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马两国共同的文化记忆

2021-03-22钱伟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马舞狮文化节

□ 文/钱伟

据报道,2020年12月17日,由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被批准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之前,“送王船”已分别入选中马两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成为中马两国共同的文化遗产。

“送王船”作为一种古老的祭海仪式,已拥有600 多年的历史。它广泛流传于中国的闽南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主要通过表达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来禳灾祈福。

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的“王船”。装载金钱、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和鸡羊等牲礼,请来代天巡狩的王爷上船并将海难亡魂一并带走,使之随王爷和王船一起离开,意在消除灾难,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送王船”自15 至17 世纪形成以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中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送王船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是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传播与交融的生动例证。

其实,在马来西亚被华人发扬光大而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中华传统文化远不止于“送王船”一例。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马来西亚,粤籍华人陈再藩与陈徽崇于1988年以二十四节气为创意,结合传统书法艺术和广东狮鼓的特点,创造出激昂雄浑、活力四射的“二十四节令鼓”。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跻身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外,舞狮作为中国民间的艺术瑰宝,早在2016年就被纳入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的徐水(属河北保定)和南派的遂溪、梅州、揭阳、深圳、藤县都是享誉海内外的舞狮之乡。而在马来西亚,当地华人同样也把这项国粹发扬光大,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赢得无数荣誉。因此,2007年,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及文物部宣布,将当地华人自创的“高桩舞狮”列入国家文物遗产“重要文物”(包括历史建筑物、国家象征及文化)名单中。

如果说二十四节令鼓叩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心中的中华文化情结,高桩舞狮舞出了当地华人的精气神,那么各种充满家乡味道的食物则寄托了海外华人的浓浓乡愁。来自中国的豆腐、豆腐花、酿豆腐、发糕、月饼、芽菜豆腐、海南春饼、香酥酱鸭、豆酱焖鸡、娘惹黑壳果焖鸡等都已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外,娘惹衫、拔罐、中华扇子舞等源于中国的传统服装和技艺亦榜上有名。

除了上述“非遗”项目以外,伴随移民南来的民间信仰也是华人文化重要的部分,华人宗祠家庙散布马来西亚各地。至于由华社和华校主导的传统文艺更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如华乐、相声、武术、书法、水墨画、扯铃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来西亚还有一个专门推广华人文化的节日——华人文化节。这既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传承华夏文化方面的贡献,也反映了华人社会积极建设马来西亚多元国家文化的努力。“华人文化节”源于1983年,当时马来西亚全国15 个华团领导机构联合召开了全国华团文化大会,发表了文化大会宣言,并通过向政府提交华团文化备忘录,第一次系统地表达了,华人社会关于国家文化政策及建设马华文化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此,一年一度的华人文化节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在各主办社团的领导下,华人文化节通过举办具有中华特色的文艺表演、展览、比赛、讲座、座谈、研讨会等形式宣传和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华人文化节活动丰富,通常持续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回眸历史,自15 世纪初郑和下西洋起,华人迁居东南亚已逾600年。他们在海外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也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散播到了侨居国。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马来西亚得以传承和弘扬,使两国在文化领域有了更多的交流、共鸣与融合,也促进了两国民心相通。

舞狮

猜你喜欢

中马舞狮文化节
迷宫弯弯绕
中国与马来西亚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悦来动漫文化节震撼来袭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嗨翻天的悦来动漫文化节
喜气洋洋过大年 舞狮欢乐庆新春
2009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