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梦想照进现实
2021-03-22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编者按:
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在茫茫滇西深度贫困山区,张桂梅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用瘦弱的身体扛起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
她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佳绩频出之时,校长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说:“我这一辈子的价值,我救了一代人。不管是多是少,毕竟她们后面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正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所说:“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穿破洞裤子的党代表
2007年是张桂梅人生起伏最大的一年。
这一年,她那创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梦想,在四处筹钱无门的困境下,似乎已无实现的可能。
无数困难挡道,这个要强的女人仍在苦苦追寻。
可命运有时很奇怪,也正是这一年,随着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带着希望飞往北京,创办女子高中的梦想又迎来转机。只是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转机的出现竟然是从一条破洞牛仔裤开始的。
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后,张桂梅心里满是兴奋和紧张。赴北京参会前,华坪县委、县政府考虑到她平时生活拮据、省吃俭用,特意拨了7000元钱供她购买正装使用。
眼看会期越来越近,张桂梅却丝毫没有买新衣服的打算。看着儿童之家简陋的办公环境,她想都没想,拿出这7000元给儿童之家买了一台电脑。
钱花完了,参会的正装没了着落,张桂梅觉得穿着自己那些旧衣服参会有些不妥,最终花了200元钱买了一件短款西装,搭着一条平时常穿的牛仔裤便入京了。
会议期间的一个早晨,张桂梅匆忙赶往会场,刚走到门口,一位女记者从后面拉住了她。
张桂梅以为对方要采访自己,眼看会议马上就要开始,她赶忙摇手拒绝。最重要的是,她其实并不擅长和媒体打交道。没想到对方压根就没提采访的事,只是走到她身旁压低声音对她说:“你摸摸你的裤子。”
张桂梅觉得很奇怪,伸手往后一摸,顿时羞得满脸通红。牛仔裤不知道什么时候破了两个洞,她那件200元买来的外套太短,没遮住。
这是张桂梅最喜欢穿的一条牛仔裤,无论是在福利院带孩子,还是到学生家中家访,张桂梅都会穿着它。
可这条耐磨的牛仔裤今天很不给面子,早不破晚不破,偏偏在这么重要的场合让自己出糗。
她趕紧央求女记者:“你千万不要报道出去,开完会我就去换一条。”
事实上,她只带了这一条裤子。
女记者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一脸严肃地告诉张桂梅:“不报道可以,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下午散会后到新闻中心找我。”
急着逃离尴尬场面的张桂梅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
散会后,张桂梅应约来到新闻中心找到这名女记者,并接受了采访。她和对方聊起了自己的儿童之家,聊教书的艰苦和乐趣,也聊到了自己那个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梦想。
这天,两人从傍晚聊到深夜,哭得稀里哗啦,边哭边聊,边聊边哭。
回到住处后,张桂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但此时的她根本没想到,一天后,她将因为一篇《“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火遍全国。
一夜之间,张桂梅成为全国媒体追逐的“明星”,后来几天,她的事迹陆续登上了各大媒体。随后,张桂梅还受邀参加了电视节目录制。在节目中,张桂梅每次讲起自己和孩子们的故事,总会忍不住哭出来。事后多年,她笑称自己曾哭遍北京城。
站在聚光灯下,华坪这个小小的县城开始被更多人关注,张桂梅的梦想正一点点飞出华坪的大山。
张桂梅从北京参会回来后,丽江市委和华坪县委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各拨款100万元,让张桂梅牵头筹建女子高中。这让她很兴奋,开始忙前忙后构建梦想的根基。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一所没有食堂、没有围墙,甚至连厕所都要向旁边中学借用的特殊学校。由于建筑用地紧张,唯一的一幢教学楼是在县民族中学的厕所用地上改建的。
虽然学校条件简陋,但此时的张桂梅已经很满足。她专门挑了个好日子,在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召集全体教师开会,启动新学期的筹备工作。
9月1日,100名来自华坪大山里的女孩穿着火红的校服,兴奋地跑进这个尘土飞扬的校园。
这一天,张桂梅激动得哭了。她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希望
2008年8月,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高建成,张桂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9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迎来了第一届学生。
然而,开门招生只是办学的第一步,伴随而来的是更多困难。“女高建成之初,学校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堂、没有围墙、没有宿舍、没有厕所,也没有保安。”女高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回忆说,为了学生安全,张桂梅顶着压力,带着女教师住进由教室改成的学生宿舍陪伴学生。男教师则在楼梯间用砖头和木板搭建起简易的床铺,全天24小时轮流值守。
对于办学之初的艰难,女高教师罗梦华同样记忆犹新。女高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块四周长满荒草的空地上,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那一年,我目睹了张桂梅老师四处奔波,改善办学条件的执着:也体会到她一心想帮助贫困孩子改变命运的良苦用心、为党培养接班人的迫切之心。”罗梦华说,这就是当年他坚持留下来的原因。
如果说面对艰苦的办学条件,一些教师还能坚持,接下来张桂梅近乎苛刻的要求,却让教师们纷纷离去。华坪女高首届招收学生100名,她们绝大多数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招生时没有设分数线门槛,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成绩始终提不上去。
一时间,质疑声、谩骂声纷纷涌向华坪女高和张桂梅,100名学生中竞有6名提出转学。
一些学生基础差得没法形容,有的学生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普通话也说不清楚,甚至很多课程要从小学或初中补起。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好不容易才让家长把学生送来给我们,我不管你们采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把所有学生都教出来,而且至少考进二本以上学校。”面对张桂梅下达的在当时看来不切实际的任务,教师们纷纷打起退堂鼓。就這样,全校17名教师就有9名离开了,只剩下8名教师。
“有的老师宁愿辞职,也不愿意留在学校端铁饭碗。”一名当年从女高辞职的教师说,“而且辞职的教师,大多还是来自农村,从小吃苦长大,如今又是上有老、下有小,若非迫不得已,谁愿意辞职?”
随着教师的纷纷离去,华坪女高的教学工作几乎陷入瘫痪。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了,县里计划将学生分流到其他高中继续就读,并承诺依旧费用全免。
心灰意冷的张桂梅整理资料,准备交接工作。在整理教师们的资料时,她眼前一亮:留下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党员!于是,张桂梅迫不及待地找来那6名党员教师,对他们说:“如果在战争年代,哪怕阵地上只剩1名党员,阵地都不会丢掉。而我们有6名党员,还把党交给我们的这块‘扶贫阵地丢了,你们痛不痛心?”
党员教师们沉默良久后说:“张老师,你说怎么办吧,我们跟着你干!”
“让我们从重温入党誓词开始,重新出发吧!”张桂梅回答。
张桂梅他们在二楼楼道的墙面上手绘了一面党旗,党员们面对党旗宣誓。还没有宣完誓,教师们已哭成一片。
后来,张桂梅又带着他们通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名篇,大家眼里泛着泪花,紧握右拳向党旗庄严承诺: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这件事给了张桂梅深深的启示:有党员,就要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学校党支部很快成立,从此女高有了“主心骨”,学校建设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种子
华坪女高的天空是蓝色的,树木是绿色的,教育是红色的。
课间操孩子们边跳边Ⅱ昌《红色娘子军连歌》《英雄赞歌》,吃饭的时候张桂梅用手机播放《大别山》。
2008年,华坪女高第一届学生入校第一天,学唱的便是《红米饭南瓜汤》。“现在学校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至少还能吃饱饭,比起红军长征时吃草根、吃皮带,不知要好多少倍。我们要弘扬井冈山精神,克服当前的困难。”第一届毕业生周云丽至今还记得张桂梅当时的叮嘱。
红色教育真能激励人吗?有人将信将疑。但只要去女高亲身感受,就知道红色教育为什么有效果。
“我要求我的孩子们首先做个好人,要让她们知道是非曲直,知道什么是美,真正懂得我们可以在这里安心读书是因为得到党和国家、全社会的关爱,要学会感恩、以爱传爱。只要懂得这些,孩子们自己就知道奋斗、知道刻苦读书。”如今,张桂梅已经看到效果。
听着周杰伦《双截棍》长大的教师,从刚开始唱《四渡赤水出奇兵》时张不开嘴,到自然而然把唱红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变化,是张桂梅言传身教带来的。如今,教师在办公室备课,如果谁不经意哼几句红歌,大家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哼起来。
考到南方医科大学的邓婕,刚进大学时,身边有同学常听到她一个人唱红歌,便对她投以异样的目光。他们并不知道,邓婕早已在高中生活中锤炼出自己的信仰。
受张桂梅影响,邓婕上大学没多久,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经常参加志愿服务,要用实际行动接受考验,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要做像张桂梅老师一样的共产党员。参加学校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演讲时,原本几分钟的演讲,邓婕足足讲了20分钟。故事里有张桂梅瘦削的身影和她坚持的红色教育,在场的老师和同学被深深地打动了,安静的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有的人眼睛湿润了,有的人泪流满面。
2020年,张桂梅听说城里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想起之前考出去的女孩们偶尔讲述在外有诸多的不适应:人际交往、英语口语,有的甚至不知道怎么吃汉堡……张桂梅觉得应加强她们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她请来老师,让课间操多了时髦的、用来配合红歌旋律的“鬼步舞”。一方面,“鬼步舞”节奏快,可以提精神;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以后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群体。
在女高,学生除了唱革命歌曲,还讲长征故事、看革命影视剧。十多年来,学校坚持每周“五个一”红色教育——党员每一天佩戴党员徽章上班、重温一次入党誓词、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合唱一支革命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并交流观后感,理想信念教育成为鲜明的女高特色。
一直以来,张桂梅坚持的是“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她看来,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很有必要,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她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希望这红色的火种变成星星之火、长成燎原之势。
“那名女党员,我一直记着她”
“她个子高、人瘦,脸白白净净的,每天都会把两条麻花辫梳理得很齐整。”50多年前,一名女党员曾经给幼年的张桂梅留下深刻印象。虽然张桂梅不知道她的单位、职务,甚至不知道她的姓名,但一幕幕往事早已刻在她脑海里,影响了她的一生。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农村。有一年,南方虽已到阳春三月,北方却仍春寒料峭,上小学的张桂梅像往常一样,放学后背着书包回家。走到村口,她远远地看到自家房前围了很多人,身材娇小的张桂梅挤到前面,发现自家的房子倒塌了!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和雨雪,她家的土坯房没有挺过早春的寒风,一阵大风过后,土墙完全坍塌,只剩下各个房间里的土炕孤零零地挺立着。
张桂梅悄悄地站在父亲背后,注视着站在倒塌房屋旁那群人的一举一动。“你不要担心,只管把家人安顿好就行。”站在父亲面前的一名年轻女干部说,“大家都赶快集中起来,我们一起把房子重新建好。”女干部动员现场的村民一起重新建房。
“我记得女干部的声音细细的、柔柔的,但很有力量。”张桂梅回忆说,那位女干部干净的着装和轻柔的语气,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张桂梅没有想到的是,除了现场指挥井然有序,那位女干部干起活儿来也毫不含糊。她跟村民们一起把倒塌土墙的土块碾碎,找来茅草,混合成土坯,再砌墙盖房……整个过程她全程参与,是施工现场唯一的一名女性。
在救灾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帮助下,张桂梅家的新房很快就建成了。在建房过程中,那位女干部跟众多男性一起,没日没夜地工作。张桂梅仔细打量起这位卖力干活儿的女干部:之前干干净净的麻花辫已经被她胡乱地绑在头顶,在泥水和汗水的混合之下,头发被弄得油腻不堪:白净的脸庞早已被大风刮裂,红通通的脸蛋裂开了细小的口子:衣服和鞋子沾满泥浆,就像是刚从泥泞里走出来的人。
当村里人看到女干部的样子,为其打来热水洗漱时,她对大家说:“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
儿时的张桂梅对于共产党员还没有概念,她询问父亲:“什么是共产党员?”父亲告诉她:“哪里有危险、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老百姓的人。”“那你是共产党员吗?”“爸爸还不够格。”
在张桂梅家的房子修建完成之后,张桂梅还见过那名女干部几次,每次都看到她扎着漂亮的麻花辫,穿着干净的衣服,斜挎着军用挎包。“那位女干部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张桂梅说,女干部在她心里播下的感党恩的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作为家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她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最美的歌声
在张桂梅的心里,很早便种下了红色的种子。如今,这粒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在华坪女高这片土地上愈发茂盛。
走进华坪女高大门,一股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尤其当学生们唱起红歌,嘹亮的歌声传到校园每个角落时,总会震撼人心。
在所有的红歌中,有一首是他们必唱的曲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老师唱,学生也唱。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首歌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女高建校初期,这首歌并不是师生的必唱曲目,直到一次家访后,受到触动的张桂梅才作了这样的硬性要求。
2013年的一个假期,张桂梅带着志愿者以及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里家访,走了一上午山路后,众人终于来到了学生家中。
这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家中没哈像样家具不说,土木房还四处漏风。家里两个女孩都在女高上学,通过读书让她们走出大山,成为一家人最大的希望。
听到外面有人说话,孩子的奶奶从屋里走了出来。她不会说汉语,便用傈傈族语言向孩子的父母询问情况。
“这是娃娃的校长,娃娃在她的学校里读书都是免费的,不用交钱呢。”孩子的母亲指着张桂梅告诉老人。
老人听完,上前紧紧拉住张桂梅的手,一个劲儿地说着话。
众人听不懂,孩子的母亲赶紧解释。原来,老人是想表示感谢。
“你不要谢我,我只是党派来的服务员。”看到老人情绪激动,张桂梅也为之动容。这次家访很顺利,在孩子家里,大家聊了很久。孩子的母亲说,这个贫穷的家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由于语言不通,孩子的奶奶一直坐在旁边,很少插话。看到众人起身准备离开,她突然走到前面拉住张桂梅,边说边比画。
“她是想给你们唱首歌。”听完孩子母亲的解释后,众人恍然大悟。
这天,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响彻山间。
大家刚开始以为老人是想唱傈傈族歌曲,没想到她竞用生涩的汉语唱了这首歌。
一行人深受感动,随行的学校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说,这是他听过的最美的歌声,也是他在后来的日子里遇到困难时不退缩的动力所在。张桂梅更是听得泪流满面,从艰苦生活中走出来,共产党在他们这代人心里的地位有多高、印迹有多深,她比在场的人更清楚。所以她此刻最能理解,为哈不会说汉语的老人却能用汉语唱出这首感人的歌。
这次家访后,华坪女高有了新规定:每次唱红歌,必唱此曲。
把工资卡交给财务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时,捐助方指定让身为教师的张桂梅兼任院长。福利院是县民政局下屬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县财政拨款、社会捐助以及张桂梅向各部门争取经费维持运转。福利院成立之初,张桂梅就把工资卡交给了财务人员。
孩子们生病打针抓药、隔三岔五改善伙食的费用都是从张桂梅的工资卡里支出,甚至孩子们到外面读书的费用,她也会交代财务人员从她的工资卡里支出。
2008年8月华坪女高成立之后,张桂梅的工资卡由福利院和女高财务共同使用,卡里有多少钱她甚至都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福利院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张桂梅说,卡里每月的工资比过去少了,是不是被女高财务取走了?
张桂梅就把女高财务负责人叫了过来。财务人员说:“张老师,你现在拿的是退休工资。”“没事没事,多发多用,少发就少用呗。”张桂梅安慰说。
在华坪,张桂梅对自己“抠门”是出了名的。她吃得很简单,用的、穿的也极为简朴。经常一个馒头就是一餐早饭,一碗面条就是她的午饭和晚饭。一部掉色严重、连按键上的数字符号都难以看清的老年手机,她一直舍不得换,直到前不久手机电池出了问题,跑遍整个县城都没有买到相应的手机电池,她这才换了一部便宜的智能手机。
张桂梅非常讨厌铺张浪费。2014年,刚到女高工作的财务人员小杨拿着一份打印好的财务报表请张桂梅签字。张桂梅一看报表存在不完整的地方,需要重新调整,于是对小杨说:“你看,你又浪费了好几张打印纸。”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福利院,她不允许孩子们浪费粮食,一个小孩曾经因为哭闹把一碗米饭全倒扣在地上,被张桂梅狠狠地打了屁股。如今,这个孩子已长大成人,还保持着饭粒掉在桌上捡起来吃的习惯。
张桂梅从来不舍得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可是对于别人却十分慷慨。她不止一次掏钱给困难群众治病、修路、建水库。每次去家访,看到学生家里困难,她就要出钱或送衣物。
自2014年到女高工作后,小杨就没见张桂梅领取过一分钱的绩效工资。原本该她拿的绩效工资,她都叫财务放到统一的“盘子”里平均分配给其他老师。她甚至把各级各部门给她的慰问金、劳模补助费等交给财务作为老师们的加班费等。
有人这样评价张桂梅:“张桂梅老师没有车子,往返福利院和女子高中都是乘坐4元钱的‘摩的。可是她又十分富有,为孩子、为教育,捧出一颗赤诚之心。”
小县城的温暖
“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是你们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决心用第二次生命来报答这片热土,来报答父老乡亲们!”张桂梅的笔记本里,有这样一行文字。
如果不是一次突然的变故,张桂梅的生活或许不会与“华坪”“女高”等字眼有任何交集。
张桂梅18岁离开东北老家到云南支边,后随丈夫一起到大理市喜洲镇一中任教。喜洲是张桂梅丈夫的老家,在那里,身边有最心爱的人,有衣食无忧的日子,张桂梅曾以为这就是她一生的归宿。
然而,不幸突然降临。1996年,丈夫患上胃癌,这如同给了张桂梅当头一棒。她倾尽所有,最终也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原本温馨的生活就这样随着丈夫的离世而结束。送走丈夫后,她坚持走上讲台。可是,她始终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无法静下心来上课。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的欢笑声,大家都小心翼翼回答她的问题。学生的压抑让她心里感到绞痛,同事的同情让她感到自卑……张桂梅萌生了申请调离大理的想法。
调动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桂梅联系了好几个地方,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调成,后来是华坪这座小小的县城接纳了她。“其实一开始,我来到华坪仅仅是一种逃避,我已无欲无求,只想在这里了此残生。”张桂梅说。
绝望中,张桂梅被这里的父老乡亲和学生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感染:“有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学生学习,连每月一次放假也不让孩子回去;有的学生因为没钱,头一天晚上把米放到热水瓶里作第二天早餐……”在他们的影响下,张桂梅渐渐走出了悲痛。
正当她想安心在这个西北小县城教书育人时,命运再一次与她开起了玩笑。1997年4月,张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里的器官全部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由于之前给丈夫治病几乎花光了积蓄,张桂梅再拿不出钱治病了。
“这次可能活不长了。”从医院到学校不太远的一段路程,张桂梅走了很长时间,一路上她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徘徊。
“张老师,你不用怕,尽管去治疗,还有我们呢!”回到学校,同事的支持和鼓励,让张桂梅感动不已。后来,华坪县领导知道这件事后,专门来看望张桂梅,并安慰她说:“张老师,你别害怕,你别看我们华坪县穷,我们一定能救活你的!”那一刻,张桂梅哭了。
没过多久,华坪县召开妇女代表大会,组委会专门邀请张桂梅给代表们作报告。作完报告,张桂梅从台上走下来入座后,代表们依次走向主席台,往捐款箱内捐款。台下的张桂梅看到这一幕,心里万分着急,她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带。“这可如何是好呀?”张桂梅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问身边的代表,“代表们这是在干嘛?”“张老师,你还不知道Ⅱ马?大家在为你捐款治病呢!”旁边的代表说道。
一生中能让张桂梅记忆犹新的场面并不多,但是代表们为她捐款的场面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有人借钱捐款,有人把给孩子买衣服的钱捐了,还有一名从大山深处出来开会的女代表甚至把原本留着回去坐车的仅有的5元钱都捐了,自己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家。
“山村姐妹送来的一张张面额为5元、10元、20元的捐款,让我感到温暖,她们给我的生命注入了一股巨大的暖流,重新点燃了我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张桂梅说,“我不但没有为这个小县城作过一点点贡献,还给它带来这么多麻烦。他们把我救活了,我活着要干什么?我就想为这个县城做点事。”
创造公平
20世纪90年代末,40多岁的张桂梅有了一个近乎“疯狂”的梦想——办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那时,张桂梅还是华坪县民族中学的优秀教师,义务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她发现,教室里总有女学生读着读着就“消失”了。
张桂梅尋到其中一个女孩家,发现这个家里的两个男孩分别在上小学和初中,而上高三的女儿却不得不留在家里干活。“她是女孩嘛!”女孩的妈妈说得理所当然。
此外,还有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不让家里的女孩去上学的家长。比如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要准备嫁人了;还有个女孩,为了补贴家用,爬树摘攀枝花去卖,不慎从树上掉下来摔死了。
张桂梅想不通,一个女孩的未来,怎么能被如此简单粗暴地断送!她不甘心,一家一家找过去,有个女生真被张桂梅给找回来了,那是她们班的团支部书记,因为家里穷,父母只供哥哥读书。从学校到她家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张桂梅去了两次,在保证自己负责她生活费的前提下,才把她领回来继续上学,并让她住在儿童之家。
但女学生依然在“消失”,张桂梅一次次站在大山深处举目四望,通往山外的道路,仿若登天之梯。
既然生命并不公平,张桂梅决定自己创造公平。
她要办一所能让所有山区女孩都免费读书的中学,通过教育提高山区妇女文化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哪怕为此把命搭上,她也在所不惜。
为了这个“偏执”的梦想,张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开始四处奔走筹款。从2002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到昆明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荣誉复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被骂骗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甚至错过了与哥哥的最后一面……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建成。这是一所没有录取分数线的学校,只要初中毕业、只要愿意读高中、只要是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学校都无条件接收,免费就读。
当年9月1日,100名来自周边地区的女孩成为女高首批学生。学校建成,张桂梅松了口气,她的想法很简单:学生有书读,就会好好地读,老师有这么个岗位也就会好好地教。现在找个工作还是不容易,高中全免费更不容易啊。
可没想到的是,由于基础建设落后,软硬件设施不到位,加之条件艰苦,不到一个月,老师陆续走了,学生也相继走了6个。
张桂梅傻眼了,她去这6个学生家,想劝回她们,学生父母见她来了,哭成一片。经过努力,最终她劝回了两个学生。
张桂梅从学生家里沉默地走了出来,自打算办学以来,她经历过各种危险,也遭遇过各种质疑,但没有一次让她像现在这样绝望。
到底哪错了?学校不要钱,大家也还是不读,宁愿守着贫穷破旧的小屋。我们怎么了?缺了什么?这些问题压得她喘不过气,但也让她渐渐明白,“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贫困,还有精神贫困,必须帮他们找回支撑精神的信仰”。
张桂梅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引入长征、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元素,宣传江姐、赵一曼、焦裕禄等人的光辉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舍命为的是我们,我们又该怎么做?
刚开始,张桂梅带领党员教师唱革命经典歌曲,老师们觉得尴尬可笑;领着学生背红色经典,学生们说这跟高考没有关系,别浪费我们的时间。
张桂梅性格的组成成分里大概有钢铁和岩石,不然不能解释她为什么这样刚硬执拗。她从不退却,也从不矫饰。她说的话也许并不漂亮,然而她用行动发出声音时,比任何语言都更振聋发聩。她不顾一切坚持带大家又唱、又背。一个月后,没有老师再离开。三个月后,辞职的老师又要求回来,学生也没有再“消失”。
三年后,学生中有96人坚持到参加高考,而且全部考上大学。自2008年首届学生毕业以来,华坪女高的高考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一本上线率从4%升至44%。
最初,是张桂梅从这个世界的“隐秘角落”,把“消失”的女孩们一个个找回来。但最后,她却希望她们永远“消失”在她的生命里。
“毕业了就不要再进校门,我不要你们觉得欠我什么,欠学校什么。不准搞同学会,教师节不准回来看我。我是在代表党培养接班人,你们该感谢的是党,是祖国。所以你们眼光要放远点,为国家作贡献去。”放下这些话,张桂梅决绝地转过身。但环顾空荡荡的教室,她忽然感到抬不起脚来,时光如潮水般倒退,到处是穿着红色校服喊着“妈妈”的影子,压得她寸步难行。
如今,女高的学生有的进入重点大学,有的走进科研殿堂,有的回到大山里当教师、医生,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奋斗。外界的灯光与喧哗一并朝张桂梅奔涌而来,台下欢呼的面孔换了一批又一批。岁月悠悠,山高水长,她要的公平就是让弱者获得机会,保有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尊严。虽然来得迟了些,但终归是来了。
不开家长会的学校
对于中小学生的家长而言,开家长会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华坪女高不一样,从建校初期,张桂梅就给学校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开家长会。
难道是学校不重视“家校共育”?并非如此。是张桂梅太了解家长们的处境了。女高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贫困山区,她们的家距离学校路途遥远,如果要家长来学校开一次家长会,少则需要一两天,多则三四天,费时费力不说,还会给她们本就贫困的家庭增添路费、食宿费等开支。
怎么解决家长会的问题?张桂梅想出了最简单的一招,以上门家访代替家长会。
家访之路往往充满艰险。担心途中出意外,张桂梅舍不得让老师们都参与,多数时候她都是带着先后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马海、张晓峰等一同前行。因担心家访会给学生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烦扰,每次家访他们都不提前通知家长,并且自备干粮,不在学生家里吃。
有一年,大年初二,张桂梅带着张晓峰前往宁莨、永胜等地的学生家中家访。接连跑了好几天,当只剩下最后一家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
令大家始料未及的是,最后一名学生家偏僻得超乎想象。车开了半天,一路上见不到一户人家,连个问路的人都找不到。
就在大家都以为迷路了,车子无法往前开,想掉头回去的时候,终于碰到了一位放羊的老乡。
“在那边。先翻过两个山头,再过一条河,就到了。”老乡指着远处告诉张桂梅一行,“前面车就开不进去了,大约步行两个小时就能到。”
“步行两个小时!”张晓峰心里一惊,一看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考虑到张桂梅的身体状况,加上路难走、时间长,而且时间晚了,他建议还是不要去了。
没想到张桂梅什么都没说,拉开车门下车,径自朝着老乡手指的方向走去。见状,大家只得赶紧跟上。
大家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走了很久。过河的时候,到处都是石头,非常难走。看着本来就行动不便的张桂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张晓峰主动要求背她,但张桂梅还是坚持自己走。没想到,快要跨过河时,意外发生了:张桂梅一脚踩在一块有点滑的石头上,没站稳摔了一跤。
大家吓坏了,被扶起来后,张桂梅却安慰大家:“没事、没事,继续走。”在张桂梅的坚持下,家访顺利完成,当天一行人返回并在县城住了一晚。
次日,张晓峰发现张桂梅有点不对劲,不时捂着肋部,还咳嗽。可提出带她去医院看看时,张桂梅却一个劲兒地摆手:“不要紧,老毛病了。”她坚持一定要把永胜县几名学生家走访完。
第三天,家访终于完成。看着脸色越来越差、不停咳嗽的张桂梅,大家愈发担忧,强行送她去医院做了检查。
看到检查结果,随行人员忍不住都哭了。原来,那一摔,把张桂梅第七、第八根肋骨摔裂了,还因此导致肺部感染。两天来,她硬是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完成了原先定好的家访计划。
虽然学校从不召开家长会,但自女高创办13年来,张桂梅自掏腰包,利用节假日及寒暑假进行家访,几乎走遍了丽江山区。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她家访的行程达11万多公里,走访山区家庭1300多户。
是什么让张桂梅坚持走进大山,把家长会挨个开在大山的各个角落?
“我没有存款,没有房子,也没有家庭,但我有一颗火热的心。我的心里有党、有国家、有人民、有学校、有千千万万的孩子。我把光明带进了大山,孩子们有了光明,就有了前程,有了幸福,这样我就什么都有了。”张桂梅如是说。
这个“第一”很难
学生基础差、教师经验不足、设施简陋、社会评价不高……2008年,当这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出现在华坪县时,很多人并不看好它的未来。如今,华坪女高已经走过13个年头,每当有人提及这所高考综合上线率100%、稳居丽江市第一名的全省知名高中,都会竖起大拇指,为女高点赞,为女高校长张桂梅点赞。
是什么力量让女高战胜困难,创造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教学奇迹?在女高教职工心中,“坚持”是个分量很重的词。
建校初期,学校的招生非常困难。学校只能一再降低录取分数线,前几届的录取分数线一度比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低100多分,这导致女高录取的学生基础很差。加上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山区贫困家庭,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要从生活常识和日常习惯教起。除了生源较差,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时,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食堂、厕所都要跟邻校共用,教师和学生们都只能睡在由教室改造成的宿舍大通铺里,有不少教师辞职离开,好几个学生提出转学或退学。
一度面临瘫痪的教学工作让张桂梅心里没底:女高是否能够办下去?学校各方面条件需要全方位提升,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思前想后,张桂梅认为,抓好教学质量、让女高学子通过高考走出大山,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她尝试引进外面的优秀师资来学校讲授示范课或代课。她努力把女高的教师送到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高中去进修深造,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不甚明显。她曾借鉴其他重点高中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女高学生充分的分组讨论时间,课下给她们较长的自学和体息时间,但她发现,这样的方式完全不适合,结果是让学生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实在没办法,我们只能打时间战,苦自己了!”通过组织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等一系列活动,张桂梅将党员教师凝聚在了一起,并要求他们身体力行,加班加点备课教学。遇到难以攻克的教学难关,大家就利用休息时间一起讨论、学习,坚决不留一个教学死角;学生基础差、起点低,教师就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学生学会、弄懂为止。在党员教师的引领下,找不到其他好办法的女高教职工和学生就这样苦熬了3年,直到第一届学生顺利毕业。
张桂梅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她看到全年级96个应届毕业生中有69人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时,她意外又激动地说:“她们这就考上大学了?我们取得了丽江全市第一名的成绩?”成绩发布的当晚,全校教师的庆功宴变成一场哭声此起彼伏的宣泄宴。他们实在太难了,除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这个坚定信念,他们处处不如其他高中,但他们依然靠着富足的精神生活,战胜了贫苦的物质条件,并找到女高可以抗衡乃至超越其他高中的学习方法——吃苦。
女高在高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令曾质疑女高的人刮目相看。女高逐渐在丽江地区有了名气,符合入学条件的初中毕业生也会按成绩高低来依分数线录取。当年送孩子来女高读书的家长,都仅仅是因为“没钱”,而今天来女高读书成为很多家长的骄傲。曾经学校只有兼具教学和住宿功能的一栋教学楼,如今已经变成两栋教学楼、两栋学生宿舍和一栋教师宿舍,操场、食堂等一应俱全。
13年的发展,女高已经从当年的“小散弱”阔步迈向“高大上”,但在张桂梅心中,那个要让女高学子考上清华、北大的愿望至今依然没有实现。在张桂梅看来,这与顶尖学生较少和教职工教育教学水平需要提升关系巨大。为此,从2020年9月开始,她要求全校教师在星期三到星期六不上课的时间内,反复研究各地区的高考真题。张桂梅觉得,通过不懈努力,女高学子终有一天会有学生考取到清华、北大。
“七喊”校长
见过张桂梅的人都知道,她随身有“三宝”——手电筒、手机、小喇叭。其中,最让女高学生印象深刻甚至“闻风丧胆”的就是她的小喇叭。
“姑娘们,起床读书了。快点!要迟到了!”天刚蒙蒙亮,张桂梅已经来到华坪女高教学楼靠近女生宿舍的拐角处,举起小喇叭,用与她瘦小身躯不符的洪亮声音“吼”起来。渐渐地,朦胧的夜色中,响起了用水声、开门声,操场上Ⅱ巴嗒吧嗒的跑步声,最终又分散消失在各个教室。清晨5点50分,教室里已坐满身穿红色校服的学生,朗朗读书声渐渐响彻校园。
课间时间,她拿着小喇叭在操场上喊:“跑步了,快点快点!”每周一次的宣誓,也是通过小喇叭和师生们共同完成的。
“吃饭别说话,闭嘴!”张桂梅一声呵斥,食堂里勺子和饭缸碰撞的声音频率更快了。午饭时间只有10分钟,有的学生就站在水池边吃,吃完转身把碗洗了还能余出两分钟。
午睡时间一过,宿舍三楼又响起催促的声音:“再给你们1分钟时间,跑不到我关门了。”说完还提出要求:“跑步的姿态好看点”。
晚上11时以后,学生睡觉之前,小喇叭最后一次响起:“还有5分钟关灯,准备上床了!”
从早到晚,小喇叭声一直回响在校园里,贯穿着女高生活的一天。“喊起床”“喊早读”“喊宣誓”“喊唱歌”“喊吃饭”“喊午休”“喊晚安”,“七喊”校長成了张桂梅的又一个名号。
在小喇叭的催促声中,女高的学生们在校园里的学习生活总是在跑:跑着进教室、跑着去食堂、跑着集合做操、跑着回宿舍。齐耳的短发随风飞扬,时间也跟着飞快地奔跑起来,生怕遗落一分一秒在什么角落。
在女高,学习基础差的孩子要拿到高等教育的入场券,只能加倍努力。
“没儿没女的人,才这么逼学生。”难听的话有时也会传进张桂梅耳朵里,但她并不在意。
渐渐地,学生们适应了这种速度,勤奋点燃智慧的火焰。小喇叭的声音变得亲切可爱,学生们一天听不到小喇叭声,就觉得像缺少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2020年6月29日下午,张桂梅在昆明参加“云岭楷模”专场发布会,被授予“云岭楷模”荣誉称号。从昆明到华坪300多公里,汽车要开六七个小时,所有人都以为她会在昆明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华坪。谁知,当天深夜,张桂梅的小喇叭又准时在女高响起。
张桂梅希望学生们知道,她一直守护在她们身边,一直和她们在一起。
“强势”校长
有人说,张桂梅是个“强势”的人,这是她的性格里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是因为这种“强势”,这个身材弱小的女人以及她所创办的华坪女高才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成为当地教育的奇迹。
在建校之初,张桂梅“强势”的性格一度让学校老师们不理解,可每次当她讲出自己的理由后,又总能让老师们心服口服。
2009年底,随着党委、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华坪女高二期工程几栋新楼拔地而起,这所曾经只有一座孤楼的学校,终于有了校园的模样。但与附近几所设施完备、绿树成荫的高中相比,这所特别的学校要真正走上正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校舍的不断扩大,给张桂梅和学校教师带来了忙不完的事,也带来了观念上的冲突。
新校舍建成,张桂梅很高兴。为了让学校更加漂亮,她让人买来颜料,安排时任办公室主任马海和美术教师张晓峰将学校每一面墙进行美化,写上标语,画上图案,并给两位老师提了一个要求:不留死角。
马海和张晓峰怎么也没想到,张桂梅口中的“不留死角”竟然包括了食堂背后那段外人根本看不见的挡墙。
本就因为其他事情忙得不可开交的两人心里有些不乐意,虽未明说,却很快默契地统一了认识:在看不见的地方花那么多工夫,纯属白费劲。随后,工作进度也就慢了下来。
一段时间过去,眼看着墙绘工作进展缓慢,急性子的张桂梅上了火。一天,她把马海等人叫到一起,下达了死命令,工作必须按要求加速完成,还有如下要求:不能留死角,女高的每一面墙都要会“说话”,每一面墙都要有教育意义:女孩子生活学习的学校更要充分展现美。
张桂梅理解的“美”让两个负责美化的老师无话反驳,只得赶紧加快工作进度。很快,华坪女高所有墙面被画上了画,食堂后面的挡墙上也写上了李清照的诗词,整个校园面貌一新。
张桂梅虽然看上去瘦弱,但在不少老师眼中,她身体里蕴藏的能量却无比强大,这让男老师们都自叹不如。
有一次,学校要在后山立一根电线杆,张桂梅觉得这是小事一桩,计划让学校的男老师全员出动,自己动手完成这项工作。
这想法一提出,立马遭到了大家的反对:电线杆太重,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造成老师受伤就得不偿失了,更何况,从外面请人来立也花不了几个钱。
马海也觉得不妥:“一群不懂相关技术的人怎么干得了这活儿?”于是,劝张桂梅请校外专业人员来干这事。
可张桂梅铁了心,一句话怼了回去:“别人能做的事,为啥我们自己不能做?”她认为,大家都是从艰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在学校目前这个阶段做事亲力亲为,更能体验创业的艰辛,今后也会更加珍惜这份事业。
看到校长这个态度,男老师们只好上山干活。
花了一个下午,直到电线杆有惊无险地立在学校旁边,馬海才松了一口气。事后,男老师们也发现,只要想做,这事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建校初期,张桂梅与老师们最大的观念冲突来自对女孩子性格的培养。在华坪女高,无论是做操还是大扫除,从教学楼上下来的女生始终保持着跑步姿势,下课铃声一响,穿着火红色校服的孩子们便如洪水般涌向操场。
在张桂梅的办学理念中,山区的孩子学习基础薄弱,要想成功必须比其他人更努力,付出更多的汗水。
这种理念贯穿于女高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
马海仍记得,建校初期,女高的孩子们每天都要打扫卫生,在擦洗二楼以上教室的外窗玻璃时,需要爬到窗户外面才够得着。这让马海和其他老师们有些担心,如果不小心一脚踩空掉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马海便对张桂梅说:“这事能否让老师们来干?女孩子干这事终归不安全。”
没想到张桂梅一口否掉了这一提议:“男孩能做的,女孩为啥不能做?只要做好防护,就没问题。”马海知道张桂梅的性格,便不再争论,此事也就作罢。
不过,等到学期考试临近,担忧孩子们学习的张桂梅又做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老师负责学校卫生,除正常值日清扫外,孩子们只管安心读书。“学生读书,老师扫地”的传统延续下来,如今成为华坪女高的一大风景。
面对病魔
因工作关系,华坪县融媒体中心新闻主播刘忠伟与张桂梅交往频繁。有一个场景让刘忠伟记忆深刻。他去女高办事,遇到张桂梅,问起她的身体状况,张桂梅有气无力地说:“不行了,身体不好,精神也不行了。”刚说完她抬头看见不远处有几个学生走路有些慢,一下就跳起来:“你们几个!干什么呢?”声音洪亮,劲头很足,仿佛忘记了刚刚才说过自己很虚弱。
刘忠伟说,这就是真实的张桂梅。独处时,她是个疾病缠身的老太太,照顾好自己都成问题。但面对她的姑娘们,她却像一个松开的弹簧,—下就蹦起来,仿佛用生命凝聚起的一点点力量,就为了这一次次“蹦跳”。
早在1997年4月,张桂梅就被查出患有子宫肌瘤,瘤体已经像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但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她偷偷把检验结果揣进怀里,继续坚持站在讲台上。那段时间,丈夫才病逝不久,积蓄已经没有了,心理上的创伤还未抚平,身体又遭受这样的打击。从医院回到宿舍的那个晚上,张桂梅想着发生的这一切,哭一会儿,站一会儿,一夜未眠。
没有多余的钱治病,只能瞒着同事和学生,靠止痛片来缓解痛苦。后来,县领导得知这一情况,组织妇女代表为张桂梅捐款,让她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
直到当年7月,把4个班的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张桂梅才住进医院接受手术。医生从她体内取出重达两千多克的肿瘤时,眼泛泪花。他们无法想象,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样一副赢弱的身躯熬到现在:腹腔的器官全都被瘤体挤压移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
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一定要静养6个月以上。可仅24天后,张桂梅又回到了讲台上……
2008年8月,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成。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张桂梅拖着病体,每个假期都坚持到学生家进行家访。那时许多村寨还没有完全通公路,张桂梅和同事们只能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冒险步行。有时候,走访一家就要走好几个小时山路,严重的类风湿、骨质疏松、肺病和过度劳累导致张桂梅全身上下酸痛,其间因旧病复发,好几次晕倒在路上。
长年累月的操劳,使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下楼梯都要抓着扶手一点点往下挪,害怕稍微用力碰到胳膊上的各种包块骨刺。病痛已经让她无法继续站在讲台上授课,即便如此,只要一出院,她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熟悉的校园。每天早晨5时准时起床,摁亮楼道里的灯,提着喇叭喊学生们晨读,晚上12时检查完所有教室后才休息。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张桂梅说:“每次身体疼得厉害的时候就想着不干了,但又想着再坚持一下吧,坚持坚持就把这届坚持出去了,坚持坚持又把那届坚持出去了,再坚持坚持就把她们坚持长大了。”
“超人”的另一面
在华坪女高学生眼中,她是严厉冷酷的张校长:在儿童之家孩子们眼中,她是无所不能的张妈妈。多年来的坚守,让领导同事深受张桂梅的鼓舞,她的感人事迹让陌生人都为之动容。在外人眼中,张桂梅似乎永远是那个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的女强人,但她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她看似坚强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也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因身患多种疾病,张桂梅每天要吃大量的药。有一段时间,医生给张桂梅开了一服味道很苦的中药,每次吃药,她都要反复做好几次心理斗争。吃,这个味道实在太苦:不吃,自己的病症又难以得到有效治疗。思前想后,张桂梅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果汁就着中药一起喝,喝一大口中药赶紧喝一口果汁,再喝中药……那段时间里,张桂梅的药箱旁经常摆放着果汁。尽管每次有医生或者友人来看她时都会善意提醒,这么吃药会影响药效,不利于治疗,张桂梅总是边笑边说:“这还用你说啊,我当然知道,但是真苦得吃不下啊。”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女高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是让自己跟得上社会节奏,她总是在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接受新事物。在这个60多岁的老太太口中,经常会听到“我打‘王者荣耀打得老好了!”“这帮孩子有点时间就去看《乘风破浪的姐姐》……”
在张桂梅办公桌的抽屉或包里,偶尔也有豆腐干、火腿肠等女孩子喜欢吃的小零食。“我就是随便装在包里,想着分给孩子们。”张桂梅一般不会承认自己也爱吃零食的事实。
中年丧夫,决定离开曾经的伤心之地,是张桂梅来到华坪县的主要原因之一。换了新的环境,选择重新开始,当时才40多岁的张桂梅不乏追求者。
但为了学校和儿童之家的孩子们,以及放不下对亡夫的思念,张桂梅将这件事一拖再拖。每当夜深人静时,张桂梅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床上,也会思考自己当时的决定是否正确:“如果那个时候找个好人嫁了,现在的生活也许会很幸福吧。”
近年来,张桂梅身上的病症越来越多,她多么希望自己早上因严重的风濕病难以起床时,能有人从背后推她一把:她多么希望自己像灌了铅一样的双腿难以登上台阶时,旁边能有一双坚实有力的大手搀扶着她的臂膀。
现在,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假设。当张桂梅被病痛折磨得难以承受时,她只能打电话向好友哭诉:“你快来看看我吧,我要疼死了,我真的要死了!”那个时候,她就是一个无助甚至有些可怜的老人。而只要她出现在学生面前,立马就来了精神,再次变身为那个严肃认真、无所不能的“超人”。
误入悬崖
2009年1月,华坪女高的学生们迎来了高中的第一个寒假,学生们都高兴地回了家。校长张桂梅却没有休息的打算,在安排好学校的事情后,她便叫上时任办公室主任的马海,开始了这个寒假的第一次家访。
这是这所特别的中学招生的第一年,在张桂梅的努力下,当地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知名度不高加之学校设施简陋,这一年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原本准备招3个班,最终只有100个大山女孩走进了这个还是尘土飞扬的校园。
尽管人数不多,学生构成却极为复杂。除华坪县贫困山区的孩子外,还有不少学生来自玉龙、宁蒗、永胜等县的贫困山区,要家访完所有孩子,难度可想而知。
此时的张桂梅在华坪任教已经多年,对家访可以说很有经验,对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危险心里也多少有些底。但她怎么也没想到,这次家访自己真的遇到了大麻烦。
此次家访的第一个村子距离县城并不算远,由于山路崎岖且要穿过一大片树林,加之天气不好行走不便,很快张桂梅和马海便在学生家附近的山上迷了路,兜兜转转不知东南西北。
眼尖的张桂梅发现,在距离他们不远处的一座山顶上有一栋修得还不错的房子。张桂梅以为那就是学生家,便催着马海快步往前走去。可还没到山脚,两人便傻了眼。
这是一座近百米高的悬崖,由于采矿的缘故,山体几乎被削成了90度,想往上走只有一个办法:拉着拴在悬崖上的一部悬梯往上爬。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去。”回头绕路耗时长,在张桂梅的坚持下,马海顺着悬梯往上爬,张桂梅则紧紧跟在后面。
原以为这样爬上山不算难,可悬梯用绳子牵连一个人爬相对容易,两个人爬就不行了,还没往上爬一会,失去平衡的悬梯便开始晃个不停。
刚刚爬到一半,之前只顾着往上爬的张桂梅忍不住向下看了一眼,有恐高症的她顿时头晕目眩,紧紧趴在悬梯上,再也动不了了。
“可能要死在这里了……”张桂梅心里愈发紧张,悬梯也晃得越来越厉害。
马海也意识到了危险,赶紧让张桂梅闭上眼睛,不要往下看。
上也不是,下也不行,两人就这样挂在半山腰上,随时可能掉下去。马海很快冷静下来,他赶紧接过张桂梅的包背在身上,并让她用一只手死死抱住自己的脚,跟着自己慢慢往上爬。
折腾了很久,两人终于有惊无险地爬上悬崖。可惊魂未定的他们失望地发现,之前在山下看到的那栋房子其实并不是学生家,而是一座矿井的值班房。
上山难,下山也不容易,几经折腾,张桂梅耗尽了体力。马海只能找来一根长棍,_人拉着一头,两人顺着荆棘密布的山路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这年寒假的第一次家访,张桂梅差点丢了命。
从考5分到考上大学
有人说,女高的教育方式还真能培养人,有些孩子像“弯腰树”一样,眼看在学习上没希望了,但是三年的女高生涯能彻底改变她们,“弯腰树”不仅扶正还成材了。
其实,在女高,这样的“弯腰树”成材的例子不在少数,其中,林玉就是成功“逆袭”的典型代表。
曾经数学只考5分的林玉,如今开启了全新的大学生活。每每提到林玉,张桂梅就倍感欣慰:“如果没有那次家访,说不定我们真的就把孩子的一生给误了!”原来,林玉上高中二年级时,成绩很差,有一次数学模拟考试只得了5分,气得连外聘的数学老师都怕影响自己的声誉,向张桂梅提出辞职。林玉也很失望,不再对考大学抱有任何希望,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不认真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
张桂梅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反应就是:“既然孩子不愿意学,就让她转学吧。”随后,张桂梅还帮她联系学校,而职高也同意接收林玉。
静坐之余,张桂梅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她决定先去林玉家看看,想了解清楚她的家庭情况再作定夺。
那是2016年寒冬腊月时节,滇西北的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天刚蒙蒙亮,张桂梅和张哓峰等老师就带着干粮向着位于永胜县顺州乡的林玉家方向出发。
他们冒着风雪,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颠簸了5个多小时后,终于来到林玉家所在的村子。这是一个位于大山之巅的古老纳西族村子,在寒冷的季节显得孤零零的。
张桂梅一行很快来到林玉家门口。林玉的爸爸妈妈出来迎接,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张桂梅的鼻子就开始发酸,眼泪差点儿掉了下来。
外面天寒地冻,林玉的妈妈却身着单衣、单鞋,冷得直打哆嗦。林玉的爸爸穿得稍厚一点,可是两只空空的袖子在寒风中不停地摆动,张桂梅这才知道孩子的父亲没了双手。他们家的木板房比较破旧,寒风夹杂着雨雪从四周的墙缝里吹进来,即便火塘里正在烧着柴火,家里也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
在与林玉父母的交谈中,张桂梅得知,由于村子位于高寒山区,土地贫瘠,一年到头只能种植土豆、苦荞等作物,家里基本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村里原先有七八户人家,这几年陆续迁走了,其中一些人家供子女上学,子女长大在外面工作后把家人接走了。人去房空,如今村里只留下林玉一家人。
在与林玉父亲的谈话中,张桂梅听出了他对孩子的期盼,他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在外面找个好工作,像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一样把他们也接出去,离开这里。
“孩子怎么啦?学习成绩怎么样?”面对林玉父母的询问,张桂梅沉默了一下说:“孩子没事。成绩也不错。”
从林玉家回来后,张桂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村子里其他人家都靠着孩子搬走了,林玉就是家庭唯一的希望,只要孩子出去了,一家人脱离贫困就有希望了。我还能说什么?告诉他们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差?让我来破灭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后来,张桂梅和林玉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谈,她给林玉分析了家里的情况,是不好好学习回家继续过穷日子,还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把父母接出去过好日子?那次和张桂梅的谈心对林玉触动很大,随后林玉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心扑在学习上。女高每天晚上11时30分才下晚自习,等同学们睡下,林玉就悄悄起床来到宿舍走廊,借助微弱的灯光看书。
“她每天晚上都看书看到凌晨一两点,有时甚至直接把被子抱出来,连她自己都不知道看到几点,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听见其他同学起床的响动声,她就马上进宿舍洗漱,然后直接去上课。”林玉的班主任陈建华说。
有志者事竞成。2017年9月,林玉以超过一本分数线的高考成绩被曲靖师范学院录取。
林玉后来的表现,证明张桂梅他们那次冒着风雪去家访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一名党员,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对女高的每一名学生负责。家访是女高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是我这個党员应该做的。我送出去一个女高学生就实现了一次教育扶贫。”张桂梅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向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大山里的女孩们敞开了大门,周云丽和她的姐姐正是这所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姐妹俩出生在华坪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周云丽未满一岁时,母亲因癌症去世,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父亲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姐妹俩中考前,家里已欠下5万余元债务。
2008年中考,周云丽和姐姐成绩不错,都达到了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但一想到学费,那点刚冒出的欣喜之情瞬间又被浇灭了。家里值钱的东西都卖了,父亲还向亲戚借了钱,但也远远不够。
姐妹俩只有一人能继续读书,这是一道残酷的选择题。“你成绩比我好,你去读书,我去打工补贴家用。”左思右想,姐姐忍痛提议。但周云丽知道,姐姐想上学的愿望和她一样强烈。“要是妈妈还活着就好了,或许我们家就不会那么困难。”周云丽忍不住想。茫然无助之际,华坪女高免费招生的消息传到了她家。
周云丽至今仍记得当时的情景:9月的天气十分闷热,刚建好的学校院坝还没有硬化,只矗立着一栋孤零零的教学楼。面容憔悴却带着温暖笑容的张桂梅就站在学校门口迎接新生。她给了姐妹俩一个拥抱,告诉她们这里是学校也是家,而她就是“妈妈”。
父亲一瘸一拐地送她们到宿舍。看着崭新的凉席,听说学校不但免学费、书本费、住宿费,还统一发校服、被褥等用品,一向性格坚忍的父亲第一次在她们面前老泪纵横。
在女高最初建校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家庭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的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里,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订婚。很多山里人觉得与其让女孩读书花钱,不如让她们早早嫁人。而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她们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周云丽却觉得日子从未有过的充实。
条件艰苦,张桂梅对学生也就格外严格,尤其不能容忍浪费。一次,周云丽因为得了流感毫无食欲,本打算减一餐,却恰好遇到张桂梅,无奈被拉去吃饭。面对桌上的饭菜,周云丽颗粒未动,忍着身体不适的她以为会受到责骂,半响却等来轻轻一句:“算了,没事。”
时间奔向高三,距离高考还有20多天,周云丽想放松一下,便趁着周日休息时约同学出去玩。张桂梅知道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劝她,这个时候要以学习为重。周云丽不服气顶撞回去,一来一往,火药星子被点燃,张桂梅气得摔了手里的诺基亚手机,愤怒的声音振动了整层楼,引得两个班主任闻声来劝。
虽然想不通“妈妈”为什么这样对自己,但周云丽接下来几个星期不再出校门,埋头读书。在2011年高考中,付出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周云丽顺利考入云南师范大学。
大一寒假那年,周云丽放假回来,悄悄溜进华坪女高,跟在张桂梅身后一把抱住她。张桂梅转身看到周云丽,来不及惊讶,只听见周云丽笑嘻嘻地说:“老妈,你再捶我一下嘛!”
张桂梅假装生气,举起右手却久久没落下,最终绷不住笑了。
2015年7月大学毕业后,周云丽通过招考考上了丽江市宁蒗一中数学教师的岗位,她拿着入职通知书后迫不及待地回到母校报喜,却听闻华坪女高缺数学老师。本就有意回母校报恩的她放弃正式编制,回到华坪女高做起了临聘教师,直到一年后才正式通过考试进入女高。
春去秋来,昼夜更替,周云丽站在三尺讲台上回望过去,当初不甚明白“妈妈”所做的一切,现在却都有了答案。她把第一个月领到的3000元工资全部捐给母校,补助学妹们的生活:她学着张桂梅的样子,让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闪烁光芒;她带出了两届毕业班,2017年拿下了县里数学考分第一的成绩,2018年她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她的学生说:“周老师和‘妈妈一样凶,但当我对数学没信心的时候,周老师就会跟我说她以前的故事,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还告诉我如果好好学就能影响下一代。”
12年前,在周云丽的成长过程中,张桂梅牵着她走过艰难的岁月,现在她终于有机会追上张桂梅的步伐,和她一起并肩奋斗。
为山区女孩求学“兜底”
近年来,随着华坪女高的名气越来越大,想进女高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维护公平,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山区女孩,学校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招生流程。比如对学生的家庭条件、学习情况等都要进行核准,符合条件才能入学。不过,张桂梅从来没有忘记女高的办校初衷,她时常破例,把入学的标准放低到“只要愿意读书都可以来”,让女高以“兜底”的姿态,托住山区女孩的读书梦。
2020年8月20日,是女高高一年级新生的开学日。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学校在校门外摆起桌椅,为新生办理入学手续。
下午4时左右,新生报到已基本结束,老师们开始收拾桌椅。就在张桂梅走出校门准备和老师们了解一下报到情况时,在学校大门旁墙脚下一对衣着简朴的父女一下子就站了起来,急速向她走来。
“老师,我想读书!”女孩脸色蜡黄,声音却干脆而执着。她不善言辞的父亲站在一旁,也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张桂梅,仿佛于危难之际遇到一个大救星。
多年来,张桂梅见过太多这样的山区女孩,她知道山区女孩读书的不易,也很清楚因为各种原因,她们的学习基础不太好。于是,张桂梅耐心地询问她的家庭条件、学习情况等。
“我想读书,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女孩什么都没回答上,只是一个劲儿地重复,之后忍不住哭了。她木讷的父亲在一旁手足无措。
看着这阵势,张桂梅一下就心软了。“先入学再说。”张桂梅马上安排人让女孩入学,然后再让工作人员向家长了解情况。
原来,这对父女来自永胜县山区,家庭很贫困。女孩在上初中的时候就知道有女高,认识张桂梅的模样。她了解到,如果能上女高,不仅免费,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负担,还意味着“一只脚已跨入大学校门”,所以非常向往。但是,女孩学习基础不好,中考她连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都没达到,继续读书的梦想眼看就要破碎。不过,她并不死心。得知華坪女高开学,她和父亲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早早来到女高,想求张桂梅校长给她一个机会。自知并没达到入学条件,父女俩不敢向旁人打听什么,更不敢贸然进入学校,而是老老实实地待在一旁,一直等到张桂梅出现。
没想到这冒失的求助,竟然让女儿获得批准破例入学,这让女孩的父亲激动不已。他哽咽着,连声对张桂梅说道:“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你们真是太好了……”
其实,女高创办十多年来,张桂梅不仅为学生入学操心,还得为学生能否坚持读完高中操心。
2019年国庆节假期期间,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一个村子里家访。张桂梅走进贫困学生的家里,看到了一个让她感觉非常痛心的场景。
原来,那个学生正在家里做作业,父亲对她的勤奋学习不仅不表示理解和赞扬,反而在一旁骂骂咧咧:“读什么书啊!早该去打工挣钱养家了!”
“学校又不收你们的钱,为什么要让孩子去打工?”张桂梅质问学生的父亲。
“现在不出钱,考上大学了还不是要出钱?”学生的父亲毫不领情,蛮横地回道。
听到父亲和校长这么一吵,学生终于忍不住,“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姑娘,好好读书,你的世界他们不懂。以后考上大学,我们来解决你的学费问题!”张桂梅一边安慰学生一边斩钉截铁地说,并当场让随行老师记下学生家的详细情况。
学生眼含热泪,使劲地向张桂梅点头。假期结束后,张桂梅了解到,这名学生学习比以前更加勤奋努力。
又一名学生在张桂梅的“兜底”呵护下,以梦为马,努力前行。
“我们不能耽误大山里孩子的前程,只要给她一个学习的机会,就能改变她的人生命运,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作为共产党员、人民教师,我们(除了努力支持孩子读书)别无选择。”张桂梅说。
疫情里的牵挂
159人参加高考,150人上本科线,一本线以上70人,600分以上17人,这是华坪女高2020年的高考成绩单。对于这份成绩单,校长张桂梅并不满意:“如果不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我们会考得更好,说不定这届学生中就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呢!”
这所位于大山深处的女子高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因为身体原因,寒假里,张桂梅抽空到昆明治病。2020年2月初,女高跟其他高中同步,开始为高三学生开展线上教学。这是女高第一次进行网络授课,張桂梅怎么能错过?虽然身体虚弱,她还是选择到教学一线监督孩子们的学习。
那个时候的张桂梅连走路和站立的力气都没有,她请老师帮她搬来一张单人床,就摆在女高教学楼门口。
张桂梅很淡然。就像很多人评价的那样,她是靠着意志在苦苦支撑,对女高和儿童之家孩子们深深的爱,让她从卧床到坐起来,再恢复到慢慢行走,期间又一次渡过难关。
线上教学期间通过查看后台系统,张桂梅发现,每次上网课总会有几名学生不在线。经询问才得知,有些学生家长还在使用只能打电话的老年手机,平时只能找亲戚朋友借可以上网课的智能设备,如果出现特殊情况就没有办法正常上课。“买!学校的资金再紧张也必须解决学生没有智能手机上课的问题。”通过梳理,女高为家里没有智能手机的6名学生购买了单价1600元的智能手机。当张桂梅亲自上门将这些手机送到学生手里时,学生们泪流满面、连声道谢。
如果没有张桂梅老师及时送来的智能手机,家住华坪县中心镇拉毕村的小月就没有机会上网课,也许她真的会错失上大学的机会。如今,作为普洱学院的大一新生,小月时常会想起张桂梅顶着凛冽寒风,颤颤巍巍地迈着小碎步来她家家访的那一幕。
父亲去世、母亲生病,小月是张桂梅重点关注的学生之一,3年中她5次到小月家进行家访,每次都会给这个不幸的家庭带来希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张桂梅又来了。因为汽车没有办法直接开到小月家门口。女高的教师只能将车停在村口,然后大家穿过一片菜地,跨过一条水沟,沿着墙边的小路步行数十米,才抵达小月家。听闻张桂梅老师要来,小月一早就在家里等候。
和往次相比,小月发现,在这条熟悉的步道上,张桂梅的步子迈得更小了,走得也更慢了。尽管有其他老师搀扶,她还是走一段路就要歇息一下。这次家访,张桂梅为小月送来了手机,带来了暖心的鼓励。她不知道眼前这位说话掷地有声的张校长,不久前还在与死神做着殊死搏斗。
2020年的高考,这些被赠予手机的学生都没有辜负张桂梅的期望,全部达到了本科录取分数线,顺利考上大学。
未来,也许她们的孩子再也不会为买不起智能手机而苦恼,但张桂梅送的手机,想必一定会成为她们一辈子最值得珍藏的纪念品。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为筹办华坪女高,张桂梅不知吃过多少缺钱的苦头,直到退休年龄,她仍是一个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校长。为了省下钱捐资助学,她个人的生活简单到极致,她从不买贵的衣服,从不舍得给自己买好吃的东西。但是,她对学生却很大方,甚至不吝耗费“重金”满足学生们“吃货的愿望”。
2020年秋季,刚入学的高一学生在学校运动场参加军训。有一天,看着烈日下的姑娘们被晒得满头大汗,张桂梅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隐隐作痛。细心的张桂梅发现,只要是军训休息时间,个别家庭条件稍好的学生就会跑到学校小卖部买饮料喝,而大多数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眼神中充满了羡慕。
张桂梅知道,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山区,虽然近年来各地脱贫攻坚的成效不错,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吃穿不成问题,但是对于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而言,她们从小就苦惯了,口渴了就喝水,哪会有闲钱买饮料喝,即便身上有点钱,她们也不敢乱买这些“奢侈品”。
“如果她们从刚入校就因为喝不起一瓶饮料而产生心理问题怎么办?”张桂梅当时脑海中闪现出这样的疑问。走访过千余个贫困家庭,张桂梅太了解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敏感而自尊的内心,她最担心的就是她们因为经济条件而自卑。
“不能让她们一入学就因为喝不起饮料而产生心理落差。”张桂梅寻思着,于是抬起喇叭冲着军训间隙正在休息的新生问:“姑娘们热了吧,想喝什么?我请你们喝。”
一听校长要请客,学生们高兴极了,有人就直嚷嚷:“我们要喝奶茶!我们要喝茶π!”
“好!喝茶π,每人一瓶!”张桂梅爽快地答应了。
其实张桂梅不知道“茶π”是什么,她从来没喝过,但为了满足学生的心愿,她马上请人去买。听闻张桂梅要请新生喝茶π,主管学生军训的女高办公室主任张哓峰迷惑了,他不知道张桂梅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使的是哪招。
160多瓶茶π很快抬到了面前,新生们高兴得又唱又跳。
恰逢高年级的学生课间休息,眼尖的师姐们看到新入学的小师妹们居然每人发了一瓶茶π,羡慕得不得了。有人也冲着张桂梅嚷嚷:“我们也要喝!”
看着高年级学生们眼巴巴地看着师妹们喝饮料,张桂梅心软了:都给买吧!
“你们想喝什么?”张桂梅向大家问道。
“烧——仙——草!”一些高年级的女生毫不客气。
“买!每人一瓶,人人都有份!”张桂梅朝她们说道。
一听张桂梅这样回应,学生们反而着急了,她们压根儿没想到张桂梅当即就答应下来。几名高年级学生赶忙跑到张桂梅的身边小声地对她说,这烧仙草奶茶可是10元一杯,很贵的。不用买,她们只是顺嘴开开玩笑和她闹着玩的,不必当真。
张桂梅心里想:10元一杯,全校一共500多名学生,不就500多元吗?花不了多少钱。于是,便连连向学生们摆手:“没事、没事,都给你们买,真买!”
话毕,张桂梅马上来到学校财务室(张桂梅的工资卡交财务代管),让财务人员小杨去帮忙买烧仙草奶茶。一听校长要自掏腰包给全校学生买奶茶,小杨顿时傻眼了。花费那么多钱只是为了满足学生喝上一次奶茶的愿望,这合适吗?她不得其解,也表示不愿意去买。
这时候,张晓峰也闻讯赶来了。刚给新生买了160多瓶茶π不算,又要给全校学生买奶茶,这让张晓峰更迷惑了,他对张桂梅的做法非常不解。于是,他耐心地和张桂梅算了一笔账,劝导她:奶茶一杯10元,得花上5000多元呢!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啊!得三思而后行。
听张晓峰这么一算,张桂梅才发现,确实是自己弄错了,10元一杯,不是花500多元,而是要5000多元!不过,她转念一想,孩子们从深山里走出来读书真的不容易,她们的学习生活够苦了,这点小小的愿望应该满足。更何况,这一杯奶茶,或许能让女高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和城里的孩子没什么不同,都可以喝上奶茶,都一样平等。于是,她力排众议,让人马上去买奶茶。
那一天,当500多杯烧仙草奶茶陆续送进全校所有班级时,惊呼声一片,整个校园都沸腾了……
“我也要让山里的孩子潮一回!”回想起此事,张桂梅动情地说。或许有人以为她当时是因为生病药吃多了、脑子烧糊涂了才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可她清醒着呢,她想的是用一杯香甜的奶茶,维护每一位大山里的女孩的自尊。
“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上街的时候,想喝什么就能喝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