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乐在朝鲜、日本的流变简析
2021-03-22温兴博
温兴博
摘要:东亚地区的民间音乐主要以中国为主,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民间音乐大多是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影响。在音乐的流传中,受到地域性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如今看到的朝鲜雅乐、日本雅乐等中国传统音乐在周边地区的变体。
关键词:雅乐;民间音乐;唐代雅乐;日本雅乐;朝鲜雅乐
雅乐是我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时所演奏的音乐,它起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但当时并没有出现“雅乐”这个名称。“雅乐”一词初见于《论语》。《论语·阳货》载:“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可见,“雅乐”的名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基于儒教的礼乐思想,为了与郑卫之音相区别而提出的。雅乐的内涵由此缩小,主要指统治阶级在朝廷中所用的典礼音乐及在宗庙中所用的祭祀音乐,但基本形态在西周时已经确立。
燕乐与雅乐一样早在周代时就已经出现。燕乐即“房中乐”,又称宴乐。为后妃在宫中所用,其歌词俱在《诗经》的《周南》、《召南》中。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音乐的总称。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一、朝鲜雅乐
1.雅乐传入朝鲜
起源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中国雅乐,经历了汉魏六朝,到了隋、唐时期开始向着东亚传播。宋朝时,大晟雅乐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并对其本民族的音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朝是一个崇尚复古的时代,雅乐是周代以后发展的又一次高潮。在这一时期,雅乐的乐律、乐调、乐器使用和演奏规模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宫廷所颁定的堂上登歌之制不但有歌工、钟磬、柷敔和弦管乐器,还增加了匏类乐器;堂下宫悬之制的规模更为庞大,编钟、编磬,各种弦管乐器和鼓类乐器;文、武二舞各为八佾,其他为舞队的组成人员。
此外,还制定了歌颂祖先、天子的“十二安”乐章。宋朝雅乐的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无论是乐器的数量还是乐队、舞队的编制,而且人员的分工也非常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雅乐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的雅乐传播到了朝鲜的高丽朝,成为朝鲜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2世纪初期,宋徽宗对朝鲜的高丽朝赠送了一系列的雅乐器、乐谱和佾舞。从此,朝鲜承接了中国的雅乐系统,并在宫廷中形成了雅、唐、乡三类乐种。
2.朝鲜雅乐特点
在朝鲜半岛,雅乐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雅乐是指在宫廷中使用的音乐,包括雅乐、唐乐和乡乐三个部分。雅乐是传自宋朝的大晟雅乐,唐乐是唐宋时期传入朝鲜半岛的宫廷俗乐,乡乐则是朝鲜半岛固有的民间音乐和在唐朝以前传入朝鲜的中国俗乐;狭义的雅乐是指来自中国宋朝的,在宗庙、文庙中使用的祭祀乐。
高丽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中国的雅乐,除了在规模上较宋朝有所减小外,其他方面诸如乐器的种类、乐队、舞队的成分和应用的场合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具体的应用也有些细微的差别,如登歌中缺少匏类乐器,轩架中以“立鼓”代替“建鼓”,当时输入进来的鼙鼓、应鼓也没有被使用。
雅乐进入朝鲜半岛之后立刻被纳入到宫廷音乐的体系当中,与原有的唐乐和乡乐彼此独立、同步发展,形成了三乐鼎立的繁盛局面,乐器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区分。雅乐使用的是从宋朝输入的雅乐器,唐乐使用的是方响、洞箫、筚篥等唐乐器,乡乐使用的是玄琴、伽耶琴等乡乐器。
中国宋朝的雅乐自朝鲜高丽朝睿宗十一年(1115)进入朝鲜半岛以后,传承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了。在传承的过程中,它依随着时代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高丽时代(918—1392),雅乐与唐乐和乡乐在宫廷中形成了三乐鼎立的格局;高丽末期,由于战乱,乐器毁坏,乐舞混乱;李朝时代的世宗王朝(1418—1450),朴堧的改革使雅乐得到恢复,八音俱全,舞容整齐;李朝时代的世祖朝(1455—1468),由于乡乐创作的兴起,雅乐中加入了乡乐器和乡乐舞;李朝时代的成宗朝(1469—1494),唐乐器乡乐化,唐乐与乡乐之间的区别消失,只有雅乐与俗乐的区分;李朝时代的成宗朝之后(1494—1910)到现在,雅乐的规模减小,沿用至今。雅乐是儒家礼乐制度下的产物,它在朝鲜半岛的传承过程中,虽然依时代的不同几经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但其实质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原样,仍然为堂上登歌、堂下乐悬、文舞佾舞的形式,祭祀乐和仪礼乐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李氏朝鲜结束后,雅乐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雅乐也依然被较为完好的传承着、演奏着,这与朝鲜半岛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提倡和尊崇是分不开的。朝鲜半岛对中国雅乐这种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和在沿袭中变化发展而形成的阶段性,以及各项具体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构筑了文化传播的基本属性。
二、日本雅乐
1.雅乐传入日本
中国古代唐朝时期,唐朝燕乐大曲随着日本的遣唐使团传播至日本。
日本多次派遣“谴唐使”入唐学习,在传播过程中,乐舞,服饰等流入日本,《伎乐》出自中国,原指的是今中国江苏省一带和如今的印度、中亚、新疆一带,是有着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面具舞。在古中国,面具舞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祈福的民间舞,《傩》是我国最悠久的面具舞。另一类是從天竺、西域、龟兹传进中原,融合而成的。在日本的《教训抄》中记载:伎乐为师子(即狮子)、治道、金刚、迦楼罗、昆仑、力士等人物出场依次表演,伴奏有横笛、腰鼓等。这些演出形式是受到了中国的佛教仪式的影响。现在在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收藏这些面具、服装,服装是丝绸制。
日本的遣唐使不但引进了唐朝音乐,还采用中国的音乐机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雅乐寮,内教坊,吹管部。雅乐寮是日本最早的音乐机构,类似于唐朝的大乐署,是负责培养、选拔乐舞人才的机构,内教坊主要是以女乐人为主体,主要上演踏歌和女乐,吹管部则是管理管弦乐器,仿照唐代的鼓吹署建立的。
2.日本雅乐特点
隋唐时期的燕乐大曲的曲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散序,中序,破,“散序”是引子,以乐器演奏为主,节奏自由;“中序”是以抒情类的慢歌曲为主,节奏较慢;“破”是以舞蹈为主,也会有乐器伴奏。而日本雅乐的曲式则分为序,破,急,“序”的主旋律最从容,节奏快慢自由;“破”的旋律好比流动性的水,拍子一小节八拍,“急”的旋律是轻快型的。
日本雅乐对唐乐的吸收和借鉴内容具有很大成分,并且有的乐曲可以完全存留下来,有的通过日本人的改编,融入到本土乐曲中,可以肯定的是唐乐的韵味一直都保留着。现在的日本雅乐大致可以区分为:舞乐(左方乐、右方乐)、管弦(唐乐)、上代歌舞、歌谣这四类,其中上代歌舞中比较著名的有“久米舞”等日本自古以来传承的舞蹈,歌谣则包括“催马乐”等平安时代由日本人创作的曲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