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临床过程中质量控制的价值体会
2021-03-22茂名市中医院广东茂名525000
茂名市中医院 (广东 茂名 525000)
内容提要: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质量控制运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2019年1月~2020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观察组:n=15,对照组:n=15),对照组行三维适形精确放疗实施三野治疗计划,观察组行常规放疗实施传统五野治疗计划,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放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放射性损伤的概率为13.33%,对照组33.3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时采用质量控制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患者放射性损伤率。
近年来,放疗技术快速发展,医学放疗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从原来的二维放疗计划进展为现在的三维适形精确放疗计划(Three-Dement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并逐渐成为放疗主要治疗方式,该治疗能够把高剂量射线精确于病变的位置,提高了放疗的准确性,减少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害,三维适形精确放疗使肿瘤科的治疗进一步提升[1]。对于不能或不愿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属于关键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常规的放疗使用的是二维计划,其会受到肺组织和肿瘤相邻器官(脊髓及心脏)的耐受剂量影响,通常而言,肿瘤的照射是65~70Gy。本研究者表示可在放疗过程中采用质量控制的方式,锻炼患者的呼吸控制[2]。文章将2019年1月~2020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加以分析,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1 月~2020年1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观察组:n=15,对照组:n=15)。对照组男患9例,女患6例,平均年龄(66.66±2.52)岁;观察组男患8例,女患7例,平均年龄(66.58±2.61)岁。对比两组患者相关资料,数据无差异,P>0.05。
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并批准。科室放疗计划充足,纳入标准:患者均知情,且签署放疗知情权协议。排除标准:患者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1.2 方法
1.2.1 准确定位
首先,把放疗专用的固定架放在专门的X射线模拟定位机床上,再将热塑膜固定在患者身上,让患者平静呼吸,在模拟定位机下观测肺部病灶,然后使用摆位框架于患者的病灶周围选取合适的3个点进行体表标记。放疗技术员给患者做好放疗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CT定位传导图像到北京大恒计划系统设计放疗计划,利用计划系统设计五野放疗计划。复位确定靶区利用西门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PRIMURS M给予患者实施精准放疗。
1.2.2 明确计划
首先,放射诊断科医生与治疗医生一起对GTV与CTV进行勾画,然后按照模拟定位机下所观察的患者病灶,于三维方向对PTV进行勾画。对靶点布置的过程中,处方剂量可根据全部覆盖的靶区剂量曲线作为标准,在靶区中,剂量曲线需与同心圆共同排列,同时防止靶区中出现低剂量情况。最后,按照患者的靶区年龄和大小,肺功能等分布分次剂量与总剂量。此过程中,处方的剂量线是50%~80%,而分次的剂量是2Gy,总的剂量是60~70Gy,用DVH评估计划结果,对照组行三维适形精确放疗三野治疗计划。
观察组行五野治疗计划质量控制放疗。首先,放疗物理师需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包含靶区的剂量,对器官有危害的剂量等,将剂量使用率进一步提升,同时保持剂量均匀,把质量控制的措施运用于放疗当中。实施放疗时,患者行舒适体位,选择靶区时,应当和人体内部运动影响的CTV体积和形状相结合,确定照射范围稳定。选择6MV光子射线,进行治疗时将能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防止剂量偏大。设计放射野时,中央型肺癌应当和原发病变与纵膈转移的淋巴位置相结合,扩大斜野,若是周围型肺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肺部照射,靶区的确定可根据病灶数量,这样可更准确的定位原发病灶,进行治疗。
1.2.3 精准治疗
首先,使用重复摆位框架进行摆位,需确保每次治疗之前都有相同的摆位,然后根据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认真检查每个靶点的坐标,让其保持一致。治疗时,对患者的体位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通过模拟定位机定期对患者的肺部病变进行观察。放疗技术员给患者做好放疗准备,所有患者均采用CT定位传导图像到北京大恒计划系统设计放疗计划,利用计划系统设计五野放疗计划,复位确定靶区利用西门子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PRIMURS M给予患者实施精准放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放射性损伤率。影响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很多。按照目前所拥有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进行一定的探索,结果显示,这一类方法简单可行,效果显著。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获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计量使用±s表示,t检验,放射性损伤率用n、%表示,χ2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放射性损伤情况
观察组放射性损伤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放射性损伤率(n=15,n/%)
2.2 两种放疗计划全肺照射剂量和NTCP
ENI、ⅡI的全肺平均剂量、V20及NTCP低于常规和常规加适形计划(P<0.05),IfI的照射计量低于ENI(P<0.05和P<0.01)。三维适形放疗五野计划与三野计划的平均剂量、V20及NT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NSCLC放疗时,最为多见的就是肺部放射性损伤。对放射性肺损伤相关因素进行预测,其可能有生物及物理等多方面原因,最为关键的预测因子为V20、全肺平均剂量、NTCP作为评价3D治疗计划,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种放疗计划全肺照射剂量和NTCP的比较(n=15)
3.讨论
根据临床实践来看,3DCRT使靶区照射的剂量进一步提高,其还能使周边正常组织照射剂量明显减少,让肿瘤局部的控制率得以提升。3DCRT中,质量把控的关键在于定位准确、计划精确及治疗精准。就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进行三维适形放疗的关键就是明确患者的靶区。但是,其会受呼吸运动等影响,每一次实施照射时,肺部的病灶都会有所移动,而病灶移动程度又与患者的体重、年龄、身高及肿瘤位置与分期、呼吸等有关,其所受影响较大。根据临床相关数据显示,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疾病在初期时并无明显的症状,有超过50%的患者检查出来已经属于晚期,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只能采用放疗对肿瘤进行控制,以延缓生命[3-6]。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上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放疗技术已经从原来的二维升级为现在的三维,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运用。3DCRT技术是一种精准放疗方法,该技术运用了CT图像,其可实现肿瘤结构的三维重建,该技术可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照射野,让剂量偏多部位的分布在三维与靶区相一致,使病灶周旁正常组织所受到的剂量尽可能减少。三维适形放疗还可根据患者的三维成像来获得病变处的影像数据,然后通过放疗计划系统实现治疗计划设计。在该技术实施过程中需增加质量相关措施,才能把放疗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减少,进而降低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综上,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三维适形放疗五野治疗计划时采用质量控制的方式,能够保证放疗的效果,减少放射对患者的损伤,确保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安全,使用价值高,在广东茂名地区属于领先技术,对临床制定放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