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财融合”的高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探究
2021-03-22李敬改
李敬改
在管理会计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业财融合”的专业能力是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而企业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企业获取优势资源、进行高质量经营的有效推进途径。从高职院校初级会计人才培养的第一道防线出发,为提高学生“业财融合”的专业能力,探讨了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的实施,从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供给和实践支撑等外部因素入手,结合提高专业素质的内在因素,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型社会人才。
一、“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
《2017年会计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由中国报业协会(国内外权威市场研究机构和研究报告服务机构)发布,该报告指出:“在行业监管趋严的形势下,未来会计界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会管理,会技术,能与时俱进。未来的会计行业将继续变革,高端会计行业的从业人数不到会计行业从业人数的1%。更多的会计专业人士仍需调整政策,不断学习技能,提高专业知识,实现更好的发展。”从调查结构来看,虽然商业和金融已经初步融合,但双方的实力、深度、广度和适应性仍远远不够。有必要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财会、技术、管理两方面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的领域,为社会输送初级会计人才,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当地企业接轨,将“产融结合”的职业能力教育纳入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为经济转型期培养高端会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坚实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掌握高职院校、企业、银行和学生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和“业财融合”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要求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能力培养过程进行了调查,包括工业企业、高校教师和专业毕业生。经调查发现:企业、高校教师和高职学生对高职会计专业“产融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反馈意见主要指出了以下问题。
(一)职业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中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遵循“理论为本、实践为本、技能为本”的原则。本课程以“基础会计”、“初级会计”和“中级会计”为主,以成本核算与实务、会计信息化、税收收入等知识模块为辅助,形成了专门的课程体系;而“产融一体化”相关技能的知识理论课程只有“管理会计实务”等相关知识模块,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在实际训练中,学生对工业和金融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同时,通过对大学教师和专业毕业生的调查,72.23%的大学教师和63.64%的专业毕业生认为应在专业课程中增加“企业内部控制”、“会计制度设计”、“企业业绩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加深学生对管理机制理论的理解,并为构建“产业-金融一体化”专业能力奠定理论基础。根据一项公司问卷,百分之七十一点七三的公司认为他们正在考虑采用智能财务管理等新技术。对管理会计而言,我们最需要的是能同时处理多项业务的专业人才。提高课程理论知识的比重,是企业的现实需求。
(二)缺乏关于实际职业技能操作条件的信息
建设应用平台以管理会计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环境,是“产业金融一体化”专业能力提升的实际操作条件。在复杂信息系统中,面对实时的财务数据和业务信息,可以合理地进行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分析,以达到信息化的目的。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产业金融一体化”只能是空谈。当前,高职会计教育在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更注重会计流程的信息化、课程的单一化、报税制的信息化,这就对通用财务软件的运行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管理会计专业在会计信息整合与预算决策方面,还没有专门的培训平台,缺乏实施信息化运作的条件。在这方面,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基本一致。這些调查对象中,45.45%,72.73%和72.73%的人认为需要提高“产融一体化”的专业能力,必须依托专业平台,在校内外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实践活动。
(三)在职业价值基础上加强职业素质能力建设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教育高职学生也应具有较高的职业价值,其中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遵纪守法以诚信为本。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以“育人之心”为主,兼顾社会公益,视野和格局宽广的专业人才队伍。企业招聘人员时,这些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也需要得到提高。目前会计学高职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职业发展与规划、军事与国防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环保知识教育、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素质教育模块,在会计学改革的背景下,这些模块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希望大家遵照执行。
(四)高职会计学教师转型缓慢,教法单一
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一直都是技能型教育,比例较高。为了提高“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实务”等单科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投入了更多的精力。《管理会计》课程的实际应用机会不多。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起步较晚,后备力量不足,课程研究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教学时间长,工作量大,教学方法相对简单。以个案讲解、作业安排为主;但由于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工作时间较长,其思想观念和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远低于财会一线人员。这样容易导致理论知识体系与实际能力需求脱节,也违背了“产业金融一体化”中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特点。
二、高职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专业应抓住时机,积极探索新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专业价值的优秀人才,实现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在信息平台上完成工作条件和任务,在创新人才培养渠道、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等方面体现出专业价值,满足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
(一) “业财融合”理论课程体系的完善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产融结合时代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与管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核心能力培养淡化全日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重视知识型综合素质的培养。减少标准口径专业课程的比重,增加通识类课程的比重。削弱通识教育课程,如逻辑学、政治学、外语、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系等。健全管理会计理论课程体系,以产融结合人才需求目标为导向,把握管理会计核心要素,开设管理会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等相关必修或选修课程,突出绩效工资管理、财务分析与决策等理论课程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能力建设的设计。
(二)更新思想理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
思想创新是一切改革创新的前提。大学应首先认识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对现状有所顾虑,积极改革与创新。产融一体化趋势下,对会计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会计准则原创性知识扩展到对行业政策和趋势、业务模式和价值链信息的关注。大学教育不能局限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的能力。在数据收集、处理和信息洞察方面,以及在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方面培养学生。高等学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从“核算型”会计人才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变。管理型会计师应是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洞察宏观形态与政策,熟悉国际惯例与规则,具备战略思维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美國管理会计协会曾指出,会计专业毕业生存在“能力危机”,即管理会计技能与能力不足问题。这是因为高校对财务会计问题重视不够。在传统会计采用手工记账的时代,技术的掌握是准确核算的基础,因此财务会计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是大学并没有培养出“账房先生”,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会计部分可以通过程序自动完成。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应从过去的会计与技术课程向注重专业判断、数据和信息深度挖掘利用的方向发展。高校会计专业要及时更新观念,顺应潮流,提前做好预见性工作,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三)注重“养心”,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
以终身学习能力、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家庭与国家的意识、对公益的关注、广阔的视野与模式构建素质能力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主要是金融类专业人才,“业财融合”能力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毕业生能否在未来事业上稳步发展,与他们的个人素质有密切关系。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学生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质,不仅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能力,掌握五大基本技能:创造、拓展、活动、延伸和实践,以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组织,办好学生会干部,完成公益事业,加入创业团队,走进街坊社区,倾听大师级人物的心声,掌握新技能,制定短期和长期计划,完成自我挑战。
(四)教师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重塑课堂活力
“业财融合”背景下的会计教育理念构建,要求教师要有管理观,要与会计理论、管理方法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管理信息实践的全过程,应由专业人员到社会科学人员全面掌握。会计学教师要重塑专业理念。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管理会计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能力,树立财务数据管理的理念;另一方面要进企业、进企业、进企业、学学观察与企业有关的外部财务生产过程数据和外部市场数据,跟踪数据流和信息流,把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结合教学手段,思考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化,回归课堂,注入新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问题。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灵活离线授课,解决了会计理论和业务内容难以融合的难题。
三、结语
在管理会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企业与财务的有机结合,“业财融合”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传统会计从财务会计到价值创造会计的重大创新。可见,高职会计教育体系必须完成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整合以会计为基础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和以信息分析为基础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适应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技能型会计人才。业财融合是企业维持和提升价值的基础。各高校也在探索如何培养能够运用现代金融工具进行事前判断、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管理会计,以积极应对产业转型。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