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书学理论与写法分析(九)
2021-03-22
释文:
代有《笔阵图》七行[80],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81]。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82],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83],徒彰史谍;邯郸淳之令范[84],空着缣缃[85]。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86],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籍甚不渝[87],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88],搜秘将尽。偶逢缄赏[89],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缕[90]。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译注:
[80]代:本作“世”,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代”。《笔阵图》:传为王羲之所作。
[81]乖舛:谬误、相违背,错乱。湮讹:残缺、错误。
[82]势评:顺从形势而作出的评论,即后人因王羲之的盛名而作出不切实际的评论。
[83]师宜官:东汉桓帝时书法家,南阳人。《晋书·卫恒传》录《四体书势》:“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彰:显,著名。史牒:史册、史书。
[84]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精于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南朝袁昂《古今书评》:“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唐张怀瓘《书断》列邯郸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入妙品,谓其“八体悉之,师于曹喜,犹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令范:很好的典范。
[85]缣缃:绢帛,可供书写之用。
[86]崔:指崔瑗,东汉书法家,善草书,师从杜度,时称“崔杜”。杜:指杜度,以善章草闻名。萧:指萧子云,南朝书法家,以隶书见长。羊:指羊欣,南朝书法家,为王献之外甥,善隶、行、草书。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欣书见重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羊欣真书“一时绝妙”。
[87]籍甚:指(名声)盛大、卓著。不渝:不变。
[88]糜蠹(dù)不传:指因破烂蠹蚀而不能流传下来。蠹:虫蛀。
[89]缄:封闭。缄赏:指不轻易示人。
译文:
世上流传的《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种执笔的手势,图象拙劣,文字谬误。近来见在南北各地流传,推测为王羲之所作。虽然未能辨其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儿童。既然为一般人收存,也就不必编录。至于以往诸家的论著,大多是华而不实,莫不从表面上描绘形态,阐述不出内涵的真理。而今我的撰述,不取这种做法。至于师宜官虽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迹不存,只是虚载史册;邯郸淳也为一代典范,仅仅在书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度以来,萧子云、羊欣之前,这段漫长年代的书法名家陆续增多。其中有些人当时就颇负盛名,人死后书作流传下来,声望愈加荣耀;也有些人,生前凭借显赫地位被人捧高身价,死后的墨迹与名气也就衰落了。还有某些作品糜烂虫蛀,毁坏失传,剩下的亦被搜购秘藏将尽。偶然欣逢鉴赏时机,也只是一览而过,加之优劣混杂,难得有条不紊的鉴别。其中有的早已扬名当时,遗迹至今存在,无须高人褒贬评论,自然会分辨出优劣。
《书谱》局部 唐·孙过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