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人永远年轻
2021-03-22吴学书
吴学书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去年8月我刚办理好退休手续,9月1日,组织上找我谈话,说乡村学校需要优秀骨干教师,希望我“退而不休”。面对组织的召唤,我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一般,立马打点行装,马不停蹄赶到学校。每天,我满怀激情,抖擞精神,雄赳赳气昂昂走进教室。因为我知道三尺讲台下,有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翘首以盼。我除教语文外,还教思想品德、音乐、书法等6门课程。许多人对我说:“你年纪这么大,带那么多课干啥?”我动情地说:“84岁的钟南山院士现在仍奋斗在一线,我还只有61岁,为什么不能站出来为山娃娃做点事?”愿将一生“钉”讲台,我为自己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而感到高兴。
屈指算来,我从事乡村教育已有45个年头。一路默默走来,一万多个日子与乡村孩子的相伴相守,让我深深爱上了这份平凡而又伟大的事业。回顾这45年的坚守与执著,我不禁感慨万千。
能与乡村教育结缘,还得从小时候的梦想说起。我的家乡地处鄂东大别山支脉的深山僻岭,这里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经济贫困。我从小就做着一个美丽的梦:长大后当一名教师,用知识把沉睡的山乡唤醒。1975年,高中毕业后,我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涯,走上了“传道授业解惑”之路,当上了乡村孩子们的“男妈妈”。
在一群衣服上打着补丁,说话“咿咿呀呀”的孩子面前,我开始了第一堂课。山村孩子头一回被“拘禁”在教室里,很不自在。不一会儿,这边喊一句,那边叫一声,一些恋母的孩子哭着找妈妈,调皮的趁机在教室里又打又闹、乱蹦乱跳、大闹“天宫”,搅得全班鸡犬不宁,弄得我头痛脑胀。真没想到当山村“孩子王”还这么不容易!我安慰自己,万事开头难,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孩子们会慢慢听从教导的。于是我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行为习惯教育开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梳头、洗脸、刷牙等。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终于改变了陋习。
最艰难的是智力教育,那时由于山民家贫,孩子营养不良,加上地方病严重,乡村孩子大多思维拙笨、心眼迟钝。我就潜心备课,因人制宜,创新教学方法,催生课堂精彩。孩子们渐渐学得轻松、愉快、有趣。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说来也怪,我竟与“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日清晨,山雀还未开喉,我就起床,早早地来到教室门口迎候山娃娃的到来;夜深了,放下备课本,还要精心照料寄宿的孩子们。一些亲朋好友对我说:“凭你的名声和对教育的贡献调到条件好的学校,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每逢此时,我总是说:“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在山区當老师,山村的孩子咋办?所以我要留下来!”为了信守诺言,期间我先后6次放弃招工提干的机会。别人发财我不眼红,别人升官我不心动,用坚守一辈子报效父老乡亲,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这辈子做乡村教师。就这样,我一直固执地蹲守在乡村三尺讲台的方寸天地里,任时光飞逝。
我深知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舞台也就有多大。也许是天道酬“情”吧,我任教的班级二十多次获全乡镇统考第一名。我的教学经验也得到上级的重视和推广。花香引蝶来,市教育部门2次在我任教的学校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我的经验、论文等也在各级报刊发表了近一千七百篇。让我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我居然被省教育厅免费送到北京参观游览,还兴致勃勃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在我看来,当一名教师,尤其是当一名乡村教师,是很荣幸的事,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一职业。常言道: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储备知识跟上时代,变“一桶(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水”为“长流水”,在学校里,我犹如饥渴的婴儿一头扎进了母亲的怀抱,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白天,在教室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晚上读书写作,就像一头饿牛扑进了青青草园,心无旁骛地吞食着知识硕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如鱼得水,就像上足了的发条,又好像身上着了火,总是激情澎湃。这种日子是多么令人魂牵梦绕呀,特别是当捧回学生的获奖证书时,我就像耕夫捧着沉甸甸的谷穗一样兴奋。
也许是受我的影响,我的学生中也有大学毕业后回来担任乡村教师的,这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
一生中追随着梦想永不止步,如今,我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让更多的山村孩子沐浴在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下。为此,我沿着梦想、追求,带着一颗童心,一份童真,守护着乡村的孩子们,用坚守默默践行着自己的教育梦,以实际行动为实现新的梦想奔走呼号、奋勇前行。现在,我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乡村这片沃土,让乡村孩子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儿子开玩笑地对我说:“爸爸,你现在是越活越年轻了。”是呀,相由心生,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童心不老,浑身充满朝气,精神面貌也就“焕然一新”。
择一事,终一生。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在这片我深爱的乡村教育热土上发挥余热,因为这份事业里,有融入我血液的责任与使命,值得为之坚守并奉献一生。
(作者系全国优秀教师。单位:武穴市余川镇中心学校 湖北黄冈 4354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