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2021-03-22王立奎朱本藩张荣宜
郭 燕 王立奎 朱本藩 张荣宜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以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阵发性、剧烈电击样疼痛为特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是折磨中老年病人常见的疼痛性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可能与周围血管解剖结构变异有关。目前公认的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 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但由于MVD为有创开颅手术,风险高、费用高、并发症多,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特别是影像学提示血管神经关系密切,但无明显血管压迫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更难以接受。近年来,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因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对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尚无明确报道。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采用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患者,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2015年8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患者95例(连续入组),男性45例,女性50例;年龄50~85岁,平均(68.93±10.91)岁;病程3~10年;II支疼痛患者37例,III支疼痛患者33例,II、III支疼痛患者25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病史、症状、体征符合三叉神经痛诊断标准者;②保守治疗无效,有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指征者;③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5分者;④术前三叉神经磁共振神经成像提示患侧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者。排除标准:①颅内占位性病变者;②I支疼痛者;③有手术禁忌不适宜穿刺射频手术者。
1.3 设备仪器 飞利浦Achieva 3.0T双梯度MRI扫描机,16通道颅脑正交线圈;日本东芝Aquilion 16 排螺旋CT;金科威 (GOLDWAY) ut4000a 多功能监护仪;北京北琪射频控温热凝器。
图1 贴标记线,卵圆孔定位
图2 CT扫描确定穿刺点及穿刺路径
图3 CT扫描确定穿刺针穿刺到位
1.5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记录患者VAS评分,统计患者卡马西平每周使用总剂量,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睡眠质量评分:通过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得分评价睡眠质量,分数范围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听力下降、面部瘫痪、脑脊液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及并发症 9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 (28.46 ± 6.72) min,术中及术后无听力下降、面部瘫痪、脑脊液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2 术前术后VAS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及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及睡眠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VAS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表1 95例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卡马西平剂量、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又称“天下第一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其疼痛剧烈,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血管神经解剖结构变异目前被认为是三叉神经痛发病的主要原因,然而MVD创伤大,风险高,大大限制了其在中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因此创伤小、效率高、适应证广的微创手术被临床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以期为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手术方法选择。
本研究采用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95例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前禁食水10 h,防止术中呕吐,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中心电监护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穿刺入路采用经典穿刺路径Hartel前外侧入路与CT引导穿刺结合,避免了以血供丰富的面颊部为穿刺点,术中出血风险大大减少。本组病例除了部分患者术后遗留颌面部麻木感,未发生任何其他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MVD。据相关报道,采用常规感控措施的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感染率达12.73%。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部分患者颌面部出现的麻木感,随着时间延长可渐恢复,且不影响患者生活,易被患者接受。由此证明了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对患者的生活、睡眠等造成巨大影响。卡马西平是目前推荐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VAS及睡眠质量评分是分别评价疼痛缓解情况及睡眠质量的较好指标。本组通过对比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及睡眠质量评分,发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术后1、3、6、12个月的VAS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
<0.05)。表明了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能显著改善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访患者术后1、3、6及12个月 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卡马西平使用剂量,均较术前显著下降,特别是术后3个月VAS评分降至最低。除了个别复发病例,其他病例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VAS评分稍有升高,但术后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最低,可能是半月神经节经射频热凝术后,局部存在水肿及神经异常放电,术后3个月水肿已消退,效果最佳,随着时间延长,部分未被完全破坏的神经纤维可能出现恢复,导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稍有增加。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患者面部疼痛明显缓解,复发的5例患者再次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术后,症状缓解明显,继续持续随访1年,亦未见复发。综上所述,CT引导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适用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型三叉神经痛手术方法较为安全,能够改善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