困者即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子女,他们生活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共同的贫困因素,故此他们有着共同的角色特质。
(一)贫困文化受洗礼者
对于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原因,奥斯卡·刘易斯首先提出了“贫困文化”概念,[2]即落后的思想文化意识导致了家庭持续性贫困。这种贫困文化,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家庭教育方面,贫困家庭父母的“家长亲职能力”低下。“家长亲职能力”包括对子女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心、照顾,以及父母对子女投入情感的实质陪伴,[3]“家长亲职能力”是影响子女成长的核心要素。贫困家庭父母的工作往往不是以技能运用为主的脑力劳动,而更多是体力与时间的支付。他们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家庭生活方式单调,亲子交流缺失,父母引领启蒙缺位。代际贫困者们在孤单中逐渐闭塞自己,眼界得不到开阔,情感得不到丰富,享受不到本应来自于家庭的生活文化、思想文化,同样的世界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另一番模样。
在学习成长方面,代际贫困者受家庭知识文化背景影响,起跑就落后了。时代的进步带来了教育的进步,当下学习内容、学习途径日趋自主化、个性化。总的说来,学习的内容变多、变难了,学习门类丰富了,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任务融入到日常学习任务中。面对子女教育,很多家长加入了陪读队伍,而贫困家庭父母的经济能力不够、知识层次较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帮助与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在学业上的进步。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方便工作学习,精心设计家装,家庭物质文化环境也成了一种学习资源。而贫困家庭因物质条件缺乏,自然不会关注家庭物质文化的构建与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因此,贫困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子女成长的因素之一。
(二)人力资本低下者
Becker和Tomes最早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到家庭经济行为层面进行分析,得出“只要人力资本传递程度不高,家庭收入将会在几代之后趋于平均水平”[4]的结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自身的一种可以创造产品获得经济收益的能力,影响人力资本的元素有个体的体能健康值、获得的知识值、大脑的智慧值、掌握的技能值等。家庭人力资本正向积极传递可以实现家族代际进步发展,而贫困家庭父母知识缺乏,获得信息渠道狭窄,自身人力资本较低,没有积极的人力资本传递给下一代。
特别是当今智能数字化时代,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深度改革。线上学习、云教育互动拓宽了学习的场域,名校名师资源共享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贫困家庭父母文化层次低,对相关优质学习资源信息不能及时获得;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水平不高,无法持续性支付网络学习相关费用,导致代际贫困者不能很好接受线上优质教育,学习受力面因此窄化,能力得不到相应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非贫困家庭子女的学习差距日益明显。与此同时,社会培训类的学习教育、兴趣培养,由于接送问题、学费等问题,让他们又一次输在了起跑线上。
综上,代际贫困者在纵向上得不到父母积极的人力资本传递,在横向上得不到自我学习性的自主发展。久而久之,贫困家庭子女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都无法与其他同龄人同节奏成长,未来走向社会,他们的就业选择相当被动,代际贫困会自然发生。
(三)心理与行为的问题者
代际贫困者由于长期生活在家长亲职力缺失的家庭中,心理发展不健全,道德认知不完善,能力体系不能成功构建,因此往往会出现与众不同的消极心理与行为,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生”。这些问题在道德行为、文明行为、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在道德行为方面,贫困家庭子女因家中贫困,无法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或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他们容易在相应的心理发展阶段,因为道德认知缺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如私下拿取别人的物件,进而通过撒谎来掩盖自己的不当行为,这多发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有的代际贫困者甚至会有破坏别人财物等不当行为。
在文明行为方面,贫困家庭子女相当多是留守儿童,长期与老人一起生活。在老人的生活思想与行为方式影响下,贫困家庭子女在文明礼仪教育上有很大不足。他们有的性格乖张,爱骂人,攻击性强,容不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内心敏感;有的内心胆小不活泼,比较自卑,往往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集体存在感低。这些都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际能力与适应能力。
在生活行为方面,代际贫困者往往因为贫困的家庭而形成一些与众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之无人教导,其生活起居不规律、卫生意识淡薄,这些细节问题又会直接影响他在班集体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和同伴的关系。
在学习行为方面,代际贫困者由于家庭教育监督引导的缺位,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我要求不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养成,学习能力低下。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对未知的世界缺少好奇,作业不积极,不喜欢动脑,满足于现状。
以上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和适切的教育干预,将会从低级向高级演化,影响代际贫困者的性格、思维、价值观的养成,最终定格为代际贫困者的一种角色特质。
二、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下师德应对性行为策略
阻断代际贫困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手段,通过教育引领代际贫困者自觉发展内生力,从根本上阻断代际贫困亦是实现人才强国的重要工作。时代的使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师德建设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更要落实到行之有效的行动上来。
(一)重识并践行家校协同理念,点亮生命
2021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政策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教育进入新的阶段,每一位一线的教育者都应该学习新理念、适应教育新形势,明确新目标,遵守新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便是新时代教育一大改革措施,树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是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师德建设工作第一步。
立德树人是家校协同育人目标,应当警惕家庭教育的学校化、知识化,让家庭教育回归美好的生活。[5]在很多老師眼中,家校教育就是希望借助家庭的资源,利用家长的力量,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业上获得更大的进步。新时代家校协同育人更应该从人文情怀的角度,从素养发展的角度,以尊重儿童、服务儿童全面发展,服务幸福家庭构建为原则开展各项活动。
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应有新的内涵。立足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结合贫困家庭现状,家校协同教育的边界应有弹性改变。“家校共育”有两个基本边界,一是以时间为边界;一是以内容为边界。[6]时间边界倡导将家庭时间还给儿童,让其在自由自主的时间空间里自由创造,依靠原生态生长环境资源自由生长,学校或老师不要用各类作业无限占用孩子在家庭里的时间。内容边界指的是学校与家庭担负不同的学习领域职责,天赋挖掘培养、实践体验、兴趣学习等倾向于家庭教育场域;公共的通识知识学习、学科学习则倾向于学校教育场域。
面对代际贫困者,坚守这样的边界意识显然是不当的。教师需要将家校协同教育智慧融合,通过多元的融合方式,尽量对贫困家庭父母教育缺位进行及时补位,在特殊情况下扮演代际贫困者家长的角色,给予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积极班风建设,健康集体舆论传播,提升班级内部建设能力弥补代际贫困者家庭内部建设能力的空白,使其获得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为日后成为社会人打下厚厚的有机底色。
值得关注的是,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教育,不是要求老师在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之后额外的对代际贫困者施行特殊教育,而是充分利用日常教育教学资源,观照并设法满足代际贫困者的成长需求,促进其与其他儿童共进步共成长,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育的力量,将代际贫困者的家庭成长场域转移到学校教育领域中,避免其受家庭贫穷文化的洗礼,使其科学认识世界,认识生活,认识到人无限的创造力。
综上,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要适当模糊“边界”,充分利用一己资源、一班资源、一校资源,为代际贫困者健康成长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
(二)建立绿色沟通渠道,引领生命
无论什么样的家庭,父母教育都无法被完全替代。在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克服困难,努力联结贫困家庭,建立绿色沟通渠道,多角度、多平台、多层次地引领贫困家庭父母正确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了解新时代下教育新要求、学习新途径、亲子相处方式等,创设有利于代际贫困者成长所需要的理想家庭氛围,为其成长扫清障碍。
目前农村家校沟通联系还多是延续传统的发放成绩单、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形式单调而且缺乏时效性,沟通效率不高。[7]阻断代际贫困背景下家校沟通更具有特殊意义,最大的不同是以“点亮生命”为家校沟通目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其中“全过程教育”注重对教育过程的审视,从元认知角度出发,可以将有价值的教育过程当作再教育的资源,创造性利用这些资源,有效促进贫困家庭的幸福和谐指数值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关注代际贫困者在学校的学习状态,抓住其瞬间的闪光点,并将这些闪光点以图片或者文字的形式呈现给家长,用孩子积极的行为点亮家庭,点亮父母,使其感受到学校的关爱、社会的关爱,并通过父母对孩子积极的评价进一步巩固其积极的行为方式。长此以往,便可以逐步实现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问题行为意识将逐步消退。云南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认为“问题孩子”很少是真问题,大部分是他们遇到了问题却不能解决。因此创建多元的家校沟通渠道,帮助代际贫困者解决生活、学习上真真实实的问题,应该是阻断代际贫困常态化的教育行为。
(三)创造关键教育事件,改造生命
李希贵先生说,在任何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着一些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李镇西先生说,成长是一种自觉选择、自我培养和自由发展。[8]在代际贫困者自由发展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一些与其紧密关联的关键性事件,形成成长轨迹扭转点,使其错误思想得到及时纠正,实现生命的改造。如将其一次漂亮作业装饰后张贴于班级“光荣榜”,将其在家中独立生活的故事写成励志小文章发表于校刊,在生活困顿时真诚提供帮助等等,使其在关键事件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长的喜悦、温暖孤独的内心,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了解生命价值的真谛。
针对代际贫困者成长所创造的关键教育事件需遵循目的性、提升性、阶段性、教育性四大原则。目的性即从代际贫困者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核心问题,并根据问题性质,创造性利用集体和个体资源,设计关键性事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提升性指的是在整个事件的创建过程中,对代际贫困者要进行指导,利用事件过程施加适当教育,使其在知识储备、思想意识、道德认知、行为约束力等方面有所进步。阶段性指的是针对代际贫困者设计的关键教育事件需根据核心素养总要求,观照其家庭以及自身情况,设计有一定梯度的关键事件,努力实现其全面发展,激发兴趣,发展特长。教育性指的是所有关键性事件都必须符合教育规律,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并通过特殊个体影射到整个集体,在教育个体的基础上实现集体教育。
(四)放眼未来,优化生命
聚焦新时代中国,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期和改革发展攻坚期。[9]站在历史重要时期站口,教育者都必须牢记时代育人使命。习近平指出,当代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师德行为不能仅仅以脱贫為最终目标,不能仅仅以创造个体新生命为唯一宗旨,更要具有民族情怀,看向长远,使被教育的个体生命既有生命该有的可爱样貌,又有着难以磨灭的民族色彩,使生命在合格的基础上得到更深层次的优化。
新教育时代,在教学技能、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让代际贫困者顺利适应并更好创造未来的社会,新时代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集多方力量,挖掘多方资源,提升代际贫困者思想,进步其灵魂,使其成为人才强国积极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高丽.基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贫困代际传递研究[D].广西大学,2018:10.
[2]闫坤,孟艳.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9(06):74-88.
[3]吴娜,傅安国,黄希庭.贫困家庭心理资源对子女脱贫内生动力的影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1):221-228.
[4]肖殿荒,毕艳成,王姝力.中国农村家庭代际贫困传递及演化趋势[J].上海经济研究,2018(12):44-52.
[5]孙云晓.家校共育:家庭教育发展趋势之新之要[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01-22(010).
[6]张佩,张志丹.家校"共育"和"边界"[J].教育家,2019(20):46-47.
[7]王宁.家校合作:从被动到自觉[J].班主任,2021(02):5-8.
[8]李镇西.那些嵌入我灵魂的事件、人物和书籍[J].中小学管理,2015(01):34-36.
[9]秦苗苗.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20.
[10]习近平.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N].光明日报,2020-6-1,1.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