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与专业学习“小班化”改革探究

2021-03-21黄蓉蓉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作室小班化高职教育

【摘 要】专业群建设是新时代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而专业学习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身之本。但是,目前专业群建设存在专业特色不强、合作模式不新、服务能力不优、学生潜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专业品质的提升,迫切需要寻求破解之道。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门分院积极探索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与专业学习“小班化”,可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专业学习;工作室;小班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1-0033-04

【作者简介】黄蓉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门分院(江苏海门,226100)宣传办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当前各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如火如荼,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多层次人才目标,课程体系体现共建共享特点,这是学生专业学习的新机遇,然而专业基础不牢固、课堂进度快和教师关注度低等問题也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可以说,专业学习效果是影响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现实困境

目前很多院校公开的资料和学术研究表明,专业群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共识,比如专业群如何建设、如何运行、如何形成长效机制等。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均存在不同意见及做法,专业集群的效应也未能得到充分释放,不少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甚至形成了较强的“路径依赖”,学生的专业学习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盲目追求品牌示范,专业特色不强

“品牌引领、示范带动”是不少高职院校秉持的专业建设思路,聚力打造省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示范专业”等,从而形成了一大批“鹤立鸡群”的专业布点。然而,“钦点”思维、“单点”模式导致专业同质化、求大求全、千校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专业群内专业面向不同、基础不通、共享不成,最终结果就是集群效应不强,原有的专业特色越来越黯淡,学生的专业学习越来越茫然。

(二)长期习惯“关门”育人,合作模式不新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多元办学实际情况与应然局面还有不小差距。由于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许多学校早已形成“关门”育人习惯,校企合作形同虚设,“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够,亟待构建新时代专业群建设的共同体,为学生专业学习搭建优质平台。

(三)过于信奉“拿来主义”,服务能力不强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要么“拿来”,即对标杆院校盲目崇拜、严重依赖,不切实际地确定自己的专业群建设目标,主要表现为专业群设置学科化、同质化,群间缺乏联系,群内组合松散,核心专业引领作用不强;要么“趋同”,同类专业群建设定位基本一致而难以形成错位发展,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专业建设与地方需求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群资源配置与建设分散,共享度和利用率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专业服务能力堪忧。

(四)严重忽视系统培养,学生潜力不足

许多职业院校重视“教学生把事做对”的训练,而忽视“教学生做对的事”的教育,缺少价值引导、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培养,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成为会做事的“工具”,却难以成为可持续的“职业人”。这种片面强调技能培养、忽视素质养成、未能着眼学生发展的做法,造成了专业群建设思路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职业发展潜力不足。

二、破解之道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校专业群建设,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品质,避免专业群建设的“千校一面”现象,跳出“路径依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海门分院(以下称“海门分院”)对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与专业学习“小班化”进行了实践。

(一)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因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切合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理念和特色,是当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可行路径。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以“工作室”作为教学场所,将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这实际上和“双元制”“现场教学”“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做中学,做中教”一脉相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由专业教师组成学科方向教学研究团队,并让企业、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进行学习、研究、社会服务与实践等,以工作室的形式把工作实践与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1.构建“三级”队伍。

海门分院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级”队伍,即企业导师+校内教师(校级技能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专业学生,三个层次协同共进:学生得到行业企业专家亲传技艺,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实现知识、素质和技能相互融合;学校依托省级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龙头效应”,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建立学生创客空间,邀请企业专家、校级技能大师、校内骨干教师一对一项目分组指导,学校数控专业建设得以飞速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提高了数控人才培养实效。

2.推行“新型”教法。

学校创新“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职教模式,以专业工作室为依托,以专业群课程资源库为载体,全面推行一系列“新型”教法:针对高职生源量身打造多场景学习成果积累的“课分制”;通过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创新“专业知识线上学习+技术技能线下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化课程资源,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资源模块对应相应课分,课分积累达标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针对某些课程现场教学限制因素,创新开展直播教学;跟踪产业前沿,邀请企业专家开展专题案例教学;对接行业及职业标准,开设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校企双方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等。

3.搭建“共享工地”。

为破解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浮于表面”的问题,学校以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为纽带,构建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校企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统一、深度衔接。具体做法包括:专业工作室负责人牵头,在各专业群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搭建“共享工地”,以校企“共享工地”为依托,积极推进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实现课程、机制、资源、文化、基地、人才、成果等全面共建共享。“共享工地”的搭建有效解决了专业人才链与产业链脱节、教师技能水平与专业能力发展脱节、教学设备资源与企业设备资源脱节等问题,为本土企业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组建“产业学院”。

当技能工作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以尝试组建“产业学院”。以海门分院建筑施工专业群为例,学校跟踪当前产业发展趋势,与当地行业龙头企业中南建筑开展实质性合作,共同创建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就业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南建筑产业学院”,促进师资、技术、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结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等方面协同创新。这是一个集产业学院、名师工作室和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心于一体的创新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近年来,各校高职教育专业群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进入角色慢、专业技术水平低、达不到企业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与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中“大专业”设置与企业要求的特定专业技术之间存在对接不精准有关。为此,海门分院在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基础上尝试专业学习“小班化”,探索专业群小班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实施路径,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最大限度地得到匹配。

(二)专业学习“小班化”

“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高端技术技能岗位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小班化”由于结构简单、成员少,运作灵活,工作效率高,可以保证专业学习效果。因为“小”,其中每一个方面都能做得精;因为“小”,其中每个人都能被关注。因此“小班化”有利于专业学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能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能,展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成长环境,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1.实施“导师制”。

要使“导师制”的实施达到应有的效果而非流于形式,保障条件要到位,“导师制”贯彻要彻底。海门分院在部分高职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旨在搭建一个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及因材施教的综合教育平台。学校把专业工作室建在实训教室,把专业教学以及专业实训室的使用管理等“承包”给相应工作室的专业教师,让他们的教学研都在其中进行。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分配给这些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就是学生的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专业方向课程、专业群互选课程也由导师负责,学生在各自的专业教师引导下发展。这可以为企业培养“即插即用”的专业人才,大大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2.实行“项目化”。

专业群建设需要进行一系列项目化课程开发。“小班化”最适合实行“项目化”,导师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以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與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导师成为项目经理或设计顾问,引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并给予指导。学生成为项目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以数控专业精密加工课程为例,学生在完成某个精密零件的加工项目过程中获取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能力也得到训练。经过“项目化”训练的学生,“上手快、能力强、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深受企业欢迎。

3.考虑“差异性”。

当前很多职业学校大力建设专业实训室、理实一体化教室等,但是在专业教学组织形式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大部分只是将原有普通教学课堂放到实训室,虽然空间充足,但教师的教学往往会顾此失彼。高职教育学情复杂,学生的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应用针对性强、个性化的“小班化”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更符合专业群建设需要。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学生的志愿以及测试结果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班”。教学中运用分层式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环节将课程分解成不同的模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运用不同的教学课程模块进行教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以满足不同学生专业学习的要求。

4.实施“分方向”。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与岗位有效对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实施“分方向”是全新路径。以学校机械加工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级完成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学习;二年级则结合学生能力及兴趣分为机械电子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方向、冶金机械方向进行小班化教改,根据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将人才培养从“大专业”转变为“小方向”,将教学内容从“理实分开”转变为“学做一体”,将教学模式从“单向传导”转变为“双向互动”。如此分方向梯队式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具有岗位针对性,毕业后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专业群建设“工作室化”及专业学习“小班化”需要分步来实施,且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行政力量的推动、经费的支持。应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做到在合理的投入范围内,让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真正有所提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3928501908237

猜你喜欢

工作室小班化高职教育
小班化的“化”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
青岛实施中小学“小班化”教改 全面革新传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