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1-03-21李睿涛马阗蔡义茹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困境传统文化

李睿涛 马阗 蔡义茹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媒体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崭新的路径,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碎片化、主体多元化、语言文字被滥用和弱化、内容同质化、方式自由化、环境娱乐化等困境,要通过搭建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生产、采用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适应传播受众的阅读需求、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加强网络传播的监督管理等对策走出困境。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五千年的沉淀与洗礼,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

传统文化的传播对媒体环境的依赖性极强,其传播方式随着科技進步、媒体发展而不断更新。传统文化最开始是靠印刷媒体传播的;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影和电视产生,传统文化以语音和画面的方式出现在广大民众的生活中;当今正处于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创新了传播方式,拓宽了传播渠道。网络传播集中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开辟了崭新的路径,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1 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优势

传统媒体往往使用枯燥的文字、单调的声音和有限的画面向大众传播传统文化。而网络媒体可以把枯燥、乏味、生硬的理论知识或照片转化为网络图文、影像,具有图文并茂、真实再现、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网络容量大、传播快、成本低,所以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传播形式丰富多样等优势。

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传播者,传播方式完全是单向的、非线性的,由传播者整合内容,再通过媒体传达给受众。而新媒体的特点之一是交互性,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者和受众距离非常近,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关系是对等的,甚至是可以互换的。同时,这些参与者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都拥有控制权,都可以采集传统文化信息,利用网络向其他受众传播。

网络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和频繁。通过网络媒体,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传统文化产品可以走向世界,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针,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精华,创新发展中国的时代精神文化,可以为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学校,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开展快速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专题网站选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品,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和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庞杂的网络信息数据中筛选出典型案例,用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困境

当前正处于全媒体时代,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与迭代,新的互联网传播特性与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内容不相适应,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互联网传播存在的弊端,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2.1 传播信息碎片化

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传播信息碎片化、信息内容海量化和信息流向多向化的格局。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但注意力、专注力却降低了。这种传播方式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深度的理解和思考。另外,各大网站虽在不同程度上涉猎了传统文化,但往往流于表面,对其深厚的内涵诠释不足,原本高端的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片面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2 传播主体多元化

网络时代,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新媒体技术动摇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使每一个普通人都拥有了传播信息的能力。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使人人都可以参与传播内容的制作。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铺天盖地,数以亿计,传统文化在信息海洋中很难引人注目,所以提高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巨大冲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3 语言文字被滥用和弱化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手写汉字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在全媒体时代,键盘文字代替了传统的手写汉字,人们手写汉字的能力和水平逐渐下降,提笔忘字现象日趋严重,书写错误屡见不鲜,汉字美感更无从谈起。

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华语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而网络语言往往在原有的词汇意义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意思,存在歧义,大多数网络语言也不符合语法规则。令人担忧的是,网络语言冲击着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而且将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2.4 传播内容同质化

在制作网络作品时,人们往往会根据广大受众的需求选择最流行、最受青睐的内容,从而导致互联网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2]。传播内容同质化的结果是某些受众喜欢的内容反复出现,而受众未接触过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出现频率越来越低。人们每天都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接触较多的内容,久而久之便会将自己圈在个人喜欢的小圈子里,反复接收感兴趣的信息,逐渐失去对其他信息的分析、判断与思考能力,进而影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而整个世界文化同质化,可能导致全球文化朝着单一的向度发展。

2.5 传播方式自由化

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广大网民都可以随意制作和传播网络内容。信息不需要经过专业编辑的审阅和修改,也不用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查和把关,就可以自由开放地在网络中传播,因此网络中信息庞杂,充斥着垃圾信息、虚假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及传播方式的自由化,易导致信息失真与缺乏可靠性。同时,传播主体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立场、情感、态度等问题而发布片面或者偏激的言论,产生不良影响。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要想使传统文化精准传播显然是难以实现的。

2.6 传播环境的娱乐化

媒体具有娱乐功能,由于传播者的多元化,一些自媒体喜欢制作娱乐化的短视频并发布到网络上。这些信息往往缺少正能量,甚至充斥着低俗成分。传播环境娱乐化,会使人们沉浸于浅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之中,热衷于互联网所带来的碎片化和娱乐化信息。这种庸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受众会不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有的传播者为了提升传播热度,甚至肆意篡改传统文化知识。

3 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

网络具有双面性,一方面会强烈地冲击和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会为传统文化多方位、迅速高效传播提供平台。要认真分析网络传播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困境。

3.1 搭建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

首先,可以建立网络广播系统。网络广播指数字化的音频信息,可以通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形态,把传统思想文化、传统文学、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戏曲、传统中医药知识、传统音乐等方面的音频节目放到服务器上,供广大受众收听。

其次,要拍摄、制作、传播传统文化短视频。短视频具有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信息速递、传播高效等特点。当前的短视频制作越来越专业化、精致化,具有独特的创意、视角和风格。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人物典故、书法、美术等内容制成短视频,通过网络平台传播。

再次,建立传统文化主题网站。要创建更多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制作传统文化网页,设立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专题栏目。优先选取那些来自电视、网络的优秀文化精品作为相应栏目的经典代表,还可以建设传统文化网络数字展馆、网上博物馆、多媒体影像馆等。

最后,建设传统文化资源库。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和地方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二是要制作、建设拥有海量信息的传统文化资源库,为网络传播储备传统文化资源。新媒体在信息内容资源建设方面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帮助。

3.2 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生产

优质文化资源具有巨大价值和潜力,开发和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是传播优质传统文化的前提。要屏蔽低俗、庸俗的文化内容,确保传统文化的质量,促进传统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向广大群众展示积极向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对于古诗词、成语故事、书法、国画等短小精悍的内容,可以通过短视频进行碎片化生产,以浓缩、凝练的形式呈现,将其投放于短视频平台,使传统文化元素获得现代化表达的新生命[3]。诸如文学名著、史书典籍等文化作品,复杂庞大,必须系统、连续开发生产,形成类似“系列剧”“连续剧”的长视频作品,让受众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消除传播信息碎片化的弊端。

3.3 采用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

网络传播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种传播载体,每种传播载体都有其独特功能和鲜明特色。在传播传统文化时,要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传播形式,还要根据受众群体实际情况,选择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载体。例如,抖音平台比较适合某些传统文化内容的发布,如书画、传统工艺、戏曲、武术和民乐等,能收获可观的播放量。哔哩哔哩(简称“B站”)是一个动画动漫连载发布平台,目前在这里播放的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些国产动画深受用户欢迎。通过各类载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更有特色,更接地气,更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所喜爱。

3.4 适应传播受众的阅读需求

通过网络传播的传统文化作品,其内容和形式一定要与受众群体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阅读习惯相契合,要以直观的形象、通俗易懂的载体形式,将传统文化实物化、情景化、可视化地呈现给大众,从而符合广大受众通俗化、碎片化阅读的习惯,降低阅读门槛,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大众文化。同时,还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推动更多优质的传统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新媒体阵地,使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乐于接触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消除网络传播中内容同质化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

3.5 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对于传统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照搬,也不能一概否定、故步自封,要坚持挖掘精髓、科学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要继承、弘扬,更要结合当代实际,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一是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二是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今的时代特点联系起来,在新时代用新的方式体现传统文化新的魅力。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音乐、现代包装设计等内容融合,打造出极具传统特色的现代作品。

3.6 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督管理

首先,政府应担当起媒体和大众协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者和引领者[4]的责任。文化宣传部门要将优秀传统文化宣传落实到位,依托新媒体技术,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搭建微信、微博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制定、完善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相适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还要组织专业队伍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调控和监管,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低俗文化的入侵,消除网络传播中主体多元化、方式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网络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发展与运行。

4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灵魂。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融合世界各国先进科技和文化成就,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得以创新和发展。只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形式,就能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竞争力,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精华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孙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人民日报,2021-02-18(09).

[2] 陈波,潘则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路径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21(1):5-13.

[3] 李紫砚.媒介生态学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研究:以网络短视频“抖音”平台为例[J].传媒观察,2021(8):31-33.

[4] 王月,王莹.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8(9):3-5.

作者简介:李睿涛(1999—),男,辽宁阜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马阗(1982—),女,辽宁沈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蔡义茹(2000—),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3672501908263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困境传统文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