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商所发布花生期货合约及相关业务规则
2021-03-22
郑商所发布花生期货合约及相关业务规则
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花生期货自2021年2月1日起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1月25日,郑商所发布了花生期货合约及相关制度安排,明确了花生期货合约规则、交割制度等相关事项,自2021年2月1日起实施。
根据正式公布的花生期货合约,花生期货的交易代码为PK,交易单位5吨/手,最小变动价位2元/吨,最后交易日为合约交割月份的第10个交易日,最后交割日为合约交割月份的第13个交易日。首批上市交易的花生期货合约为PK2110、PK2111、PK2112、PK2201四个合约。上市当日花生期货合约涨跌停板幅度执行标准为±7%,交易保证金为8%。同时,根据《郑州商品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上市当日涨跌停板幅度为实际执行标准的两倍,即合约挂牌基准价的±14%。
据悉,首批花生期货车(船)板服务机构及厂库均位于河南、山东、河北3个花生生产大省,以主产区和集散地为核心区域,围绕花生油脂加工和粮油仓储、加工企业布局,不设置区域升贴水。两家指定质检机构均为现货行业权威质检机构,且临近主要交割区域。
此外,郑商所还对手续费、交易时间、交割业务、交割相关费用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安排。(赵宇恒)
“三农”贷款增速小幅回落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全年增加19.63万亿元,同比多增2.82万亿元。其中,普惠金融领域、绿色贷款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三农”贷款增速小幅回落。2020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贷款余额1427亿元。考虑已脱贫不脱政策的情况,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7881亿元。
2020年末,本外幣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2020年末,农村(县及县以下)贷款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3213亿元。农业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三季度末低0.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杨梦帆)
去年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3000亿元
记者获悉:商务部委托第三方大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3014.5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四季度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零售额945.7亿元,同比增长30.4%。实物类网络零售额1769.7亿元,同比增长48.0%,增速较2019年高出16.6个百分点;服务类网络零售额为1244.8亿元,同比增长4.1%。
实物类电商发挥主导作用。2020年,实物类网络零售额占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的比重为58.7%,较2019年提高8.7个百分点;药品器械、书籍音像网络零售额增长迅猛,同比分别增长192.5%、110.6%。服务类电商增长在四季度实现年内首次由负转正。2020年,在线餐饮网络零售额为505亿元,同比增长13.5%。
农产品电商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国家级贫困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 406.6亿元,同比增长43.5%,增速较2019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更多农民将线下农产品转向线上销售。
面对疫情冲击,农村电商成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好帮手,不少无法及时返工返学的农民工、大学生,利用电商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贫困县网商总数达306.5万家,较2019年增加36.6万家,增长13.7%。(罗珊珊)
我国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91个
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总体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391个,核准专用标志使用企业9479家,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6085件。
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宁夏枸杞……地理标志是保护特定地区产品的特性、声誉和其他特征的重要知识产权,对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推进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地理标志及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协同监管。与此同时,开展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大幅压缩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时间。
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保护地理标志产品6个,核准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052家,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商标765件。根据初步测算,2020年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直接产值总计6398.06亿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司长张志成说,将进一步强化地理标志保护,扩大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覆盖面,加大地理标志保护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高水平保护格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泉 袁全)
“无接触配送”国标发布实施
日前,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与美团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发起的《商品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为保障疫情防控时期无接触配送服务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操作规范。
据了解,无接触配送由美团外卖于2020年1月26日在全国率先推出。这项服务以企业内部标准化文件的形式逐步丰富和完善,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零风险”的疫情防控要求。在随后的两个月内,美团外卖在总结这项服务的要点基础上,迅速形成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并在全国的物流配送、电商行业铺开和推进。
《商品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是美团外卖的企业标准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基础上的升级版,标准共包含七部分,对无接触服务中的术语定义、服务要求、服务流程、异常情况处置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据悉,湖南省市场监管局、中国标准化协会服务贸易分会、北京市餐饮协会以及全国多地区标准化研究机构参与标准的起草。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达达集团、麦当劳、西贝、眉州东坡等多家单位提出了138条修改意见。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张丽君表示,这项国家标准不仅能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配送人员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也能在正常环境继续沿用,规范即时配送服务操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徐风)
联合国发布《2020年亚太区域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概述》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母婴和儿童膳食
近期,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儿基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题为《2020年亚太区域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概述:关注母婴与儿童膳食,促进改善营养》的报告。报告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亚太区域有19亿人无法负担健康膳食,而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经济冲击将可能危及亚太区域为改善膳食和营养所付出的努力。其中,儿童与母婴膳食的脆弱性尤为突出。报告建议,采取综合性方针和政策,推动粮食体系转型,提高贫困和最脆弱人群负担健康饮食的能力。
报告数据表明,2019年,亚太区域有超过3.5亿人食物不足,占全球食物不足人的近一半;据估计,约有 7450万名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3150万名儿童身體消瘦。虽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程度仍有待评估,但报告估计,5岁以下儿童中度或重度消瘦的流行率将增加14.3%,相当于新增670万名儿童,其中有57.6%生活在南亚。
报告指出,健康饮食的成本往往是热量充足但是营养价值不高食物的2倍至9倍。由于水果、蔬菜和奶制品价格上涨,亚太区域贫困人口几乎已无法保障健康膳食。女性和儿童对营养的需求更高,因此将面临更高成本。儿童的不健康饮食可能对其身体和认知发展产生永久性影响,改善母亲和五岁以下儿童饮食质量至关重要。
报告呼吁,在亚太区域推动粮食体系转型,增加供应并促进家庭获取营养、安全和可持续膳食。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采取综合性方针和政策,将食品、水和卫生、健康、社会保护和教育系统结合起来。具体措施包括:宣传营养的重要性,普及健康膳食知识;在家庭、学校和社区打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投资女童教育,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清洁水源、卫生设施,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国家应落实政策与计划,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将膳食作为重点纳入面向母亲与幼童的基本健康服务。政府应投资生鲜和街边市场,调动私营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法规管制食品特别是儿童食品的营销及售卖。(姚媛)
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农业农村部日前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春耕备耕工作视频会议。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打好春管春播第一仗,为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
唐仁健说,当前春管春播已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农时紧、任务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抓紧行动起来,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扎实推进春管春播各项工作。要构建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释放重农抓粮的积极政策信号,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压实地方责任和义务。坚持问题导向,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推,全力以赴、紧盯不放。要抓好田间管理,动员农民及早下田,适时开展肥水管理,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推动关键措施落实到田。要备足春耕生产物资,确保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及时到村到店到户。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强自然灾害防御和病虫害防控,狠抓关键防灾技术措施落实,保障药剂药械供给,做到有备无患。(乔金亮)
国产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具填补技术空白
近期,薯类联合收获机械技术获得突破,我国科学家自主创制成功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4UZL-1型,为解决薯类机械化联合收获难题、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创制的小型自走式薯类联合收获机4UZL-1型采用履带自走底盘,配套动力55千瓦,单垄收获,作业效率0.16—0.33公顷每小时,可一次完成挖掘、输送、去土、去残藤、清选、集薯等联合作业,填补了马铃薯、甘薯收获领域技术空白。
土豆、红薯、山药……这些深埋在土里的块茎,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一直靠人力挖掘收获或半人半机械采收的方式,费时费力。据团队首席胡志超研究员介绍,薯类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山药等。我国是薯类作物生产大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6亿亩,尤其是马铃薯、甘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薯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长期依靠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机械化联合收获几近空白,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作业成本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主要瓶颈。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资助下,绿色耕作与土下果实收获机械化创新团队根据产业急需,在前期研发基础上,以优质、高效、低损、多功用为主攻目标,重点攻克与优化了模块化、仿形镇压限深、低损耐磨挖掘、浮动防缠绕切草、低损薯土分离、弹性摘辊式薯秧分离、可调式三段提升输送、薯块顺畅交接、薯块多通道高效分选及高度自适应低损集薯等关键技术。
据了解,该机具可根据不同品种的马铃薯或甘薯,更换其相对应的专用部件来实现作物的收获,能较好地满足国内中小规模薯类生产收获需求。团队在山东德州、滕州和江苏淮安、南京等地开展的多工况田间收获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作业顺畅可靠、适应性强、收获质量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李丽颖)
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学清单发布
记者日前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许建初研究员和盛军教授团队合作,联合多国研究人员开展的全球野生食用蘑菇科学考证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了考证与循证分类系统,形成了目前最为全面的野生食用蘑菇科学清单。
“城乡居民对食用菌新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野生蘑菇食用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许建初介绍,由于蘑菇可食用性特征证据还不够完善,有的证据模棱两可,中毒事件屡见不鲜,迫切需要对安全性作科学考证。我国与英国、巴西、墨西哥、日本、韩国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系统收集了1849年至2020年4月期间,来自99个国家的蘑菇食用性大数据,包含2786个蘑菇物种的9783条记录;开发了新的循证分类系统,进行食用性分类考证,并最終确定了2189种可食用蘑菇,包括可安全食用类的2006种、需预处理食用类的183种,以及50种有毒类蘑菇;此外,把资料缺失或不完整食用证据的471种确定为食用性不确定类蘑菇。
研究着重探讨了全球食用蘑菇在属级分类单元的分布情况和安全可食用性,发现了尽管红菇属和鹅膏属记录可食用物种数量位列前茅,但仅占其所有物种数量的11%,而且两属包含多种致死型蘑菇种类,表明了此类蘑菇具有较低的安全食用性,应谨慎采食。同时,研究还发现木耳属和鸡枞属均未有食用性不确定和有毒的记录,且可食用物种占比均大于50%,表明了此类蘑菇具有较高的安全食用性。针对食用性和毒性冲突的蘑菇物种,研究成果强调需要利用更客观和科学的信息,建议未来蘑菇可食用性报道应明确提供其引证来源。
该研究重新梳理和系统考证了全球可食用野生蘑菇物种分类信息,展示了世界各地野生食用蘑菇资源分布及其传统采集利用知识体系,确立了亚洲在野生食用蘑菇领域的领头羊地位。相关成果已发表在知名国际期刊《食品科学与食品安全综述》上。(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