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工作实用性研究
2021-03-22蔡明婧
蔡明婧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一项全球性议题。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本文根据课程的实施开展总结出实用性的操作模式。
关键词:课程; 心理健康; 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65-002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必将扛起历史的伟大使命。心智成熟、乐观向上的青年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实用性研究,尤其是指导缺乏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心理学知识普及,正确识别和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全球化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机构最近几次心理健康调查,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心理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的学生约占50%左右[1]。心理健康所带来的危害或大或小,小至心情郁结,大至抑郁、伤害自己或他人。搜索“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词条:大学生自缢死亡、大学生跳楼自杀、大学生持刀行凶、大学生捅死陪读母亲……从伤害自己到伤害同学,再到伤害父母,鲜血淋漓的背后隐藏的是心理的扭曲。无独有偶,同样的恶性事件也在全球范围内上演。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一项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中诊断出患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比例上升,来自452所大学的超过4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大学健康评估调查,研究者观察了12种常见的心理问题诊断率从2009到2015年间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焦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的诊断率皆有上升。
其中,相较2009年,2015年美国大学生焦虑症和抑郁症诊断率分别从9%上升到15%和12%[2]。耶鲁大学的校长Peter Salovey在美国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刊登一篇文章称,在四年制大学中,有6%的在读本科生和4%的在读研究生表示,他们在过去的一年里“真的考虑过要自杀”。据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1100名本科生自杀。Peter Salovey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峻,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3]。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4]。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抑郁甚至自杀的现象日益突出,成为高校、家庭乃至社会的一种焦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一项全球性议题。
二、开展以课程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工作实用性研究的重要性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从历年发布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2018年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并作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纲要》提出了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规范课程设置,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和辅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因此,开展以课程为基础的心理健康工作实用性研究非常有必要。
三、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法与过程
为保证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程目标,确保教学质量,同时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提升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本课程主要提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完善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1.课程实施方法
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和展示活动、课后作业和分析以及期末考试,在本课程的最后一节课,将小组作业中的小组合影与上课精彩瞬间做成合集展示,并给学生们写一段励志的话。这个精心设计的小环节给课程带来了一些仪式感,也为老师和同学之间营造了一次良好的交流机会,让课程在轻松愉悦而温馨的氛围里圆满结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与爱。
2.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的授课过程主要分为八个部分展开授课,每个部分对应一个学习主题。以下将对各个部分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阐述。课题实施期间,针对课程的开展设计的专门的问卷调查,将不同主题的调查结果展示在每一次的课堂上,让同学们对自己班级同学的状态有清晰的了解,更好地定位自我,也学习同学们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第一部分:自我。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这四种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什么是自我意识;二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三是自我意识的完善。
第二部分:学习。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展示活动、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这两种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班级展示或专业展示;二是大学学习的特点和心理基础;三是讨论分享:我的学习资源;四是结合之前的目标专题,讲解生涯九宫格。课后布置了小组公益活动的作业。
第三部分:情绪。该部分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心理小测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认识情绪,介绍了我们有什么样的情绪体验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其中穿插了心理小测试“认识自我的情绪”和小组讨论“情绪日记”。二是调控情绪,主要从善待烦恼和学会情绪表达两个方面进行讲解,还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分析了同学们处理情绪的能力与方法,给予了情绪管理小贴士。
第四部分:沟通。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了小组讨论、课堂讲授、模拟实验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什么是沟通,带领大家开展了“我的沟通偏好”小组讨论活动,并向大家介绍了心理学中关于沟通的定义。二是通过折纸实验引出沟通的重要性;三是信息的四个维度——如何进行有效沟通。
第五部分:恋爱。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交往,介绍了什么是人际交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心理学效应。二是爱情,图文并茂用男女在爱情中的差异引出什么是爱,解释爱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理论;然后从“维持情感的能力”“认识彼此的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来讲解“爱的能力”,并用《龍门镖局》里面的一个片段作为案例加深同学们对爱的能力以及爱情的理解。最后“爱的调适”部分,介绍了恋爱的四个阶段、恋爱对成长的意义、失恋的心理调适。
第六部分:危机干预。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心理危机的一般常识:心理危机及其影响、心理危机的三个标准、青年期的心理危机。二是如何识别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出现的一些表现、了解心理危机程度的方法。三是遇到有心理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尤其是展示了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以及每一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自己或他人更好地度过危机,防止被危机压垮。
第七部分:生命教育。该部分的教学主题为:关爱生命、珍爱自己。主要采用了课堂讲授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由短片《人为什么活着?》引出生命的意义,用“80岁寿宴”联想的方式思考自身生命的意义;二是小组思考与讨论人生的意义;三是从感恩对于人生的意义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最后播放《再一次为你喝彩》,激励学生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挫折。最后送给同学们《结课小礼物》,由同学们的作业、合照、上课精彩瞬间等构成,配上欢乐的音乐和任课老师的寄语,用仪式感的方式结束课程。
第八部分:急救。该部分由学校安排急救医生为同学们讲解急救常识。一般安排在课程中间。
3.主要成效及经验
经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统一规划,任课老师的精心准备、助教辅助教学和学生参与。通过优化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发展中反思。
主要成效和经验如下:
一是课程系统性、规范性、专业性、生动性取得显著进步。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体规划讲授内容,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根据00后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设计实用性的课程,重新设计课件内容,课程系统性增强。从第一节的心理健康课程介绍,到自我认识,再到学习、大学生涯规划以及情绪、沟通、爱情心理的剖析,最后如何进行危机干预和思考生命意义,层层递进,由浅及深;从课堂理论教学到活动实践,使得理论与实际有效融合;从课堂思考到课后反思,以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的补充,让课上与课后相连接。其次,课程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心理课程的内容经过专门考虑,按照规范的、逻辑的、符合心理学的要求融合到课堂内容中,使得课堂进一步有序、规范。再者,专业性有所增强。授课老师参与了心理类线上线下培训并将培训知识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小组讨论、情景演练、课堂思考、心理测试等各种心理学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各种方法均按照规范的、逻辑的、符合心理学的要求融合到课堂内容中,使得课堂进一步有序、规范。最后,课堂的生动性更加重视。现在的心理学教育不再像以前单纯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枯燥模式。采取小组分组讨论、小组展示、案例演示等各种生动的方式,让课堂不再枯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用心去学、用心去思考,而不至于排斥该门课程。
二是老师的引领性进一步凸显,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作为引领者、启发者,真正地让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和相关活动增强学生对自我心理的挖掘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
三是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制作了授课PPT和筛选出效果较好的活动,编成操作手册,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参考。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前期教学效果显著,但是不能否认仍有许多不足,使得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需要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优化。
一是时间有限,课程内容多,授课老师一人讲授,难以细致入微,很多内容只能肤浅探讨,不能与学生深入讨论,对学生的不健康心理不能有效挖掘,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是课堂人数多,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效果不明显。因为课堂人数众多,座位固定,因此在教师构建情境和学生体验活动的开展受限,学生分享感悟讨论效果并没有预期高。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参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心理健康课程基本开设于大一时期,而大一新生基本上习惯于高中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因此对需要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不能适应。部分学生仍然较为拘束,不能全心参与课堂,不主动仍然是他们的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https://mp.weixin.qq.com/s/KYGNQKnd4UBKTXuX8wrXSg
[2]《美国心理问题大学生比例上升 更多人愿意寻求心理帮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008341189404270&wfr=spider&for=pc
[3]https://mp.weixin.qq.com/s/tXhzxDBptX5_w6XupNgY3Q
[4]《象牙塔里的煎熬: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退学现象增多》,http://news.163.com/2003w11/12384/2003w11_107000132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