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貌传承的里弄街坊活化更新设计模式研究

2021-03-21万妞代阳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万妞 代阳

摘要:文章纵观上海里弄更新发展的过程,梳理上海里弄街坊活化更新设计的模式,总结目前上海里弄街坊更新设计中的四种模式:商业开发、社会介入、原生态保护、社区微更新。通过对比分析现今里弄更新设计的模式,探寻上海里弄街坊活化更新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顺应城市的更新转型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里弄街坊;风貌传承;更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里弄街坊是上海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有着海派建筑风格的独特风韵,是上海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特定时期的空间类型,上海里弄街坊在空间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有用于房地产开发而拆除旧里弄建造新房的,也有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里弄街坊中加入新的商业形态、引用创意文化的。里弄更新模式逐步从大拆大改转变到小规模改造。在政府、开发商、原住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下,上海里弄街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活化更新模式。

1 上海里弄街坊活化更新概述

随着上海的发展,传统里弄街坊也在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产生新的样貌。根据那些规模不同、建筑质量迥异的里弄,文章总结了四种上海里弄街坊目前使用的更新设计模式:商业介入、社会介入、原生态保护、社区微更新。

商业介入的新天地更新设计模式通过大规模拆旧重建、保留或复建外墙等手段,重现了里弄原有建筑的外在风貌,改造后的上海新天地注入了大量现代商业元素,创新性地改造成了国际化休闲娱乐场地,成了具有浓厚海派风格的著名上海观光景点。社会介入的田子坊里弄更新设计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居民自发参与城市更新的模式,用创意产业带动特色里弄,在改造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留存了原住民的生活形态,所以更新后的里弄定位为商住混合的里弄街坊。原生态保护模式下的步高里、春阳里作为上海市的风貌保护街坊,在更新设计过程中保留了旧式里弄的建筑外墙,翻新了房屋的内部,展开了室内装修。社区微更新模式的上海贵州西里弄的设计通过改造一些小而碎的公共空间资源,为周边的社区居民提供切实的便民服务。例如,增添一些公共客厅、就餐点等,为这一社区中家庭空间较狭小的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激励了里弄街坊共同向前发展的愿景。

2 上海里弄街坊活化更新设计模式

2.1 商业开发:新天地

新天地的活化更新是旧里弄转化成高端商业区的典例,但这一更新模式的成功取决于其特有的改造方式,并非保护里弄。这种更新模式重新定义了里弄的居住功能,实现了里弄在商业层面上的价值,从设计理念上来说是具有新意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彻底破坏里弄历史文化价值的负面结果[1]。

上海新天地位于市中心,是中共一大会址保护范围内的一处特色里弄。新天地项目采用的是地产开发商与政府共同对里弄进行活化更新的方法,开发商在尊重里弄文化的前提下,采用新的建筑材料,保留了大体的布局和建筑的外墙样式,完全改造了建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颠覆了里弄建筑原有的居住功能。在更新过程中,里弄建筑的内部生活空间替换为具有休闲娱乐等全新功能的商业空间,从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天地的活化更新采用的是拆除重建的模式,在新天地商业开发模式出现之前,没人能想到在石库门里弄中就可以感受历史,并且其还同时洋溢着商业氛围,这是对里弄活化更新的第一次探索。

新天地的改造开发重新定位了里弄的功能,摒弃了原有的居住文化,其将里弄街坊原本的居住功能更改为高档的商业经营功能。由于里弄空间功能的彻底变更,新天地项目对原住民的生活造成了颠覆性的破坏,里弄传统文化变为仅浮现在表面上的建筑形式和符号特征,文化价值异化所导致的文化失真问题使新天地在本质上成了一种消费式的商业文化,而基于商业开发的文化利用手段并不具有普适性与可持续性[2]。

2.2 社会介入:田子坊

通过政府出资完善基础建设、吸引艺术家等社会力量介入,田子坊里弄的活化更新模式充分利用了社会力量的活力,使田子坊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的全新里弄,成为在保护上海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振兴老旧里弄的典型范例。

田子坊位于泰康路,紧邻日月光广场,散发着传统上海的生活气息。田子坊的更新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居民自筹资金,带动民间资本吸引著名艺术家入驻工作室的方式。在原住民自組织力量的作用下,里弄建筑的底层空间被改造为商业店铺以供中高端商户租赁,原住民则生活在商铺的上层空间,通过下租上住的方式收取商铺租金,保障自己的生活。

田子坊的活化更新模式保留了里弄街坊中的居民生活样貌,产生了新型邻里关系,激发了一定的空间活力,但其模糊了居住生活与艺术娱乐的边界。在资本的带动下外来租客持续更迭,嘈杂环境严重扰乱了原住民的日常生活[3]。这种创新性的更新模式虽将传统的生活文化保存了下来,但吸引社会力量干预的更新模式也明显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2.3 原生态保护:步高里、春阳里

步高里是目前上海保存相对完好的里弄住宅,是上海市级文物保护里弄,其保护更新是严格依照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要求进行修复改造的。然而,步高里在改造方面虽然投入巨大,但成果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社区居民对这种高密度的混合住房及各式租赁模式所带来的混杂表示反感[4]。因此,仅更新里弄现存建筑的内外空间是不够的,如果存在周围生活设施不完善、里弄社区环境脏乱等问题,步高里社区仍旧无法保持长久活力。由此可见,纯粹的文物保护修缮模式如何与时俱进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探索,而且其保护模式只适用于步高里这种保存较为完整的里弄,缺乏一定的普适性。

春阳里的更新改造试点项目位于上海虹口区东余杭路,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由于里弄整体的历史风貌破坏严重,建筑房屋老化程度高,春阳里的里弄活化更新旨在进一步优化居民的整体生活环境,保护并延续上海石库门里弄的历史风貌。春阳里项目是在里弄居民同意的前提下,由政府出资并主导对房屋进行的非商业化更新改造,是在上海市有机更新理念转变背景下所作的一个新的里弄更新模式的探索。在春阳里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以历史建筑风貌的保护为前置条件,通过对内部布局进行优化改造、对结构整体进行更换改造、对历史风貌进行保护与修复、对设备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四种方式对里弄进行更新活化。

春阳里社区居住环境的更新延续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展现出了高品质里弄街坊,增强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保护与利用相得益彰。春阳里项目成功留住了上海的里弄住宅建筑,同时也留住了原住民与里弄之间的故事,为今后里弄的活化更新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该活化更新模式随后在普陀区金城里与黄浦区承兴里得到了復制和推广。

2.4 社区微更新:贵州西里弄

在大规模保护更新历史建筑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对上海里弄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更新,如商业开发、创意引入、文化遗产保护等模式都是从里弄物质层面更新考虑的,忽略了里弄长久以来的街坊邻里环境关系和原居住民文化这些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对于日渐复杂的城市空间问题,难以通过一次性规划全面解决,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成本高、耗时长、矛盾多、风险高,对老旧里弄进行大拆大建容易伤筋动骨。由于成本过高,个体开发商也逐渐对涉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大型更新项目望而却步,反思大规模开发的弊端,开始逐步倡导以里弄社区为载体的小规模更新模式,通过这些温和的、渐进式的社区有机更新模式,有序推进小规模、社会化、多主体的城市微更新[5]。

上海贵州西里弄社区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里弄建设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仍保存着较完整的格局和典型的建筑特征。现有居民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受社区变迁、人口结构、物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里弄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相应下降。在贵州西里弄更新项目中,设计师大胆地将现代设计与传统里弄建筑相融合,通过“共享空间”的设计理念,带来全新的社区活力。项目在有限的里弄空间内,通过对社区不同触媒点的微创更新,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对主弄内一些落后的设施进行微更新改造。在更新过程中将闲置的社区活动空间改造成高度开放的社区共享客厅,满足了户内空间狭小的社区居民的待客需求。此外,将社区废弃的阁楼通过加固、建筑表皮更新等方式整合改造成社区共享图书馆,为社区居民阅读、学习和休息等提供了公共空间。在公共广场处增加铁质晾衣廊架,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晾晒需求,解决了社区缺乏晾晒空间的问题。此外,针对卫生设施异味严重、质量低下的问题,保留了里弄原有公厕和垃圾房的使用功能,运用现代设计的手法提升了整体空间品质,降低了卫生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

贵州西里弄更新项目为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空间,提高了社区生活的精神品质,增强了居民对公共社区的归属感,将社区改造为集结居民生活共识与汇聚社区活动的文明里弄。社区微更新这一自下而上的新模式非常适应未来里弄街坊更新的步伐,对公共空间进行重建与更新,能够为社区自组织能力的提升带来积极的影响,也能为未来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脉提供参考。

3 反思与总结

3.1 提倡小规模社区更新,避免大规模破坏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持续更新设计城市现存落后的物质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然而城市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大规模地改造现存空间环境将造成利益格局的重大改变,这违反了城市的发展规律,将对城市社区及其活力造成持续性破坏。城市更新设计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对现有微小尺度地块进行更新设计,看似投入少、影响范围小,但是其对整体环境的提升是起到实质性作用的[3]。笔者建议在改造中采用小范围、温和渐进式的社区微更新形式,通过小规模的更新改造,在老建筑中加入少量小尺度的新空间,做到新旧共存,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为里弄发展带来积极的效应。

3.2 加强城市设计,促进发展多样化

对于里弄的保护更新来说,加强城市设计能够改善和提高上海城市空间质量,同时保护和发扬上海的城市风貌特色。在城市更新设计中要格外重视原里弄混合使用功能的保留与延续,历史风貌街区应完整、系统地保留历史建筑肌理和空间格局,并有针对性地更新街区功能。一个好的城市生活场所应该多样化地利用土地。混合使用创意产业、公共服务、文化演艺、艺术展览等新的文化功能,能够使人产生多种生活体验,从而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效率[6]。保持功能和内容上的多样化会创造新的城市美学,维持整体空间秩序与功能活力的平衡,进一步加强上海里弄这一历史地标性人居环境的基本功能,传播和散发里弄的独特魅力。

3.3 融合风貌传承与文化保护

基于风貌传承的上海里弄活化更新设计,应保护和发扬里弄所代表的有形和无形的上海历史文化特色。历史保护概念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已经从以往纯粹对单体建筑实行静态保护,到明确要求更广泛、动态地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一直发展到如今更加全面地实行整体性保护,即在更新过程中不仅要保护历史环境中看得见的有形层面,还应该保护包括生活形态、文化生态、场所精神等看不见的无形层面[7]。

4 结语

在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时期,上海摒弃了以往大拆大改的更新措施,逐步采用自下而上、温和递进式的方式对里弄社区进行小规模的更新,这种社区微更新模式也能更好地保护里弄历史与居民文化。研究里弄街坊活化更新设计模式发现,未来里弄街坊的活化更新设计应在延续和保护中有所创新,应顺应时代对空间环境质量、历史文化传承、社区邻里关系等多重要求合理设计调整里弄空间,提倡里弄街坊保护与活化更新形式的多样化,抓住里弄文化的精华。相信随着里弄活化更新经验的不断累积,上海能更好地留住历史文化并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 朱晓明,古小英.上海石库门里弄保护与更新的4类案例评析[J].住宅科技,2010,30(6):25-29.

[2] 吴晓庆,张京祥.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现代城市研究,2015(3):86-92.

[3] 周建祥,散宜生.上海中心城里弄更新模式研究[J].公共艺术,2016(1):16-21.

[4] 张如翔.石库门里弄保护更新策略探讨:以上海市建业里改造设计为例[J].中外建筑,2018(12):99-101.

[5] 万勇.里弄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式和关键环节:以上海里弄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61-67.

[6] 张萌.风貌保护背景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更新策略研究:以东斯文里地块为例[J].中外建筑,2020(4):100-103.

[7] 范文兵.上海里弄的保护与更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2-223.

作者简介:万妞(1996—),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更新。

代阳(1983—),女,辽宁台安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更新。