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以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为导向培养计算机类双创人才的探索
2021-03-22游磊肖小琼古沐松李春梅
游磊 肖小琼 古沐松 李春梅
摘要:学科竞赛是地方高校选拔与培养计算机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够为高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新思路。围绕如何利用学科竞赛为培养双创型人才创造发展条件,以及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推进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的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计算机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06-0169-02
1 前言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面向在校学生的科技竞技比赛。它以本科阶段教学内容为基础,紧跟时代前沿科技发展,通过竞赛形式考查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讨论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作用,例如,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具有双创精神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这也是地方高校选拔与培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契机。地方高校的职责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人才储备。就成都市而言,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市政府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生力军。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双创型人才对地方高校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减小地方高校与知名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差距;而另一方面如何正确利用学科竞赛完成对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为导向,分析了在目前学科竞赛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通过提高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率培养出更加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的解决办法,并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与培养双创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学科竞赛,轻视成果转化
学科竞赛成绩是大部分地方高校对二级学院和专业教师的量化考核指标之一。它涉及高校排名以及教职员工绩效考核。因此,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科竞赛,并会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尤其是知名度比较高的学科竞赛,例如,“互联网+”“挑战杯”等。有些学科竞赛甚至由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直接组织,由他们直接颁发证书。这些高含金量的比赛,参与者大都非常积极。因为一个好的比赛成绩,对学生而言有助于申请奖学金及提高考研录取率,对老师而言能够在评定工作绩效时起重要作用,对二级学院而言可以提高学校的考评分数。所以三方都比较重视学科竞赛成绩,但对于学科竞赛成果有效转化,却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措施,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科竞赛参与者只顾短期利益,没有长远规划。
2.2 学科竞赛成果与地方产业之间优势互补性有待提高
地方高校的职责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学科竞赛成果导向应该与地方产业紧密联系。学科竞赛成果有效转化能为地方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地方产业通过制定激励措施又可以促进和提升学科竞赛成果有效转化率,形成优势互补。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学科竞赛成果大量堆积闲置,并且许多成果与地方产业关联性不高。地方高校的学科竞赛导向与地方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互补性有待提高。
2.3 市场调研不足,企业参与意愿不强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必须市场化,企業是市场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企业参与到学科竞赛成果转化过程中,那么说明市场化就不够充分,转化成功率就不会很高。知名的学科竞赛大都由政府组织,具体细节大都依靠高校力量承办。因此市场化调研不足,企业参与度不高,参与意愿也不强。有些企业组织的学科竞赛导向过于功利化,例如规定竞赛参与者必须使用其指定品牌。这些企业将竞赛当作产品推广会,丝毫不关心成果转化问题。
2.4 缺乏学科竞赛及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复合型师资
学科竞赛团队的指导老师大都是专业教师,对于竞赛中的技术难题能够指导学生。但是这些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创业经历,因此很难在创业经历方面为团队提供指导。以计算机类专业教师为例,他们大都有深厚的技术开发背景,甚至有些在企业中担任项目经理。但是他们中具有创业经历的人数并不多。
2.5 大学生对双创人才培养存在误区
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多因为有学校配套的激励政策,例如荣誉称号、奖学金等,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致由此被激发,所以动力强劲,容易取得好成绩。但对于创新创业,学生和老师的意识淡薄,冲劲不足。在他们看来,学科竞赛完成后,重要的是申请相关专利并获得短期利益。至于这些成果专利是否能够市场化,甚至以此为契机进行双创探索。他们并不过多关心,也没有进一步推广尝试的意愿。
2.6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与双创接口通道不畅通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不仅仅申请专利本身,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专利必须和市场需求相结合。它们应该为创新创业提供发展条件。同时,成果转化应该引起企业的参与兴趣。目前地方高校在成果转化时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的导向并不是为培养双创型人才,成果方向也不一定是按照企业需求而定的。这就造成了许多“问题专利”和“垃圾专利”。由于信息不透明企业对地方高校的学科竞赛成果也知之甚少,虽然有创新创业孵化意愿,但是企业所知的项目中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并不多,能愿意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的项目就更少。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与双创接口通道不畅通导致双方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近几年,地方高校计算机类双创成功案例的稀缺就印证了这一点。
3 推进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与培养双创人才的措施
3.1 竞赛成果转化归入业绩考核范围
在顶层设计时,将学科竞赛成绩、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成果都纳入业绩考核范围。从源头开始到最后闭环形成一条完整的双创型人才培养链条。培养链的三个环节都是考核指标,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要围绕这三个环节展开工作。环环相扣,参与者从参加学科竞赛时就要考虑到创新创业的问题,而不应该是只为取得竞赛成绩,或申请一些与成果转化无关的专利。
3.2 大力扶持与地方产业关系紧密的学科竞赛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职责是结合区域未来发展要求构建城市人才储备,用以支撑地方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学科竞赛导向应与地方产业相关方向紧密联合。地方政府和地方高校在制定奖励政策时,就应该大力扶持与地方产业关系紧密的相关学科竞赛,并以实际行动促进成果转化。如果成果转化率较高,就会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创新创业过程中,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使地方产业和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双方带来发展机会。以成都市为例,电子信息产业是成都市的地方支柱产业,新工科背景下,相关政策就应该向与人工智能等相关联的计算机类学科竞赛倾斜。
3.3 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和双创过程
在通过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以促进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成果转化必须要得到企业的接受和认可才能真正落地。只有企业觉得这些成果满足需求,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才会投资进行创新创业孵化。当然,政府部门也能事先评估竞赛成果并进行前期孵化。为此應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和双创过程中。在学科竞赛初期就引入企业资源,从早期的立项到最后评审都要有企业人员参与。企业能够把市场中最为急需的技术项目融入学科竞争中,从竞赛中发现潜力团队并进行双创投资孵化。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从学科竞赛成果到市场化的良性闭环。
3.4 培养复合型师资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和培养双创型人才需要优秀的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与单纯指导学科竞赛的老师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技术背景,更重要的是有成果转化和双创的相关经验。这种复合型师资相对于单纯的学科竞赛指导老师而言,数量偏少。复合型指导老师的培养应该结合地方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将高校指导老师安排到企业创新团队中进行历练,同时将企业中成熟的双创团队经验介绍到高校中。复合型师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率,并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近年来,地方高校对复合型教师的培养愈加重视。以成都大学为例,对计算机类专业从学科竞赛到创新创业都积极引入企业资源,采用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并逐渐团队化的方式共同投入到学科竞赛和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用这种方式将高校教师由指导学科竞赛教师转为复合型教师。
3.5 加强大学生双创教育,弥补双创认知盲区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不足,如对建立创业型企业的相关股权分配制度、工商制度和融资策略等存有知识短板。大学生创业往往处于运作无序和情感管理企业的阶段。他们局限于学科竞赛,没有创业所匹配的相关知识储备,尤其对创业所面临的风险知之甚少。创业对于他们更像是在一时冲动下证明自己能力的仪式行为。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将创新与产业发展走向紧密联系在一起,闭门造车与脱离实际无异于空中楼阁,长此以往会给创业带来挫败,打击学生的双创积极性。
3.6 以地方产业为导向协同发展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与双创人才的培养
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高校没有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展开工作。申报成果时只是片面追求专利申报数量等,没有对成果是否适应地方产业发展进行有效评估。这种成果转化属于无效转化。学科竞赛成果转化率提高后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使地方高校培养的双创人才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深思学科竞赛立意和创新创业项目非常重要。只有以地方产业为导向,促进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以有效的成果转化带动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参与其中,形成成果转化、双创人才和地方产业支持的良性正反馈后,才会实现多赢局面。
4 结语
地方高校学科竞赛成果的有效转化是推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也是培养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科竞赛有效转化率不高,这会影响地方高校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失去了对地方产业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文在分析了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和双创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积极探索出一条以学科竞赛成果转化为契机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计算机类双创人才培养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宇萌,雷文武.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提升模式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3(5):119-122.
[2] 崔庆玉.推动大学生学科竞赛机制不断完善的有效措施[J].文教资料, 2014, 2014(28):132-133.
[3] 陈根,张勤芳,诸华军.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定位与范式转变[J].黑龙江高教,2018,2018(7):69-72.
[4] 冯士芹. 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 2012,12(3):139-141.
[5] 宋友德. 开放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2016(29):128-130.
【通联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